1、
爲什麽喜歡曹操?因爲曹操屠過城?因爲曹操殺了呂伯奢?
不不不,我喜歡曹操,敬佩他,學習他,是因爲曹操他活的真實,他身上有我們每一個人人從年輕到年老所必經的一些變化和過程,他的氣質也許和大多數人更加接近一點,才華更是遠遠超出,但不妨礙我對他的敬仰和學習,他一輩子簡樸的精神,更是一些以奢侈爲豪國人應該學習的,他對于各種人才的選拔和處理,他對于對手的各種計謀,都是實實在在的,詳詳細細的記錄于史冊的,不是單單因爲同一時期的劉備太過于不那麽顯眼,也不是因爲易中天的說書,更不是單單因爲對于權力的向往。
想想當年,年輕時的曹操也有過執五色棒殺蹇碩,在濟南拆除淫祀的正義之舉,這是每個人年輕時心态的一個縮影。包括以尊劉爲主的三國演義也從來不敢否認曹操一生的這種獻身精神,這又怎麽能不引起曹迷内心的共鳴呢?這種理想化的執着精神也是世人缺乏的,是值得我們學習的。而不是單單因爲曹操的天賦極高,門檻太高,就沒東西可學了,就應該學習劉備了。選擇學習曹操。
2、
我小的時候由于受三國演義及相關戲曲的影響,對曹操非常反感,白臉奸雄的形象揮之不去。後來我開始喜歡曹操,不是因爲學了曆史,而是因爲讀了曹操的詩所改變的。
他在短歌行中寫到:“對酒當歌、人生幾何?辟若朝露、去日苦多”。道出了人世的滄桑和短暫。他在龜雖壽中寫到:“老骥伏枥、志在千裏,烈士暮年、壯心不已!盈縮之期、不但在天,養怡之福、可得永年”!顯示出曹操不安天命,老當益壯的英雄情懷。他在觀滄海中寫到:“秋風蕭瑟、洪波湧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裏”,抒發了他廣闊的胸懷。還有在嵩裏行中寫到的:“白骨露于野、千裏無雞鳴,生民百遺一,念之斷人腸”,更彰顯了曹操對亂世中遭塗炭的百姓的生命的愛惜。能寫出這樣詩句的人怎麽能是個奸雄了?更何況他爲了我們漢人的尊嚴,馬踏匈奴七百裏,迎回了被擄去的蔡文姬,相比于那些隻會将國家的和平寄希望于和親送女人的漢唐天子們,曹操更是個有血性的真英雄。相對于一貫厚黑的劉備,靠父兄起家的孫權,是不是大曹更可愛了?
3、
曹操是個有大缺點也有大優點的人。但是不管如何,他确實活得有血有肉、嬉笑怒罵。反複後悔、非常真實。曹操的優點:《三國演義》以蜀漢爲正統,以劉備、諸葛亮、關羽、張飛等爲正面人物;以曹操、司馬懿等爲反面人物。
在《三國演義》中,曹操的反面形象是通過對其奸詐、殘忍的描寫來體現的。但作者并未對曹操一味地進行醜化,相反在字裏行間對其優點給予了充分肯定。
除了曹操在殺反對他的漢室忠臣(甚至是皇後)時手段毒辣和不擇手段及對漢獻帝的不臣态度被世人罵爲奸臣外,通過粗讀《三國演義》,筆者發現,曹操具有八大優點,這些優點是得到《三國演義》的作者充分肯定的,也應得到衆多有識之士的肯定與贊賞。
當然,筆者并沒有爲曹操翻案的意思,他的功過自有曆史評說。但功就是功,過就是過,不能因功掩過,也不能因過掩功;優點就是優點,缺點就是缺點。二者不能混爲一談。即使曹操真的永遠被釘在曆史的恥辱柱上,他的優點也是值得有識之士學習的。因爲,我們學習的是優點,而不是其醜惡。曹操的八大優點是:
一是不畏權貴,執法如山。曹操年二十,舉孝廉,爲郞,除洛陽北部尉。初到任,即設五色棒十餘條于縣之四門,有犯禁者,不避權貴,皆責之。中常侍蹇碩之叔提刀夜行,操巡夜拿住,就棒責之。由是,内外莫敢犯者,威名頗震。當時蹇碩與張讓、趙忠、封谞、段珪、曹節、候覽、程曠、夏恽、郭勝十人朋比爲奸,号爲“十常侍”。深得皇帝寵信,把持朝綱,權勢薰天。在十常侍勢力最盛的京都洛陽,一個小小的北部尉,杖責蹇碩之叔,沒有足夠的勇氣和非常的膽量,沒有不畏權貴,執法如山的硬漢子精神,是絕對做不到的。曹操的這種精神令人佩服!
二是嫉惡如仇,義讨董卓。董卓弄權,天下共憤。曹操欲爲天下人除害,先是屈身事卓尋間圖之,後向司徒王允借寶刀一口,欲借拜見董卓的機會刺殺之,被董卓發現後假托獻刀而脫身;回到陳留後念念不忘除奸之事,在當地孝廉衛弘的幫助下,豎起招兵白旗一面,上書“忠義”二字。不數日間,應募之士,如雨骈集,更收得樂進、李典、夏候惇、夏候淵、曹仁、曹洪等大将。四方送糧食者,不計其數。爲師出有名,曹操先發矯诏,馳報各道,并作檄文以達諸郡,十七路諸候起兵響應,形成十八路諸候共讨董卓的大好局面。在推選盟主時,爲完成讨伐董卓大業,做爲發起人的曹操卻一力推舉“四世三公、門多故吏、漢朝名相之裔的袁紹做了盟主。經過虎牢關斬華雄、三英戰呂布等經典戰役,迫使董卓爲避戰而劫天子遷往長安。不能不說是曹操的一大功績。而後,在袁紹按兵不動,其他諸候皆無戰心的情況下,曹操引兵萬餘,領夏候惇、夏候淵、曹仁、曹洪、樂進、李典等,星夜來趕董卓,雖中伏失敗,但這時其忠君愛國,奮不顧身義讨權奸董卓的義舉令人擊節贊賞。至于曹操後來挾天子以令諸侯,明托漢相、實爲漢賊,自己也成爲權奸則是後來的事了。但當時,他的舉動和言辭确實是忠君愛國的仁人志士。
三是不計門第,求才若渴。在虎牢關,董卓手下大将華雄連斬諸候大将,衆皆失色的情況下,時任平原縣令劉備手下馬弓手的山西大漢關羽大呼請戰,袁紹袁術因他地位卑微而不允。曹操卻不以地位、門第高低而貶低其個人的能力,極力贊賞和保薦關羽出戰華雄。并教酾熱酒一杯,與關公飲了上馬。關羽溫酒斬華雄後,張飛要求殺進關去,袁術嫉妒其關羽的功勞,擺官架子欲将其趕出帳去。曹操曰“得功者賞,何計貴賤乎?”充分表達了其不計門第,求才若渴的心情和立場。在劉關張退下後,曹操又暗使人赍牛酒撫慰三人。不使三人因地位受到歧視而洩氣,從而在三英戰呂布中一鼓而勝。随後曹操又按照此原則,招到了荀彧、荀攸、程昱、郭嘉、劉晔、滿寵、呂虔、毛蚧等文臣,于禁、典韋、許禇、徐晃、張遼、張郃、龐德等武将。特别在對關羽的招降上更是煞費苦心:不僅答應其三個近乎苛刻的條件,而且三日一小宴、五日一大宴,上馬一提金、下馬一提銀,封候賜爵,在關羽爲尋找劉備過五關斬曹營六将後,仍派張遼專程趕去告訴夏候惇不準追究,對關羽恩遇可謂是天高地厚。雖最終沒能使關羽成爲曹操手下的一員大将,但關羽卻爲其立下了解白馬之圍,斬顔良、誅文醜的大功;在華容道又讓本是籠中鳥的曹操逃脫了大難,可謂是功夫不負有心人;還有,曹操對人才的态度是極爲尊敬和歡迎的。在官渡之戰中,袁紹的謀士許攸因袁紹不聽己謀而投奔曹操。時操方解衣歇息,聞說許攸私奔到寨,大喜。不及穿履,跣足出迎。遙見許攸,撫掌歡笑,攜手共入,操先拜于地,以故友相待,不以名爵相上下。從而感動了許攸,向曹操獻計劫烏巢之糧,扭轉了官渡之戰的戰局,反敗爲勝;在劉表的二兒子劉琮率領手下投降曹操,獻了荊州後,曹操入城至府中坐定,即召蒯越近前撫慰曰:“吾不喜得荊州,喜得異度也。”其重視人才、求才若渴的心情可見一斑;蔣幹引寄寓江東的鳳雛龐統到曹操寨中獻連環計時,操聞鳳雛先生來,親自出帳迎入,并虛心向其求教。統獻計後,操即時傳令,喚軍中鐵匠,連夜打造連環大釘鎖住船隻。當龐統說自己欲憑三寸舌說江左豪傑之士來降曹操時,曹操馬上許諾“先生果能成功,操請奏聞天子,封爲三公之列”。
這比孫權見龐統面貌醜陋而不喜,聽其言語傲慢而不歡,誓不用之;劉備起初隻讓其做一個百裏小縣的縣令有天壤之别。其手下謀臣如雲,戰将如雨也就不足爲怪了。畢竟,曹操當時已是八十三萬大軍的統帥,眼看就要統一天下了,功高志驕之際對人才的态度如此謙恭,可以說是難能可貴。試想,如果不是政治觀點不同,誰不想投奔這樣的明主呢?
四是以身作則,很少擾民。建安三年夏四月,曹操調遣兵将,自統大軍興兵讨伐張繡。行軍之次,見一路麥已熟;民因兵至,逃避在外,不敢刈麥。操使人遠近遍谕村人父老及各處守境官吏曰:“吾奉天子明诏,出兵讨逆,與民除害。方今麥熟之時,不得已而起兵,大小将校,凡過麥田,但有踐踏者,并皆斬首。軍法甚嚴,爾民勿得驚疑。”百姓聞谕,無不歡喜稱頌,望塵遮道而拜。官軍經過麥田,皆下馬以手扶麥,遞相傳送而過,并不敢踐踏。操乘馬正行,忽田中驚起一鸠。那馬眼生,竄入麥中,踐壞了一大塊麥田。操随呼行軍主簿,拟議自己踐麥之罪。主簿曰:“丞相豈可議罪?”操曰:“吾自制法,吾自犯之,何以服衆?”即掣所佩之劍欲自刎。衆急救住。郭嘉曰:“古者《春秋》之義:法不加于尊。丞相總統大軍,豈可自戕?”操沉吟良久,乃曰:“既《春秋》有法不加于尊之義,吾姑免死。”乃以劍割自己之發,擲于地曰:“割發權代首。”使人以發傳示三軍曰:“丞相踐麥,本當斬首号令,今割發以代。”于是三軍悚然,無不懔遵軍令。”這是曹操以身作則不擾民的典型事例。不僅此次不許軍士擾民,除爲報父仇進攻徐州時,被仇恨沖昏了頭腦的曹操縱容大軍殺戮人民、發掘墳墓外,《三國演義》中很少有曹兵擾民的畫面。在征張繡的過程中,曹操的宗族愛将夏候惇所領青州之兵,乘勢下鄉擾民;平虜校尉于禁即将本部軍于路剿殺,安撫鄉民。曹操弄清原委後不僅不偏向自己的宗族夏候惇,反而賜并非宗族的于禁金器一副,封益壽亭候,并責夏候惇治兵不嚴之過。在東漢末年,軍閥割據混戰的情況下,無論其政治立場如何,能夠做到興兵盡量不擾民,從而赢得民心的人并不多見,這一點曹操可以和劉備所推崇并實踐的人和相媲美,除爲維護漢室江山和皇帝的權威,一些忠義之士圖謀殺曹操外,其根據地内的人民很少叛亂,盡量不擾民最主要的原因之一。
五是不計前嫌,顧全大局。曹操的父親曹蒿被徐州刺史陶廉的部将張闿在護送途中殺害,曹操率兵攻打徐州欲報父仇。劉備與陶謙無親無故,卻在孔融的慫恿下率關羽張飛并到公孫瓒處借趙雲和2000人馬共5000兵馬到徐州救援。在陶謙的再三推讓和表薦下,劉備不費一兵一卒做了徐州牧,且收留了被曹操打敗的呂布,可以說是與曹操結下了不小的仇怨。但當呂布和劉備反目成仇,劉備被呂布戰敗投奔曹操時,曹操卻待以上賓之禮。并表薦劉備領豫州牧,以兵三千、糧萬斛送與劉備,結果是劉關張在其擒殺呂布的戰役中很出了一把力。如果曹操在劉備兵敗投奔自己時因前仇而殺之,不僅會失去天下英雄投靠之心,而且擒殺呂布的戰鬥也不會進行得如此順利,畢竟劉關張替他把守一方,使呂布不得突圍而走。至于劉備終成大患,成魏、蜀、吳三足鼎立之勢,則是後來的發展了。還有,在和呂布的戰鬥中,曹操曾被呂布手下的大将張遼追殺。但當張遼被擒,全無懼色,引頸待殺時,曹操卻因其忠義而親釋其縛,取衣衣之,并拜爲中郞将,賜爵關内候。如果當時曹操爲洩一時之憤,将張遼一劍殺卻,就會失去一員智勇雙全的大将,就不會多次因張遼而脫險,更不會有以後的張遼威震逍遙津,戰孫權獨當一面了;最值得一提的是曹操對張濟之侄張繡的不計前嫌。在讨伐張繡的過程中,張繡降而複叛,曹操兄長之子曹安民被砍爲肉泥,長子曹昂被亂箭射死,愛将典韋被亂槍戳死。但當曹操和袁紹同時招安張繡,張繡同賈诩赴許都投降曹操時,曹操卻握住張繡的手說:“有小過失,勿記在心。”遂封張繡爲揚武将軍。爲顧全大局,曹操連折侄傷子、痛失愛将的大仇也擱置一旁了,其大度可想而知。與劉備因關羽之死而置聯吳抗曹的基本國策于不顧,起傾國之兵讨伐東吳的沖動相比,二者的高下一比便知。
六是虛懷若谷,從善如流。不管是對荀彧、荀攸、郭嘉、程昱的谏言,還是其他謀士的計謀,隻要符合實際、有可取之處,曹操就會從善如流。既使謀士們體會到了自己的價值,進一步爲曹操殚精竭慮出謀劃策,彌補曹操的不足,也避免了許多不必要的損失,特别是在郭嘉遺計定遼東中表現得最爲突出。袁紹的兒子袁熙、袁尚被曹操打敗,引數千騎投奔遼東的公孫康。諸将皆欲往征遼東,曹操卻深信郭嘉遺計按兵不動。因曹操不出兵,遼東太守公孫康懼二人吞并遼東,誘而殺之,曹操聽謀士之言不費一兵一卒殺了袁熙、袁尚,除了心腹大患,其從善如流的态度令人敬重。在對武将的态度上,除了鄙薄其爲人并因中計殺了荊州降将蔡瑁、張允外,曹操對手下的大将恩寵有加。即使有打了敗仗,犯了過失應當處斬的,隻要衆将一求情,他就會從善如流地放了。爲曹營保存了相當多大将的性命,他們在感恩戴德之餘多次救了曹操的命,使他絕處逢生,并立下了更多的功勞。
七是運籌帷幄,足智多謀。在諸葛亮出山輔佐劉備之前,曹操的運籌帷幄、足智多謀是出了名的。雖然也打過不少敗仗,吃了不少苦頭,但憑借自己的智謀反敗爲勝的經典戰例也不少。以至于地盤越來越大,軍隊越來越強,其編著的《孟德新書》更是一部軍事巨著,如能流傳下來,肯定是中華軍事史上的一大瑰寶。例如在赤壁之戰失敗後就是靠曹操留下的錦囊妙計,使周瑜中了毒箭;在張遼威震逍遙津中,主要也是靠曹操留下的錦囊妙計取勝的,曹操的智謀可見一斑。
曹操遇事審慎,臨危不亂,且多有決絕之舉。
胸襟博大,樂觀宏達,且多在危難之中見精神。
性格的複雜性和多重性在他身上得到了充分地展現和融合。
曹操對兵法、文學、書法、音樂等都有深湛的修養。著有《孫子略解》、《兵書接要》等書。他的文學成就,主要表現在詩歌上,散文也很有特點。
曹操在北方屯田,興修水利,解決了軍糧缺乏的問題,對農業生産恢複有一定作用。
用人唯才,打破世族門第觀念,羅緻地主階級中下層人物,抑制豪強,加強集權。所統治的地區社會經濟得到恢複和發展。
爲什麽不喜歡曹操呢?
-----------------------------------------------------
這個比較好玩,供大家玩樂下
……
……
在分析曹操的年薪之前,讓我們先翻開《三國志·魏書》。《魏書》裏說,曹操20歲做官,66歲去世,在政壇混了47年,先後做過洛陽北部尉、頓丘令、議郎、騎都尉、典軍校尉、司隸校尉、骁騎校尉、大将軍、武平侯、丞相、魏公、魏王。其中武平侯、魏公和魏王是爵位,剩下的都是官職。
彼時洛陽是首都,分東、西、南、北、中五部,每部相當于一個市轄區,洛陽北部尉就是掌管洛陽北區社會治安的行政長官,類似現在北京市某個區的公安局局長。在曹操做過的那麽多官職裏面,這是最小的官職。
曹操做過的最大官職是什麽呢?是丞相。東漢本來不設丞相,最大的官就是“太傅錄尚書事”,人稱“上公”,曹操晚年功高權重,漢獻帝特拜他爲丞相,總攬軍政大權,位在上公之上,論政治級别,除了皇帝就是他了。
東漢工資制度和現在是一樣的,幹部級别越高,工資級别也越高。曹操做過的最小的官是洛陽北部尉,所以那時候他的工資最低;曹操做過的最大的官是丞相,所以那時候他的工資最高。
洛陽北部尉屬于四百石級别,“四百石”就是年薪相當于400石糧食。實際發工資的時候,并不是全發成糧食,而是“半錢半谷”,就是工資的一部分發成錢,另一部分發成糧食。曹操作爲四百石的洛陽北部尉,朝廷每月要發給他2500枚五铢錢、15斛脫過殼的大米。按照東漢官方标準,1斛大米等價于100枚五铢錢,15斛大米則等價于1500枚五铢錢,所以曹操每月的薪水約有4000枚五铢錢。
“斛”是容量單位,漢朝一斛是10鬥,折合現在20升,裝米16公斤。16公斤米,當時買得花100枚五铢錢,現在買則得花60元人民币,所以從購買力角度講,100枚五铢錢相當于60元人民币,1枚五铢錢則相當于6毛,4000枚五铢錢呢,自然相當于2400元。每月2400元,年薪自然是28800元。
再看曹操做丞相時的薪水。
丞相屬于萬石級别,薪水也是半錢半谷,具體說,就是每月能領17500枚五铢錢、175斛脫過殼的大米。按照1斛米等于100枚五铢錢的原則,把實物工資折成貨币工資,曹操每月合計能領35000枚五铢錢。按1枚五铢錢等于6毛錢計算,曹操這時候的月薪是兩萬一千元,年薪約25萬元。
您會說:曹操做丞相,年薪不過25萬,這跟題目上說的“曹操年薪上億元”完全不吻合嘛。
别急,咱們慢慢來。曹操作爲丞相,薪水隻占他總收入的極小一部分,他還有一部分收入來自賞賜。
東漢賞賜很厲害,盧植等人平定黃巾,漢靈帝一賞就是黃金百斤。在東漢後期,1斤黃金可以折成1000枚五铢錢(當時黃金純度極低,很多文獻所說黃金其實就是黃銅),100斤黃金就有10萬枚五铢錢,折成人民币,相當于6萬元。曹操一生東征西讨,戰功無數,漢獻帝給他的黃金究竟有多少,恐怕誰也說不清。
戰功賞賜屬于不定期的賞賜,這個不可考,姑且不論,我們看看定期的賞賜都有哪些。
據《後漢書》卷43注引《漢官儀》,朝廷每年兩次賞賜百官,一次叫“春賜”,凡三公及以上官員賞錢20萬;另一次叫“臘賜”,标準與春賜等同。曹操身爲丞相,位在三公以上,每年有40萬枚五铢錢的定期賞賜,折成人民币,約合24萬元。
年薪加上定期賞賜,曹操現在每年收入就有49萬元了。
曹操除了“丞相”這頂帽子,同時還戴着“魏公”、“魏王”的帽子。“魏公”是公爵,“魏王”是王爵,公爵、王爵都有采邑。所謂“采邑”,就是朝廷劃給你的一塊區域,允許你在裏面收稅,并把收來的稅歸爲己有。曹操的采邑都有哪些呢?《三國志·魏書》裏寫得明白,曹操采邑包括冀州十郡:河東、河内、魏郡、趙國、中山、常山、巨鹿、安平、甘陵、平原。又據《漢書·食貨志》,有封爵者一年從采邑裏每戶居民那裏平均征收相當于200枚五铢錢的賦稅。著名經濟史學者梁平仲先生統計過,冀州十郡在東漢後期共有91萬戶居民,按每戶每年給曹操貢獻200枚五铢錢估算,曹操從采邑裏一年能拿到一億八千萬枚五铢錢,折成人民币是一個億多一點。
采邑賦稅、定期賞賜、固定薪水,再加上皇帝時不時賞給的黃金,曹操做丞相時的年收入遠遠超過一個億。這就是我把題目定成“曹操年薪上億元”的原因。
回過頭來檢查前面的計算過程,您會發現其中的不嚴謹之處:我們把東漢大米價格當成了一個常量,每斛等價于100枚五铢錢。這跟史實肯定不符,因爲糧價不會一直不變。按《中國物價史》,東漢豐年糧價極低,5枚五铢錢能買1斛米;而荒年糧價極高,最高時1斛米竟然賣到1萬枚五铢錢!如果按照最低米價,曹操年收入至少有20億元;可是如果按照最高米價,曹操年收入不過100萬元而已。
既然用糧價來折算不完全合理,我們不妨再看看當時普通百姓的收入是多少,這樣就能很合理地判斷出曹操的薪水是高是低了。
我摘抄過漢朝居延地區兩戶百姓的财産清單,一戶戶主叫徐宗,家裏6口人,擁有1所房子、50畝耕地、兩頭牛、4個奴隸,共折價13000枚五铢錢。另一戶的戶主叫禮忠,家裏7口人,擁有1所房子、500畝耕地、兩輛牛車、3個奴隸,共折價114000枚五铢錢。
我們這裏不考慮曹操的實物工資,隻彙總其貨币工資、定期賞賜和采邑賦稅,每年合計就有18061萬枚五铢錢,是徐宗一家總資産的一萬多倍,是禮忠一家總資産的一千多倍。
曹操不是商人,是官員,或者吹大一點兒說,他是政治家。政治家靠老百姓養活,爲老百姓辦事,收入高些無可厚非,但是高到曹操這個地步,就隻能說明當時的老百姓太冤了,花大價錢雇了個吸血鬼。不過這也沒辦法,因爲東漢是**政體,**政體的政治家都是自己給自己定收入,誰也擋不住他們變成吸血鬼。
(此文參考了《三國志·魏書·武帝紀》、《後漢書·百官志》、《後漢書·食貨志》、《漢書·食貨志》、崔寔《政論》、《曆代戶口、田地、田賦統計》甲表7《後漢各州郡國戶口數及每縣平均戶數和每戶平均數》、《中國曆代度量衡考》、《中國物價史》、《居延漢簡釋文合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