隻要花上若幹船的鉛、銅之物,再派出幾百個工匠和一些年輕人,大約在十年左右,就可以讓全國的通信暢通無阻!
他們先派來了一個工部的五品小官到流求島現場考察。
此時,那條隔着八道河兩岸的訓練式有線電報屬于半實用狀态。
如果有急需,也幫助兩岸傳遞信息。
那個官員順着兩條黑線從這頭走到那頭,打死也想不明白,兩條黑線是如何傳遞消息的!
他自己已經親自到那個所謂電報機房裏觀看,隻聽裏面轟隆隆聲,滴滴嗒聲,叮零零聲響成一片------十幾個年輕男女在裏面有坐着的,手中快按着什麽;有站着的,在一個圓輪旁,慢慢抽動着紙條;有走動着的,拿着紙條去了另一個挂着譯文房的房間。
陪同的人說,那轟隆隆的聲音是鍋駝蒸汽電機;滴滴嗒的聲音是報機;丁零零的聲音是收到電報!
對他說這些和沒說是一樣的,他啥意思也沒有聽明白,但是他卻裝出一副了然于心的樣子,頻頻點頭。
他的官服加上他的威儀,把陪同的人都弄蒙了,還害怕自己這三腳貓的水平解釋不清楚。
工部的小官親眼看見有商人接到了對岸的消息,說是要送什麽什麽貨物;也看到了向外消息,說是詢問什麽。
他也讓自己的手下去了對岸,然後當場寫了一詩并讓手下親自送回來。
報出去後,一頓飯的工夫,他的手下就真的送了回來,一字不差!
于是在他趕回去如實禀報後,大宋政府馬上就要訂購此物!
由于王德主家開出的價錢非常公道,大宋政府馬上就同意了。
大宋政府需要這樣廉價的通信設備------
大宋時期,全國的6上交通已是四通八達,大宋當年通往遼、夏、金的各條道路均以京師東京汴梁爲中心,向各州縣伸展,連接重要城市及州治、縣治。
他們将連接各行政區域的道路稱爲官路,一些主要官路也是驿路,官府每隔一段路程便會修建驿站,驿路中的主幹道稱爲“大路”或“大驿路”。
這個花費是巨大的!
他們專門修建了通往陝西、甘肅的驿道,途中建有驿站23o9間,郵亭385間,其它驿道一般5o裏設置一間驿站。
大宋以前,政府公文和書信都由各地驿站的遞夫負責郵寄,遞夫一般由鄉村百姓擔任。
大宋以後改由地方廂兵負責傳遞,後來又設專門的“遞鋪”,将郵遞公文信件與驿館在職能上加以分列,各自承擔自己的任務,不再混同。
于是驿館成了官吏、軍卒的招待所,而“遞鋪”則專事郵遞。
大宋的郵遞有步遞、馬遞、急腳遞三種形式。
步遞用于一般文書的傳遞,由各個遞鋪間接力步行傳遞,這種步行傳遞同時還要承擔繁重的物資運輸任務,度較慢,用于不重要的信件。
馬遞用于傳遞緊急文書,一般不負責傳遞物資,因此度較快,但因負責這種遞送任務的馬匹大多是軍隊挑選剩下的老弱病馬,所以不能用它遞送最緊急的文書。
爲了能及時傳遞重要文書,大宋真宗年間,又出現了“急腳遞”,據說能“日行四百裏”,急腳遞鋪也被稱爲“急遞鋪”,用以傳遞機密文書。
當時規定河北兩路急腳遞鋪的軍士,隻能遞送皇室急件,不能承接其它文件。後來神宗朝時,對西夏和交趾用兵都采用急腳遞鋪傳遞軍事文書。
步遞、馬遞、急腳遞這三種遞鋪,都是分别置鋪,承擔各此的遞件的傳遞。
但是馬遞鋪除了遞送文件外,還負責向過往官員提供乘騎,所以一般的馬遞鋪平時都飼養着幾匹馬備需。
到了大宋南下時,将步遞、馬遞、急腳遞鋪合而爲一,将其歸于尚書省兵部司管轄,于是改稱爲省鋪。
一開始時,出于軍事需要,在臨安城至江淮一線和和通往四川的驿路,還設立了擺鋪和斥候鋪,每十裏置一鋪,傳門傳遞“日逐探報斥候文件”。
每鋪由五名身強力壯的馬手值守,後改爲兵士擔任鋪兵。
大宋時代的郵驿以符牌爲憑信,傳遞木牌也稱檄牌,此牌爲堅木朱漆爲之,長六寸,闊三寸。
憑此券在驿路上通行無阻。後又增加了金字牌,青字牌和紅字牌三種。
金字牌專門用來遞送皇帝诏書,行進間光明眩目,過如飛電,望之者無不避路,日行三百餘裏。
在金牌傳遞過程中,又增加的鳴鈴,急鋪聞鈴,預備人出鋪,就道交收,不得片刻住滞。
鈴聲一響,準備前往下一站的人員就要出門候着,接到文件立即出,不敢延誤。
紹興十年,也就是114o年,嶽飛大敗金軍,預備收複東京汴梁------當然,這隻是一個打算,其實沒有那能力,宋高宗就是以金字牌急遞的方式,一連出十二道金牌,迫嶽飛班師。
所以,大宋對于在軍事方面快的傳信方式非常感興趣。
他們現在還笑話流求島有此物竟然先給商人用呢,重商是重商,但是軍事才是根本啊!
其實遠在山東半島的鮑威大隊長心裏也是這樣認爲的,那有線電報應該先用在這個戰區啊。
他從《流求時報》上可以看明白,它遠比自己的戰馬傳遞消息快和安全!
現在,濟南城差不多已經煥然一新了。
他們收複完整個山東路後,把流軍衛隊的6軍大隊的大本營遷到濟南城。
十三年前這裏生的李檀之亂,使原先人聲鼎沸的濟南城變成了一個死氣沉沉的死城!
經過十幾年的恢複,才剛剛有了一點生機。
等到6軍大隊的大本營開始搬遷到這裏後,這裏立刻變了模樣。
流求衛隊當初在山東半島的其它縣城裏時,都是以建設爲主,他們興修各地的道路,橋梁還有清理城内的衛生,溝通河渠,把十幾年來留下的垃圾全都清除掉。
基本上他們占了哪個縣城,就能讓縣城煥一新,濟南城當然也是這樣。
大宋時代,這裏是濟南府,轄曆城、禹城、章丘、長清、臨邑5縣,治所設曆城,爲府治之始。
當時被稱爲“文學之國”、“富饒之地”,是國内賦稅最多的地區之一。
金仍置濟南府,屬山東東路,在城北開鑿了小清河,直通至海,使濟南城成爲重要的鹽運集散地,隻是現在有些淤積了。
鞑靼強盜集團來了後,這裏又改爲濟南路,直隸于中書省------
流求衛隊在這裏投入了巨大的力量,他們花費了近一年的時間,幾乎把這一段時間,山東地區的産出都用光了,終于把小清河清淤完畢,也完成了基本的城建工作。
還好吧,由于他們沒有把城牆建設當成主要目标,所以,城内的各種基本設施都能夠早一些完成。
這裏現在已經恢複了原先的模樣,甚至比過去的城市功能還完備。(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