彷佛閑話家常之間,他卻與南鷹立下了一個足以震驚天下甚至将要改寫曆史的約定……合力廓清天下,兩軍相約決戰,敗者臣服,勝者全取,以不世功業,立萬山之巅,獲調合鼎鼐之功。
這個約定看似兒戲,卻偏偏又有諸多細節,将此約框成了一個難以違背的盟誓,令曹操無法拒絕。他悚然聽着南鷹輕描澹寫般說出一項又一項的條款,竟似毫無猶豫推敲之處,這令曹操不得不懷疑,南鷹早已謀劃好了一切,隻是在等待一個最恰當的時機。
約定中指出,兩軍決戰前,雙方均須公告天下,無論成敗均不得叛漢,亦須忠心輔左漢室,否則天下共擊之。這一條死死的拿住了曹操,若取勝之後仍有篡立之心,則其部屬盡多惜身愛名之士,将會嚴重質疑曹操的品性,其内部也将分崩離析、不攻自破。而天下間的忠君愛國之士更将視其爲國賊,必定群起攻之。
約定又強調,自即日起,雙方在不聯合、不對抗、不内鬥的原則下,全力掃清各地不臣諸侯,所取之地盡可自治自足,以爲決戰資本。這一條又迫使雙方不得不全力以赴的去盡快平定天下,否則必将此消彼長,在決戰中居于弱勢。
約定還要求,無論是大将軍府,還是車騎将軍府,均不得無故幹預朝政,不得通過政治手段打壓對方,籍此水漲船高、積聚實力,三公有權拒絕甚至制裁雙方的惡意涉政行爲。
諸如此類的細節還有不少,看似不偏不倚,但深究其本質,均是對南鷹一方有利,因爲他本身就無意幹政,更沒有問鼎九五的野心,自然不會受到條條框框的束縛。他立下的每一項條款,都令曹操如鲠在喉,卻又無計可施。
歸根到底,曹操是不得不服、不得不從。從政治地位和大義名份說,他已經輸了南鷹一頭。以現階段的軍事實力看,他更加屈居劣勢。如果逼急了南鷹,現在便放下一切顧慮,以當日全力對付袁紹一般的決心開啓内戰,曹操十有八九會飲恨收場。
所以說,誠如南鷹所言,他已經給了曹操一個機會!
當然,也有一些利益和好處是近在遲尺的。南鷹同意不再追究偷襲洛陽之事,并立即釋放曹仁和許褚,五千戰俘也将在完成洛陽重建後發還曹操。同時,還将以大将軍府的名義發文天下,褒獎曹操譴五千兵馬支援洛陽重建的義舉。
面對如此條件,曹操隻能屈從。當下,他尚處于招兵買馬、實力膨脹的關鍵時期,一向對籠絡人心看得比什麽都重,不要說曹仁是他的族弟和主将,許褚亦是他部下首屈一指的勐将,便是換成了尋常部将,他也輕易放棄不得。
曹操心頭沉重,于馬上不斷揚鞭,急急向着府邸馳去……事關重大,他必須立即召集所有部屬進行商讨。
而南鷹凝視着曹操的背影匆匆消失,面上卻彷佛平靜如水,心頭更似乎放下了一樁絕大的心事。他身居輔政皇叔之尊,統馭大漢數州之地,麾下又有二十餘萬精銳士卒,可說得上當世之上再無抗手,統一天下似乎隻是時間的問題。世人若知此約,定會驚異萬分,縱橫天下十餘年的不敗将軍,何苦陪着一個剛剛嶄露頭角的曹阿瞞兒戲天下?
然而,天下間隻有南鷹自己才知道曹操的厲害。此人生性隐忍多疑,知人善任之能絕不下于他南鷹,文韬武略更是震古爍今。目前雖然屈居下風,但是誰又敢斷言最終他不會扭轉乾坤?
穿越此界十餘年,南鷹一直殚精竭慮、嘔心瀝血,試圖以一己之力改寫天下命運。在他的幹預下,無論是解疫除災、漢胡之争、黃巾之亂,還是董卓之亂、群雄逐鹿,其危害均已被降到了最低,大漢至今在冊丁口仍有兩千餘萬便是明證,漢土統一的曙光已經乍現,五胡亂華的悲劇幾乎不可能重演,而原本仗之以橫行天下的曆史軌迹,也被打得支離破碎,令南鷹再也無法先知先覺,事事領先一步……這迫使南鷹不得不調整思路,對統一天下的大業重新規劃!
無論羌漢戰争,還是天災人禍,均已曆經百年。而從黃巾之亂算起,全國規模的内戰更已長達十餘年之久,百姓已經不堪忍受,國家急須廢墟重建,天下亟待重歸一統!所以,南鷹迅速想到了曹操,隻有利用調鼎之功的誘惑,才能逼着曹操陪自己來下一盤取巧定天下的棋局。隻有如此,才能在最短的時間内徹底達成天下一統的宏願!
細數天下英雄,袁術和公孫瓒均已覆滅,袁紹亦是苟延殘喘,劉表、劉焉、陶謙等人均不足慮,真正具有威脅的隻有曹操和劉備!若不惜一切代價先行攻殺此二人,南鷹不是沒有這個實力和把握,卻隻會拖延天下一統的進程,令百姓陷入更加難以承受的水深火熱。甚至,南鷹也不知道如此徹底改變曆史的最終衍變會是怎樣?或許,就會有一個在曆史中原本籍籍無名之輩,成長爲更加可怕的天命之子,來謀奪天下……其結果,将會是殊難預料!而南鷹更不敢冒這樣的風險!
曹操其實沒有猜錯,當河北之戰初定、天下局勢方顯之時,南鷹就已經開始醞釀這一盤大棋,約定最終之戰的所有細節都經過了反複推敲和細心謀算。之所以留下曹仁和許褚的性命,并非是南鷹所謂的顧全大局和顧念舊情,他就是要盡量再争取一些談判的籌碼,令曹操隻能乖乖就範。
當天下諸侯盡皆臣服,萬裏河山重歸王化,便是兩大軍事集團決一勝負之時!如果南鷹勝出,他将挑選出一個強大、忠誠的文武班子,輔左天子中興大漢,自己則可帶着一幫志同道合的兄弟,問心無愧的去遨遊天下;即使輸了,相信曹操也隻能盡心盡力的做一個漢臣,而興複漢室、令百姓安居樂業也将計日可待。所以說,無論成敗,大漢都必将迎來一個充滿生機的嶄新未來。
想着,南鷹嘴邊漸漸泛出一絲笑容:一切,都很完美!
正當南鷹滿懷憧憬之時,他可能做夢也沒有想到,他看似洞察天機的完美布局之後,曆史長河的流向也正在産生着微不可覺的變化。
廬江郡,陽泉縣。
諸葛玄匆匆返回居所,甫一進門便一疊聲的吩咐左右:“立即通知夫人和各位公子,打點行裝,我們要盡快啓程!”
管家愕然道:“主人,我們這才剛剛落腳未定,小公子的病情也才有了起色……”
“休得羅嗦!”諸葛玄停下腳步,怒道:“再若不走,全家都将玉石俱焚了!”
“樂易者常壽長,憂險者常夭折,是安危利害之常體也!”正當管家面青唇白之時,一個清朗的聲音卻響起:“此爲叔父所教,叔父怎麽忘了?”
一個十五六歲的白衣少年不徐不疾的行來,他生得唇紅齒白,如玉的面龐上彷佛永遠帶着一絲超然自逸的微笑,端的就是一位美少年。
他向着諸葛玄長身一禮,從容道:“叔父勿憂,更不可在下人們面前失了方寸!”
“亮兒!”諸葛玄見來人正是自己一向最爲疼惜的侄子,勉強壓下了心頭的焦慮,向着管家揮了揮手:“快去準備,不得延誤!”
說罷,才轉身向着那白衣少年招了招手,壓低聲音道:“壽春方向有消息傳來,袁術兵敗自殺,曹操已赴長安獻捷,其部夏侯淵正在九江一帶追查袁術餘黨,很快便會來到廬江!”
“那您急什麽?”白衣少年聞言一怔,訝然道:“雖說袁術曾表您爲豫章太守,可您畢竟仍是荊州官員,也并未前往豫章赴任!聽說朝庭已經任命朱皓爲新任豫章太守,這袁術餘黨的帽子,怎能扣到您的頭上?”
“你這麽說隻是一廂情願罷了!”諸葛玄瞪眼道:“你還知道爲叔當的是劉表的官兒?别說大将軍南鷹一直視劉表和袁術爲敵,便是曹操和江東孫氏也一直對廬江觊觎甚久,挂着名的廬江太守都有好幾個了……這幾家無論是誰,一旦打到此處,我是左右也讨不了好啊!此時不走,更待何時?”
“這麽說倒也有些道理!”那少年點頭道:“那麽敢問叔父,您打算避往何處?”
“這天下是越來越亂了!”諸葛玄沉吟道:“廬江距離荊州不過幾日路程,如今劉荊州仍然占據荊州全境,爲叔既是他的部屬,又與他有舊交,當然是要重歸其部!”
“不妥!”那少年立即搖頭道:“當年您爲了料理先父後事,已經離開荊州數年,據悉荊州近年來人事任免方面動蕩甚大,您此時回去怕是難有立足之地了!”
“再說,您方才也說了,大将軍南鷹一直視劉荊州爲敵……”那少年歎息道:“袁紹即将覆滅,南大将軍的目光隻怕很快便要轉向荊州了!畢竟,孫堅是死在了劉表的手上!您此時去投劉表,與自投羅網何異?”
“那麽,去徐州如何?”諸葛玄被戳中了心病,猶豫道“當年,徐州陶恭祖倒也與你父親和爲叔有些交情!爲你父辦喪期間,也多蒙他的照拂,應當不會将我們拒之門外才是!”
“叔父您湖塗啊!”那少年苦笑道:“陶謙昔日曾追殺曹操之父曹嵩,又與渤海軍頻頻交戰,算是将南鷹和曹操得罪死了!想那南鷹和曹操如今兵鋒正盛,下一步不是要伐劉表,便是要征陶謙!您怎麽盡想着去投奔這些冢中枯骨呢?”
“那,那麽爲叔該當如何?”諸葛玄不由頓足道:“隻怪當年不慎站錯了隊,如今真是進退兩難啊!難道天下之大,竟無我諸葛家容身之處?咦?對啦!”
他突然間雙目一亮,兩手一拍道:“素聞南大将軍一向仁義待人,而曹操亦有禮賢下士之名,如今他二人均身居高位,又值用人之際,若我等主動請罪前往投效,當不緻獲罪,更可進而有一席之地!”
“賢侄啊!”他越想越喜,笑吟吟道:“你打小便聰穎過人,更懷濟世之志,正可投個明主,一展胸中抱負啊!”
“要說南鷹和曹操,确是明主!不過,叔父此言差矣!”那少年側着頭想了一會兒,再次搖頭道:“想那南鷹帳下,賈诩、郭嘉、戲志才、荀攸諸人,皆有經天韋地之才,而曹操部下,亦多荀或、陳群、劉晔等足智多謀之士…….小侄若去,籍籍無名且年未弱冠,安有出人投地之時?”
“你這豎子倒是心比天高!”諸葛玄啼笑皆非,羊怒道:“然則我等究竟去投何人?你可不要因一時意氣,誤了家族前程,愧對列祖列宗才好!”
那少年低頭思索了一會兒,突然擡頭一笑:“有了!此去北上數百裏,亦有一位當世英雄,更是漢室宗親,可往投奔!”
“那人是誰?”諸葛玄愕然,勐然間省悟過來,拂袖道:“你不會是在說劉備吧?他自稱漢室宗親,卻是一介小吏出身,更無甚蓋世功績。如今雖然占得數郡之地,但兵不過三四萬,将不過十數員,更連謀主都沒有,焉能形成氣候?不可不可!”
“然則叔父尚有佳選嗎?”那少年坦然道:“去投南鷹、曹操甚至孫權之流,不過錦上添花,而投劉備,對其來說則有如雪中送炭!劉備一定會倒履相迎的!”
“叔父放心,小侄此選其實是将家族的安危放在了首位!”他見諸葛玄欲言又止,笑道:“當今天下雖是諸侯割據,但南鷹、曹操皆有大義之名,劉表、陶謙之流必将首當其沖。而劉備自居漢室宗親,其寬仁愛民,在豫州、兖州一帶甚得民心,又與南鷹、曹操有舊,短期之内自保無虞…….待其今後羽翼漸成,當可在朝堂之上據一席之地,與南鷹、曹操二人鼎足而立!”
“你這小子,打的是一石二鳥的主意啊!”諸葛玄有些明白了,苦笑道:“對于你來說,是甯爲雞首不爲牛後!而對于我諸葛家來說,是君子不立危牆之下…….希望劉備有你說的那麽厲害吧!”
“誠如叔父所說!劉備之所以未能脫穎而出,蓋因其部缺少謀斷之士!”那少年斷然道:“細數天下,能謀善斷者幾乎盡在南鷹、曹操和袁紹區區數人帳下。劉備雖有關羽、張飛等當世一流勐将,卻始終難有作爲,若得一謀主,必當如虎添翼!”
“那你就能成謀主了?”諸葛玄退後一步,斜睨着那少年,打趣道:“爲叔倒真想看看,憑你一介小兒,是否賈诩、荀或那些積年老宿的對手?”
“那要試過才知!不過小侄近年潛心研究這些人的治軍理政之道,倒也并非無迹可尋!”那少年突然露出一絲莫測高深的微笑:“再說了,鳳非梧不止,凰非桐不栖!我諸葛家不過暫投劉備,謀主爲誰小侄亦早有推薦人選…….且看劉備究竟是否明主吧?”
“說了半天,你居然早有謀算?小小年紀還想隐身幕後,真是一肚子鬼主意!”諸葛玄倒是對其侄的深沉心思見怪不怪,隻是訝然道:“那你想推薦何人爲劉備謀主?”
“那人啊!此時,他應該快見着劉備了吧?”少年心不在焉道:“我們是不是也該盡快啓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