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晉太元六年(公元381年),南兖州,京口郡。
已是初夏,一片片青翠碧綠的水田之上,短衫露腿的農夫們,在彎腰勞作着,微風拂過,水稻低垂,時不時地現出架着犁的水牛,一邊甩着尾巴,一邊慢慢悠悠地前行,一條三丈多寬,黃土鋪就的鄉間大道,夾于田壟之間,昨夜小雨,大道之上還是坑坑點點,遍是小窪。
大道之上,一條八尺大漢,土黃色布衣之上,縫着五顔六色的補丁,身形壯碩魁梧,正背着一捆足有丈餘高,小山也似,看起來起碼有兩百來斤的柴禾,向前走着。
這一捆柴太高太寬,幾乎大半個大道,都被完全遮擋住了,連後面的路上行人,都無法看到。
更吓人的是,盡管背了如此一大捆柴禾,這個大漢依然健步如飛,套着一雙破草鞋的大腳,每一次踩下來,都會在地上留下個寸餘深的小坑,連這大道兩側溝渠裏的水面,都在微微地晃動着。
兩個農人從農田裏直起了腰,對着這條大漢笑道:“寄奴哥,怎麽今天又來南山伐薪了啊,沒去渡口那裏當值嗎?對了,聽說,咱們的京口又要來新刺史了啊,你見過他嗎?”
這位名叫寄奴哥的大漢轉過了頭,一張十七八歲的臉露了出來,天庭飽滿,墨染濃眉,一雙炯炯有神的大眼睛裏,精光閃閃,鼻梁高挺,下颌如岩石一樣堅硬,一身健實的肌肉壘塊,把這身補丁加補丁的布衣都撐得棱角分明,而這一身鄉間樵人的打扮,完全無法掩蓋他那過人的英武之氣。
寄奴哥微微一笑:“上午先打柴,下午再去渡口轉轉,上頭來了命令,最近有不少伧子(南方人對于北方中原來人的蔑稱)南下,要我們去招呼一下。不過,我總得先養家嘛,就靠裏正這點祿米,全家都得喝西北風啊,不管新刺史舊刺史,咱裏正的本份,總得做好。”
這位綽号叫寄奴哥的大漢,本名劉裕,乃是東晉末京口人士,自幼父母雙亡,由繼母一手拉扯長大,曾經因爲家裏太過貧窮,母親又因爲難産而死,一度被父親送到了舅母家,甚至落得了個寄奴的外号。
五歲左右的時候,小劉裕總算被父親接回了家,當然,這得歸功于父親後來續弦的繼母蕭氏心地善良,主動提出接劉裕回家,但很快,劉裕的父親也因爲勞累而死。
大概是老天也不願意看到劉裕如此悲慘,讓他從小就天生神力,好鬥兇悍,連這以民風強悍的京口人也爲之側目,很多從小嘲笑他的孩子,都在他的拳頭之下,成了傷殘級别不等的人士,缺牙的,斷鼻梁的,比比皆是。
也正因此,在這個拳頭即是王道的亂世中,他被朝廷擢爲裏正,更是因爲其黑白兩道通吃的豪俠氣質,被家鄉父老尊稱一聲寄奴哥,而今天,新任刺史即将上任,作爲蒜山鄉裏正的劉裕,按例,也要進城去拜見一下新任的刺史,當然,這也是因爲南兖州作爲僑置州,即專門劃出一塊地方以安置南下流民的地區,其主要區域也不過這京口一地而已,相對而說,本地的幾十個裏正,幾乎就是這位新任刺史所能直接面對的基層吏員了。
劉裕盤算着打完了這捆柴後,就到渡口的集市上賣了,順便當值,沒準,新任刺史使君(漢晉年代大人這個稱法幾乎沒有,叫刺史或郡守等二千石以上的高官一般稱使君)還會先巡視下最近人流量很大的渡口呢。
另一個農人指着前面的官道說道:“寄奴哥,那邊來了一隊人馬,排場好像不小,一路敲鑼打鼓的,還拿着根勞什子節杖,說是天子的,見人就要向這節杖下跪,不跪的有好幾個都挨了打,你最好去看看是不是刺史來了。”
劉裕的劍眉輕輕一挑,看向了前方:“我這就去會會他們。”說着,他的腳步加快了。
誰也不知道,在劉裕這個高大威猛的身軀之中,卻是潛藏着一個後世的靈魂,真正的劉裕,在出生的那一刻,就随着其母親而去了,一個20世紀新中國的農家子弟,成爲了這具軀體的主人。
受限于教育,他沒有很高的理工科知識,甚至對這段曆史課本也基本上不提的時代,幾乎一無所知,但和所有的漢族人民一樣,他有着強烈的家國與民族意識,十九年來耳濡目染了各種北方漢人受欺壓的慘劇,更是讓他早早地立了志,一定要不負這副好身闆,在這個亂世中,爲漢人失複大好河山!而不幸中的萬幸是,他出生在京口這個極爲特殊的地方,也有一副天生的好身闆,注定會在這個時代,不會平凡。
而劉裕自己也不知道,随着他穿越千年,來到這個世界,原有的曆史軌迹,已經在悄悄地發生變化了。
前方百步左右的官道之上,一隊人馬,前呼後擁,先頭的一人,二十出頭,個子中等,青衣小帽,顴骨高聳,大眼薄唇,面色冷峻,吏員打扮,可是其眉宇之間,卻是有一副難言的陰鸷之氣,而其周身發達的肌肉,健壯的體格,也絕非普通的文吏,而他的手中,則持着一根節杖,上面挂着一個上好貂毛所制的球狀旌團,飾以錦段綢帶,配合杖尾挂着的獸狀銅鈴,一路走來,響動不斷。
在他的身後,一個穿着上好的錦紋绫羅袍子,戴着逍遙巾,玉帶厚靴,貴公子打扮的人,三十多歲,臉上搽着厚厚的白粉,昂着腦袋,坐着一副肩輿,八條壯漢子扛着四根輿杆,穩步前行。
這個貴公子身後和兩側跟着的二十餘人,個個五大三粗,滿臉橫肉,手裏持着棍棒,腰間纏着皮鞭,卻是穿着繕絲勁裝,上繡飛鷹走狗。
在這個高門世家的天下裏,一看即知,這些人是某個達官貴人的家丁惡奴,他們一邊走,一邊高聲吆喝着:“天子假節,貴人出行,閑雜人等速速退避!”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