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前便提過明朝的朝會分爲大朝、朔望朝和常朝,大朝會一般隻在重大節日,又或者有重要慶典時舉行,通常一年也就那麽幾回,譬如昨天那場便算是大朝會,南京本地的官員都有份參加了,人數超過千人。常朝的規模則要小得多,隻有五品以上的官員有資格參加。
嘉靖三年七月十一,常朝,天色才蒙蒙亮起,有資格參加常朝的官員都聚集在金水橋旁。以戶部侍郎徐晉爲首的新貴派,還有以内閣首輔楊廷和爲首的濮議派,兩派官員泾渭分明,或橫眉冷對,或怒目而視,甚至是咬牙切齒,火藥味十足。可以預料,待會的朝會上又将是一場龍争虎鬥。
禮科都給事中張璁和刑科都給事中桂萼雖然品秩隻有七品,但作爲特殊的職能部門,是有資格參加常朝了。此刻兩人四目相對,均難掩眼底的喜色,因爲昨天下午,嘉靖帝從徐晉的住處回宮後便召見了兩人,所以兩人對今日這場朝會可爲是非常期待。隻要闆倒以楊廷和爲首的濮儀派,助皇上“認了”親爹,那他們很快就能飛黃騰達了。
内閣首輔楊廷和一身绯紅色官袍,頭戴七根梁冠,手持玉笏肅立于文官隊列的最前,神情一如既往的嚴肅,眼底内卻藏着一絲凝重。對楊閣老來說,昨天讓徐晉坐上戶部左侍郎的位置,已經令他的威信有所削減,若是在阻止開海禁這件事再次失敗,那他的威望更将一落千丈,以後便休想再領袖群臣了,所以今日早朝這一戰,他隻許勝不許敗,否則将無顔再執掌内閣。
徐晉一身绯紅的三品官服,頭戴五根梁冠,神色平靜地站在新任戶部尚書秦金的身後,顯得從容自若。
戶部尚書秦金本是不苟言笑之人,這時卻忽然回轉身來,神色複雜地低聲質問道:“徐侍郎,本官聽聞你從南洋帶回來一種叫玉米的作物,爲何至今還沒上交戶部?”
徐晉淡然道:“近日諸事繁忙,還來不及處理這事,待早朝後下官便會命人把玉米入庫。”
秦金點了點頭便不再多言,轉過身去站好。片刻之後,鍾鼓聲響起,弘政門打開了,在禮部官員的帶領下,一衆文武按次序魚貫而入,來到奉天殿前的丹陛下,左文右武分立在禦道兩旁。
約莫七時許,嘉靖帝朱厚熜在奉天殿前升座,君臣行過參拜之禮後,司禮監太監畢雲神色凝重地行到禦座前,向着下面的群臣尖聲吆喝道:“有本啓奏,無本退朝。”
畢公公這句話等于在宣布可以開戰了,大家抄家夥幹吧!
于是乎,徐晉輕咳了一聲率先站出來朗聲道:“臣有本啓奏!”
嘉靖帝立即和顔悅色地道:“徐卿且奏來!”
徐晉鄭重其事地取出早就準備好的奏本,抑揚頓挫地高聲朗讀起來,一衆守舊派的官員均如臨大敵地伸長耳朵斟字酌句,默默地打腹稿,準備把徐晉這份奏本反駁得體無完膚。
“孫子曰:兵無常勢,水無常形。臣以爲治政之道也理當如此,國策亦需因地制宜,因時而施政。我大明開國之初,太祖爲防備逆賊餘黨裏通倭寇圖謀不軌,故下令禁海。然,我大明立國至今一百五十餘載,國家盛平安定,沿海倭寇亦已蕩平,實不且再行禁海。
再者,我大明沿海數十萬百姓多靠海爲生,禁海必将斷絕其生計,民不得食則滋生事端。而倭商洋販通貿不得,遂生歹念,四出劫掠我大明海濱,去年倭賊驟然猖獗,皆厲行海禁所緻。正如上古大禹治水,宜疏不宜堵也,解除海禁,迫在眉睫。
再者,正所謂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也。我大明理應自信地打開國門,廣納四海之來賓,與時俱進,揚長避短。閉關鎖國,固步自封,實不足取也。
綜上所言,臣以爲我大明理應解除海禁,刻不容緩!”
徐晉念完奏本合上高舉過頭,一名小黃門便麻利地行上前取了奏本送到禦座前,朱厚熜接過奏本裝模作樣地翻了翻,然後點頭道:“徐卿所言甚爲有理,朕亦以爲禁海令理應廢除!”
“皇上——!”禮部尚書毛澄連滾帶爬地撲了出來,大聲道:“老臣以爲廢除禁海令萬萬不可,皇上千萬别聽信了小人的饞言啊。徐晉,你這個奸邪佞臣,休得在此妖言惑衆,蒙蔽君上,爾等奸佞小人,人人得而誅之!”
徐晉不禁暗呼一聲日你大爺,能不能别裝?能不能好好說話?能不能别亂扣帽子?能不能别喊打喊殺?
朱厚熜面色一沉斥道:“毛尚書,朕自問并不是昏君庸主,徐卿到底是不是妖言惑衆,朕分得很清楚。徐卿這份奏本有理有據,而你此刻卻是毫無理由地橫加指責污蔑,實在有失禮部尚書的身份。速速退下,休得自誤!”
毛澄被嘉靖帝當着滿朝文武一通斥責,老臉不由憋得通紅,正是又氣又羞,他本來想弄得誇張點,來個先聲奪人,再逐條反駁徐晉的,誰知道卻被小皇帝抓住這點反将一軍,弄得他準備好一肚子說辭都沒機會發表了。
毛澄憋屈地告罪退回了隊伍之中,這時吏部尚書楊旦行了出來。楊尚書顯然吸取了毛澄的教訓,隻聽他振振有詞地道:“皇上,臣以爲徐侍郎所奏謬誤百出,并不足取。”
嘉靖帝雖然沒有直接決定權,但作爲朝會的“主持人”,要控制節奏、拉偏架還不容易,隻見這小子闆着臉道:“正所謂事越辯越明,理越辯越清,敢問楊尚書,謬誤在何處?”
楊旦早就打好了腹稿,所以并不怵,立即琅琅地道:“其一,我朝太祖确實是爲了防倭下達禁海令,雖說目前倭患暫時消除,但難保倭人不會卷土重來,所以禁海防倭還是有必要的。
其二,開海通貿确實可以解決沿海百姓的生計來源,但農桑才是國家之根本,俗語說:手中有糧心裏不慌。我朝倘若開海通貿,必導緻商道大興,百姓爲重利所誘,必然不事生産,不僅會滋生大量難以管理的滑賈奸民,而且還會導緻糧食産量大減。如此,一旦發生饑荒,後果不堪設想,輕則騷亂動蕩,重則危及國祚。所以臣以爲,實不宜廢除禁海令,請吾皇三思!”
不得不說,楊旦确實是個鬥争經驗豐富的老官吏,一出手就切中要害,封建社會由于生産力的關系,農業始終是國家的第一産業,是關乎國家興亡之本,所以封建君主無不想方設法地把百姓綁在土地上,讓他們老老實實地生産糧食。
正所謂士農工商,商人爲什麽排到最後?
因商人走南闖北見多識廣啊,想法自然就多了,這人想法越多就越難管理,于是乎統治者便不約而同地采取了重農抑商的政策,因爲這樣有利于他們的統治,而開海通貿,顯然是有悖于“重農抑商”這條原則。
所以就連嘉靖帝聽了楊旦所述的理由,亦不禁露出深思之色,當然,這并不能動搖他開放海禁的決心,畢竟徐晉給他灌輸的思想已經先入爲主了。
徐晉作爲“守擂”者,既然有人站出來挑戰,自然是得應戰的,他對着揚旦拱手施禮道:“楊尚書隻反駁了下官的前兩條理由,是不是意味着楊大人也認可了下官的第三個理由?”
楊旦淡定地道:“沒錯,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我大明确實應該虛懷若谷地吸取他國的長處,但是這跟開海禁關系不大吧,我大明從來沒有拒絕與别國往來交流,乞今爲止,每年均有周邊的屬國前來向我大明朝貢。所以說,徐侍郎所謂的閉關鎖國簡直是無稽之談。”
徐晉反唇相譏道:“朝貢貿易并不算得上是貿易,厚往薄來,數倍甚至數十倍返利于朝貢國,如此隻會增加國庫負擔,有害而無益,楊大人何必掩耳盜鈴,自欺欺人呢!”
楊旦頓時被駁得啞口無言。
永樂時期,由于鄭和七下西洋宣揚大明皇帝的威德,效果是相當明顯的,南洋諸國紛紛跑來大明朝貢,發現有利可圖後,一些國家甚至一年來朝貢幾次,動辄派出數百上千人的朝貢使團,着實給大明的國庫造成極重的負擔,後來大明不得不采取措施,向這些國家頒發朝貢勘合(證書),對朝貢的時間、使團的人數等等都作了詳細的規定,對違反勘合規定的朝貢使團,一律不給予接待,全部原地遣返。
徐晉将了楊旦一軍後,繼續道:“楊大人剛才還說開海通貿會傷及農桑根本,下官卻是不敢苟同。一來,我朝有嚴格的戶籍制度,百姓離家百裏均要官府開具路引,所以根本不可能引發大規模的農民棄耕從商。另外,經商有賺有虧,不是誰都能靠經商賺錢的,賺不到錢的商人然老實歸家生産了。”
朱厚熜點頭道:“徐卿此言在理!”
徐晉繼續侃侃道:“剛才楊大人還說以防倭人卷土重來,所以要繼續禁海,那更是荒謬之論。君不見我大明禁海一百五十多年,倭寇斷絕過嗎?可知禁海對防備倭寇根本沒用,唯有通商才能絕寇。”
朱厚熜那小子立即又點頭道:“言之有理!”
翰林學士石珤立即跳出來冷道:“徐晉,你剛才說由于戶籍的限制,開海通貿不會導緻大規模的農轉商,但是,地方士紳商賈爲圖重利必然大肆開設工場作坊,百姓可以通過打工賺到不菲的收入,必然就會導緻大規模的農轉工,如此一來,田地同樣會無人耕種,久而久之,必然傷及農桑國本。”
徐晉不禁暗汗,看來這個石珤雖然脾氣臭些,但卻是個明白人啊,商業發達必然會導緻工業興起,工業一旦興旺,對勞動力的需求則會越來越大,見到有錢掙,農民兄弟自然就會大量棄耕從工,到那會,大明的資本義就該萌芽了!
但又如何?這本來就是社會發展的必然規律,随着生産力的不斷提高,人類生産出來的富餘産品将越來越多,商品化是必然的,資本主義也是必然的。譬如在商品經濟全球化的當今社會,隻要有錢,哪裏買不到糧食?本國生産的糧食不夠,從别國進口就行了!
當然,徐晉不可能跟一衆大臣講解社會發展規律,古人所處的時代限制了他們的思想,讓他們的目光不得不盯着那一畝三分地,在他們看來,銀子再多也不能填飽肚子,隻有糧食才是根本,沒有吃的,其他的都是白搭!
所以,徐晉要想說服一衆官員,關鍵是解決糧食問題。果然,接下來兩派争論的焦點都圍繞着“開海通貿,到底會不會傷及農桑?”而展開。
守舊派的官員們顯然以爲抓住了徐晉的緻命弱點,一個個像打了雞血一般,引經據典地拼命攻擊,有多嚴重說多嚴重,搞得好像一旦開海通貿,大明馬上就會糧食大減産,随之全國各地餓孚滿地,百姓易子而食,最後大明帝國的大廈将轟然倒塌……
就這樣,兩派官員在奉天殿前吵翻了天,激烈地互噴,半個時辰很快就過去了,抓住了“緻命弱點”的守舊派官員明顯穩占上風。
但是,楊廷和卻越來越覺得不安,因爲不僅徐晉,就連張璁桂萼等新貴派的表現太過淡定了,表面看似在激烈争論,實際卻是把問題往糧食方面引,不對勁,其中肯定有貓膩。
正當楊閣老疑神疑鬼時,隻見徐晉“惱羞成怒”地大聲道:“如此說來,諸位都認爲,隻要我大明糧食充足了才能解除海禁?”
石珤冷笑道:“沒錯,隻要不動搖國本,老百姓豐衣足食,本官同意解除海禁!”
“正是,隻要糧食充足,本官也沒意見。”一衆守舊派官均得意洋洋地點頭附和,仿佛掐住了徐晉的七寸,換而言之,你徐晉隻要有本事解決糧食短缺問題,就随便你怎麽折騰。
這并不是一衆守舊派官員們大意,實在是要解決這糧食問題太難了。如今大明人口将近六千萬,國内主要幾種糧食作物的産量又太低,所以糧食缺口非常大,過半的人口食不果腹,能保持溫飽的更是不足兩成。所以,要讓全大明百姓豐衣足食,實在難了!
正當一衆守舊派官員得意洋洋時,張璁等新貴派官員卻露出了詭異的笑容。内閣次輔費宏瞥了一眼旁邊的楊廷和,不禁暗暗搖頭歎息,自己這位共事多年的老拍檔,今天怕是要栽在子謙手上了。
果然,徐晉拿話套住了一衆守舊派官員後,施施然地轉身向着禦座施了一禮,朗聲道:“皇上,說來真是天佑我大明。臣這次出兵南洋,在滿喇加國發現了兩種高産作物,一種叫玉米,一種叫土豆,其畝産都能達千斤以上,土豆的産量甚至能及得上紅薯。而且,這兩種作物均适合在我大明大部份地區種植。
臣敢保證,這兩種作物一旦推廣種植,我大明的糧食産量翻上三倍也不成問題,完全可以養活全國的人口有餘。”
嘉靖帝聞言“大喜過望”,蓦地站了起來“激動萬分”地道:“徐卿此話當真?”
楊廷和心裏咯噔一下,終于想明白問題到底出在哪了,敢情自己所有人都中了徐晉小兒的圈套了,豈有此理,氣煞老夫也!!
楊廷和臉色冷沉,毛澄胡子亂顫,楊旦驚疑不定,石珤則怒目圓睜!
這時,隻見徐晉神色鄭重地答道:“回皇上,此事千真萬确,臣不敢有半句虛言。”
脾氣火爆的石珤冷哼一聲道:“耳聽爲虛,眼見爲實,徐晉,你以爲你随口說出來,我等就信了。”
徐晉微笑道:“石大人所言極是,正所謂眼見則實,耳聽則虛,所以下官今天特意讓人準備了玉米,請皇上允準本官把玉米分發給諸位同僚品嘗。”
朱厚熜哈哈大笑道:“準了,朕也迫不及待要品嘗一下這種叫玉米的稀罕物兒。”
很快,一群宮人便用玉盤端着一盤盤煮食了玉米了現在奉天殿前,明眼人都看得出,這明顯是早就準備好的。
不過,那一根根金燦燦的玉米棒子,整整齊齊地碼放在一隻隻的玉盤當中,就好像一堆堆金條般炫目,頓時把在場所有官員的目光都吸引住了。誘人的香氣撲鼻而來,一衆文武都禁不住吞了吞口水。
這時,有宮人将一盤玉米棒子呈送到禦座前,其他的則分發給在場的官員。
要知道今日雖然是常朝,但前來上朝的官員也過百人,即使每人分一條都要上百條,這些可都是種糧啊,不僅徐晉,就連嘉靖帝都覺得肉疼,這玩意現在不是有銀子就能買得到的,吃一條就少一條了。不過沒辦法,舍不得孩子套不住狼,要達到目的總得付出點代價。
接下來壯觀的一幕出現了,莊嚴肅穆的奉天殿前,包括嘉靖帝内,過百名朝廷官員各捧着一根玉米在那啃食,卡嚓卡嚓地的聲音響成一片,而四周的侍衛太監一個個羨慕地看着。
由于徐晉從南洋運回玉米的事,知道的人并不多,見過的更是寥寥無幾,再加上是皇上禦賜的,所以一衆官員更覺這種金燦燦的棒子珍貴,包括楊廷和在内都吃得小心翼翼的,隻覺越嚼越好吃。
吃着吃着,戶部尚書秦金便忍不住問:“徐侍郎,這玉米的爲畝産量真有千斤?還有那……土豆又在何處?”
此言一出,一衆官員都禁不住堅起了耳朵傾聽。徐晉微笑道:“玉米畝産千斤,如假包換,至于土豆嘛,本官離開滿喇加時還沒收獲,估計忠勇伯俞大猷近期将會派船運回來了。”
秦金聞言不由歎道:“果真如此,那真是我大明之福,我大明百姓之福啊,徐侍郎此舉功不可沒!”說完竟然向着徐晉鄭重一揖。
徐晉趕忙還禮道:“秦大人言重了。”
石珤皺了皺眉地道:“這玉米吃起來确實不錯,但安知徐晉在産量上有無誇大之詞。”
“正是!”刑科給事中周玉繩附和道,一衆守舊派官員亦硬着頭皮點頭附和。
其實包括石珤在内均明白,徐晉要是沒把握絕對不敢胡說的,畢竟這玩意試種一茬,産量自然一清二楚,誰敢拿這種事來欺騙皇上和百官,實在跟找死沒什麽區别。
不過,一衆守舊派官員剛才已經被徐晉拿話套住了,若是承認這種作物能解決大明糧食短缺問題,那豈不是等于認可解除海禁?所以硬着頭皮也要繼續強撐!
徐晉顯然早就料到會如此,他微笑道:“這些玉米是本官在滿喇加親眼看着采摘的,四畝五分地共産出六千餘斤,本官這次運回了五千三百斤,如今還在船上。爲證實本官所言非虛,皇上可召見滿喇加賓塘王公,還有張公公(張永)一問便知。”
朱厚熜立即大聲道:“來人,召滿喇加賓塘王公和張永前來觐見。”
很快,兩百多斤重的大胖子賓塘王公便一溜小跑地來到奉天殿的丹陛下,撲通地跪倒,納頭便拜:“小王參見皇上,萬歲萬歲萬萬歲!”
朱厚熜神氣地點了點頭問道:“賓塘,朕問你,玉米的産量幾何?如實講來,不得虛言!”
這肥貨眼珠骨碌碌地一轉,眼角餘光瞥見旁邊的徐晉正冷冷地望來,不由心底一寒,連忙如實地道:“回皇上,玉米的畝産量可過千斤。”
朱厚熜滿意地點頭道:“甚好,你且退下吧!”
于是乎,出場隻說了兩句話的王公殿下又屁颠屁颠地離開了。接下來,朱厚熜又當廷問了太監張永,同樣印證了徐晉的說法。
朱厚熜揮退了張永,朗聲道:“由此可見徐卿所言非虛,既然如此,那我大明的糧食可以無憂矣,朕宣布,禁海令自今日起……”
“皇上——!”楊廷和這時卻高呼一聲行了出來,跪倒在丹陛前,鄭重地脫下了頭頂上的梁冠擺放在地上,沉聲道:“皇上,老臣年紀大了,體弱多病,今日乞骸骨,懇請皇上恩準老臣告老還鄉,頤養天年。”
本章字數6K+,就不拆章了,這樣看起來連貫些!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