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開國皇帝朱元璋以低的可憐的俸祿來應對滿朝官吏,這樣的情形一直持續到崇祯年間,将官吏的俸祿壓得如此之低,這與朱元璋的出身是有着極大關系的,朱元璋生活的元朝,貪官污吏橫行,老百姓遭受到了極大的痛楚,加之親人不斷的死亡,讓朱元璋痛恨官府,就算是掌控天下之後,深入骨子裏的認識也不可能完全改變,朱元璋一面需要官吏做事情,一面壓制官吏的俸祿,每每以老百姓的收入來比較官吏的生活,這種極端化的做法,爲大明朝廷留下了極大的隐患,盡管朱元璋以殘暴的手段來對付貪污的官吏,但還是沒有辦法真正的杜絕大部分的官吏貪污,因爲這些官吏若是依靠俸祿來過日子,根本就無法維持。WwW.XsHuoTXt
鄭勳睿是堅決反對這種做法的,當然作爲穿越人士,他也知道幾百年之後這方面的争論,還是很強烈的,各方有各方的觀點,但有一點鄭勳睿是堅持的,那就是若官吏與老百姓的收入一樣了,過着一樣的生活了,那就是對文化知識的極大諷刺,既然不讀書也能夠得到優厚的待遇,既然不用過多的付出也能夠享受美好的生活,那還有誰讀書,還有誰願意做事情,社會豈不是要大幅度的倒退。
縱觀世界的發展,任何一個國家都是重視知識和科技的,科學技術就是生産力,這一點是不容置疑的,作爲社會管理的精英,若是基本生活都得不到保證了,生活與老百姓都是一樣了,那麽掌握權力的官吏,想到的第一件事情就是貪墨。爲了讓日子過的更好一些。
鄭勳睿決定大幅度的提升官吏的俸祿,也有着很好的條件,幾百年之後不具備的條件。那就是大明官吏的人數的确很少,特别是經曆了大亂之後。以江甯縣爲例,有品階的官員僅僅三人,分别是知縣、縣丞和主薄三人,典使不入流,不算是真正的官員,而上了銅版冊的吏員總數也不過三十六人,加上巡捕房的捕頭和捕快等等,總人數不過六十五人。
原來縣衙的不少衙役。都是沒有俸祿的,依靠縣衙來維持他們的開銷,這些衙役的人數就不好計算了,多的地方幾十人,甚至上百人,少的地方寥寥幾個而已。
鄭勳睿在南方已經規範了衙門的人數,譬如說江甯縣,作爲南方的大縣,其衙門裏面的總人數也就是九十五人,包括了所有的人員。
這九十五人的俸祿。由朝廷直接負責,高低不等。
而南方有些很小的縣,衙門總人數爲三十五人到四十五人之間。
登基之後。戶部就忙于清理各地官府的人選,按照鄭勳睿的要求,對大明所有省府州縣的人員進行了初步的規範,具體分爲了兩個檔次,各省巡撫衙門人數大緻差不多,爲一百二十人,包括所有的官吏,提刑按察使司人數爲四十人,府州縣都是根據大小人口等等分爲兩個檔次。第一檔府衙官吏人員爲四十至五十人,州衙爲三十五至四十五人。縣衙爲六十五人到九十五人,第二檔府衙官吏人員爲二十至三十人。州衙爲二十至二十五人,縣衙爲三十五至四十五人。
不管什麽特殊的情況,都不準超過這個指标數目。
如此規範之後,經過統計,大明轄十三個省,其中包含北直隸,一百四十個府,一百八十三個州,一千一百三十八個縣,需要朝廷承擔俸祿的官吏總數大緻爲十萬人左右。
這個數字讓鄭勳睿感覺到吃驚,這要是幾百年之後,一個地區的吃皇糧的人就超過這個數字了,不過社會的精細化分工尚未全面鋪開,官吏人數少也是必然的情況,否則老百姓根本無法承擔了。
朝廷制定下來的俸祿,是按照品階确定的,正一品每月俸祿折合白銀六百兩,從一品每月五百八十兩,正二品每月五百五十兩,從二品每月五百三十兩,以此類推,從九品官員的俸祿爲每月一百八十兩白銀。
嚴格說起來,大明朝廷的官員人數不多,多的是吏員,占據六成以上,接近七成。
吏員的俸祿才是最爲關鍵的,按照鄭勳睿當初确定的目标,司吏每月俸祿爲一百兩銀子,典吏每月俸祿爲八十兩銀子,書辦每月俸祿爲五十兩白銀。
從大明王朝的消費水平來說,這個俸祿算是相當高了。
如此計算下來,大明朝廷每年需要支付的官吏的俸祿,折合白銀九千萬兩之巨。
這還沒有算鄭家軍二十萬人的開銷。
如此朝廷肯定是吃不消的,盡管今後大發展之後能夠承擔,可目前情況之下無法承受。
吏部考慮到了實際存在的困難,于是調整了俸祿的數目,根據大明官吏構成之比例,大幅度調整了五品及其五品以下官吏的俸祿,五品官員俸祿每月折合白銀三百兩,從五品二百六十兩,六品每月二百兩,從六品每月一百八十兩,七品每月一百五十兩,從七品每月一百三十兩,八品每月一百兩,從八品每月八十兩,九品每月六十兩,從九品每月四十兩。
至于說吏員的俸祿,則是大規模的下調了。
司吏每月三十兩白銀,典吏每月二十兩白銀,書辦每月十五兩白銀。
如此調整之後,朝廷需要支付的白銀,下降到了三千多萬兩白銀。
這個數目戶部完全是可以承受的。
這樣的調整,引發了一些争議。
盡管說書辦每年能夠拿到手的俸祿,折合一百八十兩白銀,這和以前比較起來,有着天地之别了,要知道以前七品的知縣,每年能夠拿到的俸祿,也就是五十兩到六十兩白銀左右。
誰都想着能夠多拿一些俸祿,如此家裏的生活自然會好很多的。
吏部顯然是考慮到了這個原因,在制定了規矩之後,專門在早朝的時候做出了相應的說明,都察院也對此進行了說明,也就是說,官吏在拿到了這些俸祿之後,完全可以滿足生活方面的開銷,日子比尋常百姓好了太多,若是還有貪墨的事宜,那是嚴懲不貸的。
朝會也進行了幾番的辯論,最終同意了吏部、戶部和都察院拿出來的方案。
關鍵問題隻有一個,那就是南方和北方的發展是不平衡的,賦稅自然也是不一樣的,譬如說南方的應天省、浙江省和福建省等地,賦稅收入是很高的,這些地方商貿發達,地方上的官吏也辛苦很多,反觀北方,差的就很遠了,就算是稍微好一些的陝西,與南方諸多的省也沒有可比性。
若是俸祿完全統一了,南方的絕大部分官吏都不會服氣的。
解決這方面的問題,鄭勳睿在早朝的時候,說出來了一個意見,那就是根據各省府州縣情況的不同,戶部在每年年底的時候,都要給予一定的獎勵,所謂的獎勵其實就是戶部返回給各省的賦稅收入,這一部分的收入,除開維持省府州縣的日常開銷,還可以用來獎勵各級的官吏,收入少的地方,官吏自然就拿不到獎勵了。
如此就拉開了收入的檔次,不過這個檔次拉的不會太大,因爲戶部返回的賦稅收入有限,最多也就是賦稅收入的兩成左右。
聖旨下發到各地之後,官吏基本是平靜的。
這一點再次出乎了鄭勳睿的預料,好久之後他才明白過來,和以前比較,官吏的俸祿已經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盡管對于某些貪墨成性的官吏來說,這些收入算不上什麽的,但是對于絕大部分想要做事情不願意貪墨的官吏,這樣的收入足夠維持尊嚴,讓家人過上體面的生活,就以江甯縣爲例,從八品的主薄每年的俸祿折合白銀九百六十兩,加上年底的獎勵大約爲一百五十兩的白銀,總收入折合白銀一千一百一十兩,這些俸祿,足夠維持大家庭的開銷,過上相對富足的生活了。
如此富足的生活,官吏沒有理由不珍惜,畢竟派駐到省府州的都察院的禦史,時時刻刻都在監督,要是沒有發現有貪墨事宜了,掉了烏紗帽,那就什麽都沒有了,而且一輩子都要背着恥辱的名聲,孰輕孰重,大家非常清楚。
皇上調整官吏俸祿,也徹底颠覆了大明王朝三百餘年來的慣例,讓諸多的士大夫、商賈和百姓認識到讀書的重要性,也讓官吏有了真正的自豪感,能夠進入到官府做事情,不僅僅意味着身份的變化,也意味着有了充足的俸祿,能夠過上體面的生活。
鄭勳睿對這樣的情形是比較滿意的,他也知道,高薪養廉有着很多的不足之處,但相比較來說,這是最好的辦法了,不管怎麽說,讓各級的官吏都有強烈的責任心,讓他們珍惜自身的職位,這已經很不錯了,官吏拿着相對來說高的俸祿,就要考慮是不是對得起這些俸祿,就要老老實實的做事情,若是因爲不能夠很好做事情,甚至是貪墨,失去了這份差事,甚至是進入到大牢之中,那就太不劃算了。(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