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這會子也正聚精會神的盯着看呢,支吾了一聲,還在思考什麽樣的材質可以如此長久的泡在水裏不出問題,彩柳的聲音便從耳麥裏傳了過來。
“是骨棺。”
啥?骨棺?我一怔,骨頭做成的棺椁?聞聽此言我雙眼一亮,職業習慣又出來了,忙靠近了些,仔細打量起來。
面前這三副骨制棺椁呈倒三角陣型擺放,倆副成人體型大小規模的擺放在後,最大的一副則擺在前頭,我們這會子正停在最大這副棺椁邊上。
這棺椁深陷在淤泥亂石間,已是沒去三分有二的高度,不過從長度及寬度來看,規模可見一斑,整副骨制棺椁長度在四米左右,寬度也有個一米五六的樣子,光這架勢看起來就挺吓人的。
之前在紙人幡陣中瞅到這幾副棺椁的時候我就在想,自古下葬可靠水但不可泡水,天地萬物間最無情的便是這火與水,入殓下棺要是泡在水裏那可就是犯了大忌諱了,且不說破壞了一方水土、禍害了子孫後代,要是稍微出點差錯,墓中屍身難說還會變成濕屍,再進一步的話……後果不堪設想。
什麽人會把自己先人葬在水裏泡着啊?這不腦子有毛病嘛?
當然,别人家的事我管不着況且這會子也懶得管,不過想要開棺驗屍,首先還是得把目标大緻的信息摸排清楚。我四下裏看了看,沒有發現墓碑一類的東西,如此一來,棺椁中躺的是何許人也我們可就一點頭緒都沒有了,甚至……都不知道裏面躺着的是不是人。
我望了一眼棺椁微微翹起的尾部,咽了咽口水。
翹尾棺和船型棺在造型上頗爲相似,而船型棺就比較容易理解,船型棺又稱船行葬,多是給予了親人希望入殓家屬能夠乘風破浪直達天庭的一種思念之情,這種船型棺是不設棺蓋的,三面防水,屍身入殓之後在棺材内放上已逝之人生前的部份物件,鋪滿鮮花,一番吊唁哀嚎之後便将這船型棺從内部屍身處點燃,最後将整副棺材推入海中。這感覺很像古時候那種草船裹屍、眺遠放箭的類型,都屬于水葬、海葬一類的旁枝,直到今天在部份沿海地區都還能看到有人使用這種葬法,不過雖說這翹尾棺造型上和船型棺像是像,要真說起來,可就比船型棺邪乎多了。
翹尾棺出自魏晉南北朝時期,說的是公元355年,十六國時期的前涼,當時的前涼國由于張祚自立稱帝,使得前涼内讧不已,國勢大衰,而這焦途翹尾回魂葬,正是出自張家僚屬宗室。在那個時代,翹尾也讀作焦途,全稱爲“焦途翹尾回魂葬”,入殓的棺材也稱“焦途棺”,葬法喚作回魂葬……單從字面上就能看出來,使用這種葬法的,顯然都是些居心叵測之人。
一般來說,我們都希望下葬之人可以入土爲安,但偏偏有個人不這麽想,誰呢?此人正是時任前涼國牙門大将軍的張熙冉。
牙門将軍屬于列将軍職位中的一種,由三國時期蜀漢開國皇帝劉備始創,雖說此職位隸屬于雜号将軍,但對于任職者的要求卻頗高,非文武雙全之人不可擔當,放眼整個三國時期,也就趙雲及魏延獲封此職,後來的東吳、曹魏雖然也有設置過這一職位,可惜都不曾有人擔任。
所以這張熙冉是何許人呢?史書這樣記載:“張熙冉,字茂公,普安定烏氏人,乃威王張祚之妻辛氏外戚,後張祚自立稱帝,立辛氏爲皇後,茂公即被招至入宮,授以牙門大将軍一職,後在姑藏之戰中死于萬秋閣。”
光看史書記載好像真是這麽回事兒,張祚荒淫無道、殘殺宗室、暴虐百姓,這張熙冉雖是錯上了賊船,可在最後一刻爲了給張祚争取逃跑的時間,毅然以命相搏、慷慨就義,實在是個忠肝義膽的鐵血忠臣,不論功績,單看此一點,似乎确實有牙門将軍的風範,可事實上果真如此嗎?
自古昏君手下無良将,即便有,要麽就是痛飲一杯毒酒,要麽就是被迫起兵造反,能跟着自己主子死撐到最後的,也基本都是些酒囊飯袋的窩囊廢,這前涼牙門大将軍張熙冉就是這種人,《十六國春秋側?涼前逐記》裏有雲:“張茂公,時任前涼牙門将也,生性傲慢自負,縱行****網羅朋黨,專擅朝政,濫施刑罰,甚喜殺戮。”
據史書記載,張熙冉自持皇後外戚的身份,在朝堂之間專橫霸道,頂頂是個“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作死小能手。奸臣無不例外都有些自己的小嗜好,而這張熙冉最嗜好的,便是個色字。
有一次張祚挑選宮女嫔妃,進獻人數一度達到五百人之多,這張茂公在進獻之前就私自扣下了足足六十一人,以皇帝的标準供自己玩樂;後來張祚從中挑選了四十個,正等着逐個臨幸呢,可這張熙冉不知道哪根筋沒搭對,又悄悄摸了一個,這一摸,就摸出事兒了。
我們都知道,所謂的“魏晉之風”,其實說的就是全民嗑藥全民瘋癫這樣一個狀态,張熙冉也鍾愛那些藥丸仙丹,逮到張祚欽點的嫔妃就是一頓猛喂,結果當天夜裏還沒過寅時呢,那嫔妃就梨花帶雨的死在了自個兒床上了,如此一來張熙冉就慌了神了,這事兒要是被威王張祚知道了,自己十個腦袋都不夠砍,怎麽辦?
正趕着張熙冉不知所措,自己的副将張寶寶進來一看,就知道是怎麽回事了,當即便給張熙冉引薦了個人,這個人呢,叫李聽虛,是個方士。副将對張熙冉說,這李聽虛懂得走陰探陽、操控神鬼之術,驅邪畫咒下厭勝都是拿手絕活,更有傳言稱他能使死人複活,正好可以解茂公之圍。(未完待續。)手機用戶請浏覽閱讀,更優質的閱讀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