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武等人自從趕走黃興之後,便把持着武漢的軍政大權,他本人擔任軍務統籌部部長,不過在趕走了黃興之後,雖然武漢革命形勢有一些好轉,卻依舊面臨被馮國璋的北洋軍消滅的地步。此時武漢衆人決定邀請李烈鈞的大軍前來,而李烈鈞此人并不像黃興一樣不懂軍事亂指揮,江西衆革命黨來到武漢之後也不像黃興等人一般,寸功未立先政權,因此雙方配合非常好。
李烈鈞大軍抵達武漢之後,屢屢擊退馮國璋大軍,反而讓原武漢衆人有一點尴尬,這李烈鈞的确是軍事上的一把好手,武漢諸将在指揮能力上自愧不如。因此這一次支援江北,孫武才主動請戰,要攜帶支援部隊支援江北,并希望能夠在驅逐日寇方面做出奉獻。
黎元洪得知孫武等人的迫切心理,便準許其帶領一支七百人的隊伍押送着武器彈藥等物資,沿長江順江而下支援江北。與南京的孫逸仙革命黨相比,湖北革命黨雖然窮了一些,但骨氣卻更硬,節衣縮食支援子彈炮彈也就罷了,還真正地派出了軍隊支援,這是全國第一個明确支援江北的其他武裝勢力,王永安自然感動不已。
王永安在揚州親自接待了孫武,激動地說:“早就聽說過革命三傑,今日得見,當真是百聞不如一見,先生大名如雷貫耳。”孫武此時卻非常謙虛,他連連表示自愧不如,與鼎鼎大名的雲帥王永安相比,自己不算是什麽。
雙方友好談話之後,王永安爲孫武的鄂省軍隊确立了臨時編号志願軍第七營,并與參謀長馮衡商議之後,決定将湖北營與其他志願軍六營組成江北新軍第十師,師長則由孫武兼任,副師長則由孫傳芳兼任。第十師五千大軍先是被王永安安排在了東台縣,結果第十師的各部長官不幹了,其原因是東台縣與揚州相距甚遠,一旦日本人攻打揚州,第十師就是避戰啊。咱們第十師雖然是臨時整編,卻不是抗日的看客,一個個要求趕赴前線。王永安最終無奈,隻好将第十師安排在江都縣城,防守江都縣城。
對于全國掀起的“抗日寇援江北”活動,王永安用過通電的形式向全國和全世界的華人表示感謝,并再一次揚言:“上原勇作紙上談兵,靠筆杆子升上大将軍銜,必然會敗在揚州城下。”
王永安的話更加激怒了上原勇作,迫使上原勇作加速行軍,随後沿着尚未建成的揚州至南通鐵路路線,日軍一路前進。然而在江北軍的襲擊之下,上原勇作不得不分兵把守,在抵達泰州的時候,日軍第一次真正遇到了難題。
方鹹五在泰縣集中了第三師、第六師和第七師三個陸軍師以及十個補充團,總兵力六萬餘人,絲毫不怵日軍的進攻。而此時日軍因爲戰線過長,且一路之上要依靠兩條腿推着物資補給前進,此前雖然并沒有發生彈藥缺少問題,但現在卻不得不重視起來。
泰縣的中國守軍此時做了一個讓日本人無法理解的舉動,他們主動放棄了一半的泰縣縣城,将日本人牢牢吸引在泰縣之中。上原勇作口中喊着一半的泰縣縣城,是放也不是,不放也不是,尴尬異常。他想一鼓作氣吞掉泰縣,卻遭到中國守軍的頑強阻擊,中**隊在巷戰中,依靠着手榴彈和敢死隊的樸刀占盡了便宜,反而殺得日軍傷亡慘重。
5月9日,西園寺公望與山本權兵衛正式對桂太郎進行了彈劾,且議會決定停止對陸軍進行軍費提供,迫使日本陸相木越安綱不得不提出辭呈。但桂太郎拒絕了木越安綱的辭呈,并堅稱,此次對華之戰,已然讨伐軍進展順利,應加大投入,争取政府支那。對于日本朝野内外的反對戰争言論,桂太郎奏請年輕的大正天皇下诏書敕壓民衆言論。
說起來大正天皇還是太過年輕,他非常崇拜父親明治天皇的一統天下的氣魄和打赢清國與俄國的舉動,心中渴望自己也能夠擁有如此的文治武功,另一方面,他又迫于各方面的壓力,不知該支持還是反對陸軍派的激進。
桂太郎與大正天皇徹夜長談之後,最終說服了大正天皇,并以政府支那作爲大正天皇勇武的開始。是的,對華的讨伐戰是大正天皇時代的第一次對外戰争,如果這一戰失敗了,他桂太郎不得不下野,大正天皇也丢了面子,丢了在朝廷中的微信,日後在朝廷裏,那些政友會的文官們豈不是更要放肆嗎?
被忽悠上當的大正天皇,于是正式對議會宣布,不得妄自非議對華讨伐戰,議會應立即爲軍部撥款。
大正天皇的強硬要求,直接将自己送到了這一場政治風暴的中心,非但主動替桂太郎做了靶子,更是完全失去了天皇應有的回旋餘地。大正天皇的做法,在議會中掀起了一場抗議風波。議員們表面上指責桂太郎是“躲在龍袖後面的家夥”,其實是在抱怨天皇濫用皇權。大正天皇大怒,直接下诏命令議會休會3天,好好反省。可西園寺公望這些民權政治家們複會後仍然公開批評桂太郎内閣,日本國内報紙媒體等對桂太郎的批評依舊持續不斷。
怒氣沖天的大正天皇召見西園寺公望,命令他回去統一思想,停止抗旨。西園寺公望回去照本宣科地傳達了聖意。議會又讨論了兩天,居然還是否決了天皇的提案!
這下全日本都傻了!在日本曆史上,天皇的旨意從來沒有被否定得這樣毫不留情!
這一次西園寺公望怒怼大正天皇的行爲,被很多人稱之爲大正政變,也被稱之爲日本第一次護憲運動,也開創了日本元老公開反對天皇的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