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靜王後則提出暫緩提高兌換比例的建議。
她的理由有兩個,一是大宋政府現在還沒有走上正軌,需要再給他們一點時間,他們很多地方已經開始學習聯邦帝國了……這說明大宋并不是一個泥古不化的政府。
二是鞑靼強盜這個外患還沒有開始清理,現在就開始與大宋政府發生經濟沖突的時機不對。
萬一與大宋政府的關系鬧僵了呢,那不白白便宜了外敵?!
宋子強和萬士達兩個人的态度則很明确,就是一個字:幹!
不要以爲你們是漢人的正統你們就可以耍無賴……不僅要提高兌換的比例,還要提高關稅!
他們的瓷器、茶葉和絲綢、桐油産品的價錢極低,嚴重打壓了聯邦帝國本土相關的行業的發展……如果不是早早找開了對外的商貿航運,我們本土類似的行爲早都垮掉了!
大宋政府有低價傾銷之嫌……
他們兩人一直在忙活制造他們的蒸汽和風帆混合動力的鐵甲艦,而且宋子強還一直兼職搞他的15馬力大飛輪柴油機。
萬士達說:“鐵甲鐵一出,這代差就不是一個了,世界上沒有能封鎖住我們的港口……不用火炮也橫掃了。”
宋子強笑道:“老萬啊,你呀還有害怕的毛病……是不是被那面的社會吓到了?
不用鐵甲船咱也不怕,大木頭船也一樣能橫掃……大宋政府還算不錯的,他們還沒有動手搶劫的習慣,你多慮了。
咱們隻是爲了提高工業加工能力……等我的大飛輪真正能量産後,整個世界的陸地都是我們的了,到那時,咱們哼着小曲開着手扶拖拉機式鐵甲戰車碾壓各種不服。”
這個是真的,他們還真不像剛開始那樣揚言要一年半載的就制造出一條“大憲章”級别的鐵甲戰艦。
他們在制造的過程中發現能跟上他們提升加工能力的工匠沒有想像中的多……這也許是時代限制了那些工匠的想象力。
比如說宋子強搞的大飛輪式柴油機工程,就讓他們深有感觸。
整個柴油機的零部件不過有機油泵、機油濾清器、氣缸體、氣缸套、曲軸箱、曲軸瓦、曲軸、飛輪、連杆瓦、連杆、活塞、噴油泵、噴油嘴、調速彈環、凸輪軸、正時齒輪、主軸齒輪、排氣門、進氣門、氣門彈環、空氣濾清器、進氣管、排氣管、柴油濾清器、柴油泵、水箱、水箱風扇、風扇皮帶、水泵、水泵皮帶及大飛輪等三十來個主要部件,這裏都沒有啓動電動機、蓄電池、充電調節器,連靜音器都取消了……這個時代根本不怕震天響。
其它的諸如銅管、銅墊和螺絲帽之類的就不用多提了。
但是,要命的是,能熟練加工機件而且基本合格的技術人員始終就是那幾個人!
事實上,他們加工出來的柴油機幾乎都有跑冒滴漏的現象,宋子強對此絲毫不在意,什麽設備都是先有着,以後慢慢再改進。
宋子強給自己和那幾個能上手的技術員都配上了從技工學校挑出來的最好的學生充當他們的徒弟,希望能迅速擴大生産加工的規模。
但是事與願違啊,已經過去一年多了,原本能上手的還是那幾個……就連自己帶的徒弟也無法獨立操作機床設備。
到現在爲止,算上宋子強獨自加工的,以及從基本合格的機件中千挑萬選出來,再加上反複修改後拼裝起來的大氣輪式柴油機一共不過三十台。
那三十台柴油機外表看上去似乎一樣,但是事實上,它們的輸出功率,大部份的購件規格……大部分都不一樣。
簡單說吧,不經過反複修改,沒有一台柴油機的主要零件是可以互換的。
每一台柴油機的中修件和大修件都是獨立自主的,都是有自己的“個性”。
宋子強放棄了快速提升的打算,反而喜歡上了慢悠悠來的節奏。
他上馬了五輪式手扶拖拉機……那三小兩個大的五個車輪是采用鑄鋼條條幅式車輪,然後裹杜仲橡膠實心輪胎。
他們在流求軍工場的操場上秘密試了車,結果發現,五輪式拖拉機的速度最高才能達到三十公裏每小時,這還是在空載的情況下。
如果在滿載五噸貨物的情況下,它的時速馬上降低到十幾公裏!
試車的時候,張安國也親自來觀看了。
他和萬士達一樣,不在乎它的速度而在乎它的野外操作能力。
他們高興的是,這種手扶拖拉機的越野能力真心不錯,最高爬坡角度能達到二十五度,過崎岖和泥濘路段的能力也可以。
但是,張安國看見那手扶拖拉機的司機在他的座椅上被颠簸的左歪右扭,而在車廂上站着的乘客則左搖右晃死死把着扶手不敢松手。
張安國皺着眉頭說:“改成四輪式拖拉會不會更平穩一些?用方向盤來操控是不是更省力?”
宋子強當時斬釘截鐵地說:
“不行,馬力不夠……前驅式動力,這個機型是最适用的。”
宋子強說的正确,手扶拖拉機整體的結構簡單,耐操性強大,而且易于維修……培養一個能連修帶開的司機都用不上十天的時間。
當然,它的缺點大家都能看見。
宋子強當時堅定地說:“等以後運到北方,鉚釘上十毫米厚的鍍鋅鐵闆,再架上手搖式加特林,比什麽破四輪馬車都強大,一口氣行進一百公裏根本不用停!”
這個時空,随着他們越來越熟悉騎兵這個兵種,他們發現,甭聽古人吹牛逼,什麽日行一千夜行八百的,他們最好的戰馬也無法持續跑上五十公裏!
咱們這手扶拖拉機不管樣子多醜,多麽颠簸,它至少一口氣兒能跑上一百公裏!
道路崎岖和泥濘的地方,咱是不好走,但是那戰馬就好過了?!
别扯蛋,那樣的地方,戰馬跑上十公裏就必須得休息,否則定會活活累死……
好吧,張安國接受了手扶拖拉機的概念,但是它的數量還是太少了,就算都用上後,也才能造出三十輛!
一年才能制出三十台柴油機?!
宋子強當時也隻能遺憾地說:
“今年怎麽也能多一點,五十台吧。我們要給技術人員成熟的時間……強行拔高的效果并不好,我那裏有整兩個倉庫的報廢件,等着到了十個以後再說吧。”
萬士達對此深有感觸……他們強行上馬近萬噸級的鐵甲戰艦,這确實超過了他們現在的技術實力。
整個制造過程中不知道返工了多少回,也不知道修改了多少次工藝标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