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革命黨這邊因爲人才流失,像原先應該投奔革命黨的馮玉祥、李宗仁、白崇禧這些大佬都改投國防軍旗下了,由此可以相信此時的革命黨實力受到了多大的削弱。
此時革命軍趁着國防軍消滅孫傳芳軍隊主力的機會出兵,就是想爲自己之後和國防軍的談判增加籌碼,因爲就連革命黨也看出來了,國防軍這次統一華夏真的不是說着玩的,而且國防軍實際上已經離統一華夏的目标不遠了。
但是革命黨的這一軍事行動卻讓趙漢青極爲不舒服,奧,我們國防軍在前頭打仗死人,你們革命黨在後面占地盤賺便宜,世界上哪有這麽好的事情。
趙漢青在得到此時在長沙駐紮的魏和尚的彙報這一情況後,當即就對魏和尚下達了新的作戰命令,就是阻止革命軍在江西境内的擴張,務必将其軍事行動制止于贛州以南,不允許革命軍繼續北上占領更多的地盤,如果他們不願意老老實實的待在廣東,那就不用客氣,給我将他們打回去。
這時候魏和尚領導的原國防軍東征三路軍在打敗湘軍,接受湘軍司令趙恒惕的投誠後,就率領部隊在長沙整修,此時東征三路軍早就渴望再上戰場立功,所以在魏和尚得到趙漢青的命令後,當天就帶着部隊往江西境内趕去。
其中他和佟麟閣兩人帶兵前往贛州攔截革命軍,阻止革命軍繼續北上,而李宗仁和白崇禧兩人則率部進攻南昌,拿下這座江西省府。
至于革命軍進攻福建的另一路軍,趙漢青也命令身在上海的蔣百裏負責阻攔,但是現在蔣百裏正在上海應付英法各國的公使,哪裏走得開呀,最後是駐紮杭州的高大力率領第三軍南下福建阻攔革命軍的攻勢。
很快,處在勝利喜悅當中的革命軍就受到了來自國防軍司令部的警告,讓他們立即停下所有的軍事行動,退回廣東,至于什麽組建聯合政府了,趙漢青連提都沒提。
“娘希匹,這個趙漢青真是欺人太甚,我們革命軍的行動什麽時候輪到他一個外人來指手畫腳了。”就是趙漢青發出對革命軍的警告電報之後,身在廣東的蔣光頭就是自己的辦公室裏暴跳如雷,又是拍桌子,又是摔杯子的。
而這時候坐在蔣光頭對面的幾個人則一言不發,這幾個人大都是蔣光頭的心腹,也是革命黨裏面地位不低的元老人物。
坐在最左邊的這個人就是蔣光頭的心腹之一,現任革命軍第一軍軍長兼任黃埔軍校教育長何應欽,3月份他剛剛參加完在開封與國防軍的和談,正是趁着那段時間他深如了解了國防軍的實力,當他了解了國防軍的真正實力之後,才感覺到真的畏懼,他沒想到國防軍的實力已經強大到那種地步,所以一回到廣東何應欽一改之前的态度,強烈要求革命黨和國防軍展開合作,但是在當時卻遭到了革命黨内衆多人反對。
但是随着這幾個月來,國防軍在長沙、合肥等戰場的接連獲勝,使得國防軍徹底擊敗了孫傳芳軍隊的主力,稱霸長江流域,這時候革命黨内部再次産生了分歧,要求和國防軍合作以及要求獨自進行北伐的兩股聲音再次争吵不已。
其中革命黨左派領袖廖仲恺從一開始就堅持與國防軍合作的立場,從國防軍今年年初從西安出兵的時候,他就提出了和國防軍合作的議題,隻不過卻被否決了。
說到廖仲恺,這裏不得多說一下,原本曆史上的廖仲恺應該在1925年8月20日上午在廣東遇刺身亡的。
隻不過這個時空因爲趙漢青和廖仲恺早先的時候就認識,趙漢青實在不願意看到這樣一代爲國勞心勞力的真正革命軍就這樣死于小人之手,于是提前讓柳書惠派出潛伏在廣州的軍情處的情報人員給廖仲恺示警,才是廖仲恺躲過了一劫。
而這個時候廖仲恺也坐在蔣光頭的辦公室裏,看着前面蔣光頭大發雷霆,臉色平靜,但不由得在心裏笑道:你真當人家國防軍是傻子呀,人家沒有主動來進攻我們,就已經是在優待我們了,還真以爲人家國防軍在怕我們嗎?到現在還擺不正自己的位置,真是可笑。
在廖仲恺看來,國防軍這次發起的消滅軍閥,統一華夏的戰争,從一開始沒有将廣東的革命黨當成目标,這就說明人家國防軍并沒有将你和吳佩孚、孫傳芳這些軍閥們放在一起并論,說明國防軍對于革命黨還是有一定認可的,如果那時候趁着國防軍剛剛出征就提出和國防軍合作,說不定此時華夏國内又将是另一番局面。
可是你現在趁着人家國防軍在前面征戰,你卻要在人家背後搶地盤,人家不揍你才怪,廖仲恺對于趙漢青一直都很有好感,他幾次和國防軍的接觸當中,讓他感覺到國防軍的那些将軍們身上帶有的真心爲國的豪情,沒有黨派内部那種争權奪利的陰謀之感,而且廖仲恺看到了西北巨大的發展潛力,從那時起,廖仲恺就極力宣揚和西北的合作,可是卻遭到了胡漢民、朱卓文等一衆革命黨右派的反對。
對于這次革命軍出兵江西和福建,廖仲恺也是持反對意見的,在廖仲恺看來這時候革命黨已經錯過了和國防軍合作的最好機會,第一次和國防軍展開合作的機會是年初國防軍剛剛出征那會兒,可惜革命黨自己白白錯過去了。
第二次和國防軍合作的機會來自于3月份在開封的那次和談會議當中,隻不過那時候革命黨突然收到了來自日本的武器和資金支持,支持他們自己進行北伐,被日本迷惑的革命黨再次錯過了和國防軍合作的最後機會。
其實革命黨内部也一直在籌劃北伐孫傳芳、吳佩孚等軍閥的北伐之戰,可惜還沒等他們準備完成,趙漢青就提前開始了統一華夏的東征之戰,奪取了先機,使得全華夏的百姓都倒向了支持趙漢青的國防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