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白旗和鑲白旗最爲精銳的一萬騎兵被明軍全局殲滅,豫親王多铎喪命,此事在大清國引發了巨大的震蕩,遼東之戰的時候,饒餘郡王阿巴泰戰死,就曾經在大清國引發了不小的波動,此番喪命的是多铎,大清國五大親王之一,滿人權貴的最高層了,這樣的結局讓,滿人權貴是無法接受的。
女真不滿萬,滿萬不可敵。
這句話曾經是滿人權貴的驕傲,滿八旗的騎兵是天下無敵的,可是血淋淋的事實擺在了面前,多铎率領的最爲精銳的一萬騎兵,全部覆滅,被明軍徹底打敗了。
作戰總是有勝有負,一次的失敗不算什麽,但是八旗軍與明軍、也就是以前的鄭家軍交戰這麽多次,沒有一次獲取勝利,這就讓人受不了了。
受最大打擊的是皇太極,最爲大清國的皇帝,皇太極時時刻刻都想着讓大清國強大起來,這個目标曾經是那麽的真切,以至于皇太極都能夠看見和摸到了,可是轉瞬之間,鄭家軍的崛起,讓這個目标成爲了遙不可及的夢。
皇太極感受到了巨大的危險,他要想法設法讓大清國快速的強大,躲避來自于大明朝廷的進攻和圍剿,此番派遣多铎入關劫掠,也是想着讓大明朝廷頭疼邊關,甚至調集大量的兵力前往大同、宣府、榆林甚至是甯夏等地駐防的。
沒有想到這樣的決定,招緻的是更加慘痛的失敗。
多铎喪命,皇太極傷心,看不到大清國的未來,皇太極更加的焦慮。
比皇太極更加傷心的是睿親王多爾衮。
親弟弟就這樣走了,多爾衮無法接受,他與多铎的關系親密無間,被譽爲刺頭的多铎,也就聽他這個哥哥的,盡管說多爾衮僅僅比多铎大兩歲。不客氣的說,在多铎的心目中,他多爾衮的地位完全超過了皇太極。
多爾衮傷心欲絕,他不明白。爲什麽一萬最爲精銳的滿八旗騎兵,會被明軍全部剿滅,爲什麽骁勇的多铎沒有能夠撤離,盡管說明軍骁勇,但也不至于到那麽厲害的程度。若是兩軍面對面厮殺,絕不會出現如此的情況。
多爾衮内心對皇太極的怨氣無限增強,甚至對代善和濟爾哈朗也有了不好的看法。
大清國的情況,多爾衮是清楚的,他不可能去挑戰皇太極的權威,也不可能公開的與代善和濟爾哈朗等人交惡,不過他有着自身的辦法,發洩内心的怨氣。
多爾衮對于豐鎮之戰,産生了巨大的懷疑。
在得知了戰況之後,多爾衮強壓内心的悲痛。開始搜集各方面的情報,對豐鎮以及察哈爾右翼前旗的地形有了清晰的判斷,作爲身經百戰的滿人,多爾衮認爲多铎的失敗,有着太多無法解釋的地方。
時間到了三月,多爾衮終于從某個特殊的途徑,獲取了整個戰鬥的過程。
豐鎮之戰,是在極爲惡劣的氣候之下展開的,風雪加交的氣候,絕不是适合征伐厮殺的氣候。而且豐鎮處于大漠之中,其地形條件本來就非常的惡劣,多铎率領的騎兵以及進入到豐鎮,此刻明軍突然進攻豐鎮。而且是在大風大雪的情況之下,這聽起來好像是神話。
難道明軍瘋了,在如此惡劣的氣候條件之下發動進攻,萬一不能夠成功,豈不是全軍覆沒的結局,還有一點。明軍爲什麽會突然進攻豐鎮,憑什麽在多铎剛剛進入豐鎮之後,就知道八旗軍要進入大同劫掠厮殺了。
明軍如此的行動,隻有一點可以解釋,那就是多铎的行蹤早就暴露了,明軍是掌握了真實的情況之後,提前在豐鎮四周設伏的,如此情況之下,就算是天上下刀子,明軍也要展開對豐鎮的進攻。
多爾衮很快想到了一個可怕的情況,那就是明軍很早以前就知道八旗軍将要劫掠大同的事情了,這應該是皇太極與諸位親王商議之前,因爲皇太極與濟爾哈朗、以及他多爾衮商議之後,多铎立即率領大軍出發,行軍的速度很快,沿路根本沒有耽誤時間,明軍若是這個時候獲知情報,應該是來不及做出詳盡準備的。
應該是代善在遼東的商議失敗的時候,情報就洩露出去了。
多铎率領八旗軍騎兵前往大同的事情,知道的人極少,多爾衮所掌握的情況,隻有皇太極和濟爾哈朗知道此事,當然皇太極和濟爾哈朗是不可能将情報洩露出去的。
多爾衮盡管感覺到皇太極對他的戒備,因爲多铎和阿濟格的關系,他們三人以及組成了一個團體,力量逐漸的強大,但皇太極絕不會采用此等的辦法來對付他們兄弟,多爾衮了解皇太極,知道皇太極做事情有着自身的底線,皇太極所做的一切,有維護自身權勢的尊嚴的一面,但更多的是爲了大清國的未來。
濟爾哈朗更不可能洩露消息了,大清國幾乎所有重大的決定,濟爾哈朗都是知曉的,從未有過洩露情報的事情出現。
多爾衮百思不得其解,他最大的疑惑,就是明軍爲什麽會如此精确的做好一切的準備。
大政殿。
皇太極臉色陰沉,豐鎮之戰的失敗,再一次影響到了皇太極以及孱弱的身體。
濟爾哈朗臉上沒有表情,顯然是在沉思什麽。
多爾衮正在侃侃而談,神色激憤,說話的聲音也是越來越大了。
多爾衮說完之後,皇太極陷入到沉思之中。
濟爾哈朗跟着開口了。
“皇上,臣覺得睿親王分析很有道理,豫親王的戰敗,有着太多的疑點,我八旗軍與鄭家軍交手很多次,全軍覆沒的戰績基本沒有出現過,就算是遼東之戰,出戰的絕大部分都是漢八旗軍士,也有兩萬餘人逃出來了,豫親王率領的是最爲精銳的滿八旗的騎兵,且此番的行動如此的隐秘,豫親王的行動異常的迅速,明軍爲什麽能夠在豐鎮設伏,除非是他們事先就掌握了準确的情報。。。”
多爾衮的分析和濟爾哈朗的分析,皇太極聽得非常仔細,可他一直都沒有開口說話。
作爲大清國的皇帝,皇太極看的很遠,他已經從多爾衮的話語之中嗅出了絕大的危險和危機,是牽涉到大清國是否穩定的危機。其實多铎戰敗身亡的消息傳到沈陽之後,皇太極早就思索過,他也曾經産生了和多爾衮一樣的懷疑,可站在理性的角度分析之後,他認爲是自身的計謀被大明皇上鄭勳睿識破了,于是鄭勳睿提前做好了安排。
皇太極已經将那個從未謀面、年齡比他小了幾乎一半的大明皇上鄭勳睿視爲了魔鬼。
但這樣的理由是無法說出來的,不僅僅是多爾衮等人不可能理解,所有的滿人以及滿人權貴也不可能理解。
諸多的滿人會産生于多爾衮一樣的想法,他們會認爲情報洩露出去了。
如此滿人權貴一定會要求追查到底,可真正知道這個情報的,就是在大政殿的這三人,不過這三人是不可能被懷疑的。
皇太極經曆過權力的鬥争,他知道如此重大的問題,若是長時間查不出來,必将導緻謠言滿天飛,而謠言的走向很有可能會波及他身上,因爲多爾衮、多铎以及阿濟格三人組成的小團體,已經讓他皇太極不舒服,一年多之前處理碩脫與阿達禮,就是警告多爾衮等人。
這樣的猜忌決不能夠出現,若是出現了,那麽大清國将處于分崩離析之中,恐怕不需要大明朝廷出兵,自己就開始大規模的内讧了。
正是因爲想到了這些,皇太極輕易不會開口說話。
盡管是大清國的皇帝,盡管身處至高無上的地位,可是皇太極不是爲所欲爲的,他必須要顧及滿人權貴的感受,就好比說大明皇帝必須要照顧到讀書人和士大夫的想法一樣。
但是皇太極必須給一個明确的說法,或者是明确的意見。
其實多爾衮開口說出來諸多懷疑的時候,皇太極就想到了一個人,除開濟爾哈朗和多爾衮,還有一個人知道此事,隻是不知道具體的細節,那就是範文程。
皇太極曾經給範文程說過此事,他相信範文程不會洩露出去,更不會給其他人說,因爲那一次他與範文程的交談,重點并非是出兵劫掠關内的事情,還有更加重要的事情。
可是事情到了這一步了,爲了能夠穩住大清國,爲了能夠讓滿人權貴的怨氣有地方發洩,不至于傷及到他皇太極和皇權,那就隻有犧牲範文程了。
皇太極爲自己的想法可悲,同時,他對多爾衮的看法也出現了根本性的改變,若說以前他認爲多爾衮是骁勇的,隻是有些居功自傲,現在看多爾衮,就認爲多爾衮很有可能是威脅到他皇位的最大對手,想想也是,多爾衮在大清國的威望如日中天,不亞于當年的代善,而且多爾衮有着衆多的支持者,力量不是一般的強大。
當然皇太極相信多爾衮不敢造反,可一旦他皇太極故去了,多爾衮會怎麽做,這誰敢保證。
猜忌的種子一旦種下了,其成長的過程就是可怕的。
睿智的皇太極也不能夠例外。(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