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不賴西班牙新兵緊張,對面的軍隊完全不按照套路來,百米刺刀沖鋒,即使都是慢跑沖鋒,那也是相當駭人與‘腦殘’……
原因很簡單,西班牙士兵雖然由于個别新兵的失誤,導緻了排槍齊射提前打出,造成對面隻倒下了個位數的敵軍,然而,這都不是問題,敵人還隔着老遠呢,我們西班牙人可以慢慢裝填!
巴普羅夫領導的俄羅斯擲彈禁衛軍的确是擲彈兵中的精銳,就連沖鋒時,這些俄羅斯士兵也保持着大緻平行的隊形!
俄羅斯士兵保持這種隊形自然不是爲了好看,因爲他們還有一個任務,将手裏的蛋蛋,呃,我是說手雷給一起扔出去!
在近代歐洲,擲彈兵本就是精銳的代名詞,之所以擲彈兵能成爲精銳,原因很簡單,因爲擲彈兵每一次戰鬥都是用在攻堅或者前排進攻使用。
這個時代的手雷和後來的軍用手雷的最大區别,就是現代化的軍用手雷就算拔掉了安全栓,隻要手不松開,引信就不會被點燃,你在手裏捏一分鍾都沒事……
而這個時期的手雷簡直就是一縮小版的榴彈炮彈丸,點燃以後看着它飛快的燃燒,但還要保持鎮定,不能手滑(爲了防止扔出去的蛋蛋被前面人的帽子攔下來,當線列步兵都還在戴拉風的三角帽的時候,這些俄羅斯擲彈兵已經戴上了沒有帽檐的熊皮高筒帽了!),要聽士官的指揮統一扔出,還要扔的夠遠,同時身邊還不斷的有敵人的鉛彈飛過……
這是要有豐富經驗的戰場老兵,或者至少是經過長時期訓練的新兵才能做到的(在創始之初擲彈兵團基本是清一色的近衛/精銳兵團)。而且手雷不清,擲彈兵團的士兵基本都是身高體壯,臂力大(這一點做的最極端的是毛子,在亞曆山大一世的時候,新兵入伍後直接先按照身高安排大緻去向……隻有最高最壯的那些才可能成爲擲彈兵!而最矮适合藏在草叢裏的就會參加輕步兵訓練……),所以說擲彈兵們從一開始就比一般的線列步兵地位高了一節。
趙杜天抽中的這個精銳擲彈兵軍團,自然是貨真價實的老兵組成,這些俄羅斯士兵無視西班牙人一陣陣排槍,穩重的慢跑着前進前進再前進!
當進入手雷的射程後,在士官的命令下,前面幾排的俄羅斯士兵點燃手裏的‘蛋蛋’,在統一的命令下猛地投擲出去,非常完美的用抛物線扔進了沒有頂棚的西班牙人修建的防禦工事裏!
到了這時候,俄羅斯擲彈兵在西班牙人的齊射下,僅僅傷亡了數百人而已!
是傷亡而不是陣亡!
擲彈兵的手雷齊扔雖然比滑膛槍的射程短,但是隻要夠得着,是非常有震懾力的攻擊方式。滑膛槍的威力再強大,也隻能擊中線列前一到兩排的士兵,而手雷的威力是可以直接對敵軍士兵整列進行殺傷的,從而打亂敵軍陣型,同時會在敵軍後排士兵中造成驚恐甚至全線崩潰。加之擲彈兵整體比一般士兵強壯這一點,刺刀肉搏能力無疑更棒!
想想被一堆手雷炸的哭爹喊娘的敵軍,再去面對一片壯漢的刺刀沖鋒,大多數情況下,都會理所當然的崩潰!
當然,趙杜天前世那個曆史上,也有例外,比如在邦克山之戰中英軍精銳的擲彈兵數次沖鋒都被大陸軍擋下了。
戰場上,戰術和武器的因素是很重要,但是這一切,都可以被很難操控的士兵士氣所抵擋!
理論上來說,最能打的軍隊,應該是不懼死亡不怕犧牲的機器人軍團才對……
很顯然,這些西班牙士兵,沒有趙杜天前世中的那個大陸軍士兵的信念與士氣,在一陣手雷爆炸後,這些西班牙士兵還能繼續裝彈和射擊的都沒幾個了,更别提去面對喊着烏拉的俄羅斯壯漢了!
翻過了防禦工事的俄羅斯擲彈兵,幾乎以摧枯拉朽的趨勢,将兵力雄厚的西班牙陣線給打出了一個大大的缺口!
大片的西班牙新兵吓得癱倒在地上,将武器扔在一旁,不斷哭喊着求饒。
這些西班牙士兵應該感到慶幸,兇殘的俄羅斯擲彈兵在開戰前被嚴令禁止殺俘,這一戰勝利的還如此輕松,所以這些俄羅斯壯漢放過了這些用各種姿勢投降的西班牙軟蛋,向着後方繼續沖去!
西班牙軍隊的指揮官,自然不會眼睜睜的看着整個防線因爲這一個缺口的擴大而徹底崩潰,預備隊整團整團的投入到了俄羅斯擲彈兵打開的這道缺口上!
俄羅斯擲彈兵的應對方式很簡單,一輪遠距離排槍後,挺着刺刀沖上去,有時候或許會停下來扔一輪手雷,西班牙軍隊的指揮官很快絕望的發現,己方士兵的戰鬥力跟對方比起來,差距實在是不堪忍睹……
王起明在看到巴普羅夫的人徹底突破西班牙人主力防線時,下達了美洲野戰軍跟進的命令,當上萬美洲野戰軍士兵進入西班牙人防禦工事時,這場戰争的勝負已經分曉!
尤裏卡一線的西班牙主力軍團,被切成了倆部分,并在迅速崩潰着!
在大漢帝國軍隊的追擊中,成片的西班牙士兵跪在地上舉起了武器,短短一天的時間,王起明和巴普羅夫收納的西班牙俘虜數量竟然超過了己方軍隊的整體人數!
少量的大漢帝國輕騎兵隻要從奔逃的西班牙潰兵身邊掠過,那些已經六神無主的西班牙潰兵就會乖乖的舉手投降,他們本來就是被臨時訓練出來的農夫和獵人,這種規模的潰敗實在是太打擊人了……
幾乎所有的西班牙士兵心理隻剩下了倆個字——完了!
擊潰西班牙主力的大漢帝國軍隊,一路掃向尤裏卡城,那脆弱的土牆根本扛不住大漢帝國的重炮轟擊,丢失了大量武器和所有火炮西班牙軍隊,丢失尤裏卡城似乎已經成爲了必然?!手機用戶請浏覽閱讀,更優質的閱讀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