潼關,因爲大河在内,向南流激蕩關山,因而得名。與崤函古道東口的函谷關遙遙相對,守衛要津,乃關中東大門,向爲兵家必争之地。
其地兩百裏内,皆大片桃林,是以,也曾有桃林塞之名。由長安往雒陽而入中原,唯此一條通路,可稱三秦之鎖鑰。兩旁山勢險拔,兀峰陡峭,又有“畿中首險”、“四鎮咽喉”之說。
自漢武以來,在西域建都護府,以制諸夷。但關外民風彪悍,數度作亂,都護府早已名存實亡。百年來,雍涼之地,時有征戰,烽火不絕,但卻從未有能真正進入此處的事兒。故而,此時的潼關,并無多少兵卒把守。
但這一日,潼關内外卻是旌旗如林,刀槍如山。大漢爲平定西涼亂事籌建的聯合大軍,在太尉皇甫嵩到達後,齊聚于此,熱鬧不似往昔模樣。[
關内議事廳上,皇甫嵩居中而坐,劉璋打橫相陪。下面董卓、孫堅、陶謙、周慎等列坐兩邊。
此番,漢軍聚集在潼關兵數并未有預期那麽多,不過才三萬多人。推本溯源,卻是因劉璋這兒引發的。
本來在朝中衆人意念中,劉璋麾下兩萬,朝廷出一萬,董卓出一萬,孫堅并其他各部都有所出,合起來,怎麽也能有五萬以上。以五萬大軍出長安,背靠堅城,合皇甫嵩、劉璋、孫堅等名将,進而擊之,自當勢如破竹,西涼無複患矣。
哪知到頭來,劉璋這兒玩了個大烏龍,隻帶了五千兵卒而來,還都是步卒。如此一來,朝中諸公的算盤固然是完全落了空,便是身爲主帥的皇甫嵩也是有些措手不及。
他雖也隐隐明白青州那邊不可能真個如劉璋所說,但究其根本,劉璋這麽做,卻完全是等于被朝廷所逼,不得不這麽做的。他本身就是領軍出身,對于這種所謂的制衡手段,深不以爲然。
但身爲臣子,卻又不好多說,對于劉璋隻帶着這麽點兵來,也隻能咬牙忍了。隻是,忍了歸忍了,這下一步的仗如何打,可就要大費思量了。
眼前全然不能按照原本的計劃,轟然而出,直接以摧枯拉朽的氣勢猛攻了。這點兵,隻能先過去看看情勢,随機而動了。
今日召集衆将,也是爲了先統一思想,免得到時候各有主張,自亂了陣腳。
對于眼前之局,其實不用皇甫嵩說,衆人也都心知肚明。此刻,坐在大廳上,目光都偷偷瞄着那位廣陵候,面上個個是一片複雜難明之色。
劉璋笑眯眯的坐在那兒,任誰看過來,也是報以甜甜一笑,對于人家眼中的古怪,全然直接無視。怎麽看也如一個溫良謙恭的小書生,衆人心頭不由郁悶。
待到皇甫嵩将大體意思一說,劉璋第一個高高舉手表示贊同,那架勢那表情,俨然皇甫太尉的鐵杆擁護者。
皇甫嵩固然是苦笑無奈,董卓也是一陣的膩歪。話說這會兒你丫不過才五千兵馬,充的哪門子大頭蒜啊?我這麾下一萬兵馬的人還沒說話呢好不好?軍中可是講實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