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立内閣宣告着大清國的改革步伐邁了一大步,全國上下振奮不已,人人都認爲中國騰飛指日可待了。然而内閣名單一公布,頓時引起全國上下一番痛罵,原來這内閣不過是軍機處換了個名字,玩弄了天下百姓與士紳。
大清内閣設有總理大臣一名總領各部,有慶親王奕擔任,這位經了四個皇帝的皇族可謂大清國的柱石了,而且奕雖然委任貪婪,卻一貫支持改革,卻也并不是完全的守舊派。
協理大臣兩名,分别是徐世昌與那桐,那桐是皇族,擔任步兵衙門統領一直,主管者京師安全,由他大人協理大臣,隻是挂着一個名,而徐世昌擔任過封疆大吏,曾經長官部門實務,更是一名漢人官員,由此二人輔佐奕,倒也并不過分。
但是其餘各部掌權者卻不過去了,民政大臣肅親王善耆、度支部大臣(相當于财政大臣)鎮國公載澤、陸軍部大臣蔭昌、海軍部大臣多羅貝勒載洵、司法部大臣貝子溥倫、藩理大臣壽耆都是滿人,而漢人各部大臣隻有郵傳大臣盛宣懷、學務大臣唐景崇、外務大臣梁敦彥,再加上徐世昌在***閣十三人漢人隻有四人,而皇族卻有七人之多,頓時舉國大嘩。
其實如今這些滿人閣臣并非全是酒囊飯袋,奕是宗室裏的改革派,甚至提出三權分立的主張,其餘人也支持憲政主張,隻是這些人裏有不少隻會喊口号卻不懂得做事的人。
以海軍大臣載洵爲例,他今年不過十七歲,十七歲的載洵做海軍大臣,讓天下人如何看待?而載洵自然隻新任自己的兄弟,任命載濤爲海軍協理大臣,兩個兄弟把持海軍部,豈能讓海軍部上下聽令。
實際上在這場立憲的真正幕後黑手便是攝政王載沣,他雖然不在内閣大臣之中,但是俨然以皇帝自居了畢竟載沣是皇帝溥儀的親爹,而載沣的算盤卻搞砸了,先是各省咨議局不敢了,随後外國人也開始嘲笑起來,中國人還真是不懂得政治,不懂得妥協藝術啊。
王永安也從蔡乃煌的口中得知皇族内閣成立之事,他隻是哈哈一笑,對蔡乃煌道:“蔡道台無須驚慌失措,國家還是那個國家,人還是那一群人,隻不過稱唿變了一下罷了。”
但顯然王永安看了皇族内閣帶給大清國的反面作用,革命黨趁機提出,從皇族内閣的組成來看,滿人防備漢人許久,連那十七歲的貝勒都能做大臣,王永安這等漢人英傑卻隻能做地方官吏,由此可見大清國不值得漢人效忠。
于是天下漢人百姓議論紛紛,民風越來越朝着反清的情緒駛去,而因爲革命黨的這一系言論,王永安算是受了無妄之災,遭到清廷的痛斥,勒令他即可,不得耽擱片刻。甚至陸軍大臣蔭昌還打算免去王永安江北護軍使的職務,隻是此時風頭浪尖,若是真的免去王永安江北護軍使的職務,難免給天下漢人坐下口實,這才作罷。
王永安氣得夠嗆,革命黨,清廷,你倆妹的,我是招誰惹誰了我!我在上嗨練兵爲的是出國護僑,爲的是中華民族的顔面,我容易麽我?你們兩個王八蛋一唱一和,都不希望我過得好是吧?
也不知道這革命黨之中誰出了這麽一個陰損的主意來,非要把我也拉下水,甚至爲了不惜惡心朝廷,革命黨人吹噓王永安是民族英雄,漢人代表雲雲,他們月吹噓王永安,王永安越是一身冷汗。果然,幾日之後,在軍營周圍突然多了不少勁裝漢子,恐怕是來監視王永安會否謀反的清廷鷹犬。
這海軍護航艦隊遲遲不到,護僑大軍豈能隻乘坐兩艘郵輪便出海,想到這裏,王永安氣得給李準打電報,讓他快到來,免得自己承受壓力。豈料到那李準居然稱病了,自己出海之後偶感風寒,昏迷了三天,如今不能擔任海軍護航司令,還請諒解,并請朝廷予以定奪。
好家夥,這李準倒是逃得快,知道王永安如今是個定時炸彈,趕緊離他遠遠的。
王永安心難道我成了掃把星不成,便冷笑不已隻顧訓練士兵不管其他,左右自己手下大軍在握,朝廷也暫時管不着自己。
而朝廷的形式也影響了護僑軍的軍心,衆人紛紛爲王永安的前途擔心,也爲自己的未來擔心,王永安知道軍心未定,便召開會議,宣布:“我們不爲朝廷,我們爲的是中國百姓,爲的是海外僑胞,爲的是天地良心。若是有人要對不起你們,除非我王永安死了,若是有人出賣了你們,我就要帶着你們跟他們死幹!諸位,安心訓練,隻需聽令于我,無需考慮其他!”軍心方定,然而軍隊之中充斥着對滿清政府不滿的情緒。
不過因爲各位将領與自己相處時間不久,唯恐他們心裏擔心,王永安與諸将一一談心,并且對衆人,如果大家擔心前程未來,可以立即回去,我王靖雲非但不會阻攔,反而會送你三個月的軍費當做辛苦費和路費,兄也知道如今護僑軍得不到朝廷銀子支持了,一切費用需要自籌,我隻能拿出這麽銀子送兄返鄉。
包括蔣雁行、段蘭芳、李士銳等人聽了王永安的話之後,先是哭笑不得,後反過來勸王永安道:“此前辭去舊職前來護僑軍,便已經舍去了過去的功名,隻爲能夠爲中國争一口氣,何須司令如此擔憂。我等雖爲一介武夫,卻也懂得知恩圖報的道理。”
王永安也爲了拉攏各位軍官,在揚華房地産公司開發的新區内爲每個軍官準備了一套三室一廳的房子,全做拉攏之用。而揚華房地産公司如今的開發區全部在法租界内,可以是讓諸位軍官沒有了後顧之憂,因此得到了諸位軍官的一緻稱贊與支持。
軍官既已安定,士兵更加沒有擔心必要,護僑軍上下無有二心者,雖然外界對王永安的前程不看好,可是護僑軍五千多軍官士兵卻反而對王永安更加忠心耿耿了。(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