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簾官雖然風光,但也是很辛苦的,試卷太多,短短十天的時間要全部評判出來,可不是那麽簡單的事情,有時候看的頭昏眼花,飯都吃不下去,但也要堅持xs·發@發@說
相比較來說,最爲辛苦的還是謄錄官和對讀官,他們早就開始做事情了,第一場考試結束之後,謄錄官就要開始謄抄試卷了,所有的文章他們都要謄抄一邊,将考生的試卷密封歸卷,考官看到的文章,全部都是經過他們謄抄的,這樣就能夠有效預防在文章上面做出什麽明确的記号,對讀官的職責是校對,看看是不是有謄抄錯誤的地方,若是發現了錯誤,必須要及時的修改
鄉試曆經這麽多年,已經算是制度完備了,不過真的想要假,還是沒有問題的,若是能夠賄賂到主考官,那就可以約定在文章的多少字數做下特定的記号等等,讓考官知道這篇文章是誰寫出來的
閱卷分爲三個層次,第一個層次是同考官,十名同考官首先開始閱卷,從中挑選出來好文章,放到一邊,其餘不好的文章,放到另外一邊,第二個層次是副主考,對同考官挑選出來的文章進行再次的審閱,剔除一部分之後,餘下的交給主考官,第三個層次就是主考官,看過層層挑選出來的文章,決定錄取的舉人以及名次
貢院的考試剛剛結束,閱卷就開始了
七千多試卷,意味着每天需要看七百張左右的試卷,業也就是文章,分配到是個同考官的手中,每人有七十張試卷,足足七十篇文章,還要從中間挑選出來優秀的試卷,怕就是神仙也完不成這麽艱難的任務
所以第一場考試八股文的文章,就成爲了重點
第一場考試的試卷,每個同考官每天需要審閱二十張左右,雖然也是很辛苦的,但畢竟能夠完成任務的,從中挑選出來優秀的文章還是可以,而且八股文的格式統一,隻要認真看其中的内容就好了,不過這也表示考官沒有太多精力看其他試卷,這就預示着第二場和第三場的試卷,基本就是陪襯了,沒有誰會去認真看,時間和精力上面都來不及
一向不大關心政事的董其昌,突然來了精神,特别關注這一次的鄉試,考官每天看的文章在四十篇左右,從中大概能夠挑選出來十篇不錯的文章,合起來也到了百篇文章左右,董其昌竟然絕大部分都看過了
這讓所有考官都感覺到吃驚,也隐隐感覺到不尋常
南直隸兩千多考生,能夠被錄取爲舉人的隻有一百五十人,接近二十人之中才有一人中舉,競争是非常激烈的,這是沒有辦法的事情,南直隸的讀書人太多,也是進士人數最多的地方,這裏的舉人,很大一部分都能夠通過會試,直接參加殿試
南北兩邊讀書人的差距,主要就體現在了南直隸和浙江,這兩個地方的讀書人太厲害
董其昌的敬業,讓其他的考官也不敢疏忽了,閱卷的速度加快,但挑選出來的文章,含金量高了很多
到閱卷的第五天,董其昌看到的文章,的确是好文章了
副主考魏呈潤一樣的認真,挑選出來的文章,他要過濾一遍,接着給主考官董其昌,對于錄取哪些舉人,他也是有建議權,有些時候甚至是有決定權的
一切都要靠文章來說話
從閱卷的第六天開始,就是錄取舉人的時間了
到了這個時候,董其昌、魏呈潤和十名同考官,進入到沖刺的階段,每一篇被挑選出來的試卷,或者說是文章,他們都要在上面署名,以備今後查閱
董其昌的桌上擺着十份試卷,這是千挑萬選出來的文章,毫無疑問,南直隸鄉試的解元,将在這十篇文章之中産生
略顯疲憊的董其昌,看了看下首正在仔細看文章的魏呈潤,慢慢開口了
“魏大人,本官之意見,這十篇文章,悉數都可以被錄取,鄉試之解元,也在這十人制裏面産生,不知道你對此有無異議”
“下官沒有異議”
“很好,這篇文章你仔細看看,本官已經看了三遍,此篇文章,從堯舜禹湯,一直說到我朝的朱熹,大膽做出了評價,特别是這段話,本官特别贊賞,西漢文章,如子雲、相如之雄偉,此天地遒勁之氣,得于陽與剛之美者也,此天地之義氣也劉向、匡衡之淵懿,此天地溫厚之氣,得于陰與柔之美者也,此天地之仁氣也,這是對古今文章之總結陳述,殊爲難的,而且後面還結合到朝政,提出了天下事履而後之艱辛,有所謂而不敢言,貪位之私心,不務其本而徒言其末,苟且之學,如此将學識和爲政結合,讓人爲之一振啊”
這篇文章,魏呈潤早就注意到了,他當時的印象就是這篇文章隐而不發,在朝廷允許的範圍内,對古今學術進行了概括總結,而且假借孔孟之口說出來,将四書五經之中的典故,與自身的觀念巧妙結合,是非常難得的
不過其中唯一的問題,就是在借古喻今方面,滲入了自身的一些認識,有些認識在四書五經之中是找不到的,這也是不符合八股規矩的,若是說這篇文章中舉,那是沒有一點問題的,但是要确定爲解元,那還要考慮
“大人之意思,下官明白,此篇文章,下官也仔細看過,的确很不錯,不瞞大人說,下官也看了三遍,此篇文章中舉是沒有問題的,排名靠前更是沒有問題,若是大人有其他方面之決定,下官還是要進言的”
“魏大人有什麽想法,盡管說就是”
“文章好,文筆好,立意好,這個學子學識豐厚,的确不錯,隻是八股之要求,不能夠出現學子個人之認識,所有觀點都必須是引經據典,如此才算是符合要求的,文章之中有句話:先王之道,所謂修己治人、經緯萬彙者,何乎歸,亦曰禮而已矣,這句話說的不錯,所謂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不過典故之中,并無此類之說法,這樣的觀點認識,可以在其他的時候表露,但不應該在鄉試文章之中出現”
董其昌看着魏呈潤,好半天才開口
“魏大人,古今聖賢,其觀點認識爲什麽能夠傳承至今,還不是敢于提出自身之認識,若是都按照規矩來,什麽都不說,那還有什麽經典傳承,本官是不喜歡朝廷之中那些繁瑣事情的,可也看出皇上爲了大明江山,殚精竭慮,皇上求賢若渴,若是你我閱卷之時,還是按照老規矩,不允許學子提出任何的觀點,試想這樣的人,就算是參加殿試,不也是中規中矩,又如何能夠承擔大任”
魏呈潤少有的低下頭了,盡管董其昌的話語說的很是隐晦,可其中隐藏的深遠,讓他嗅到了什麽東西,想想崇祯元年的時候,皇上推行枚蔔大典,在朝中會推内閣大臣,開創了古今之先例,這豈不是說明皇上求賢若渴
難怪董其昌這一次鄉試如此的賣力,簡直就是拼上老命了,要知道董其昌已經是年逾古稀的老人了,七十五歲的年紀,每天看那麽多的文章,根本就吃不消的
良久,魏呈潤擡頭了
“大人之意,下官明白了,大人是主考官,解元理應由大人決定,下官隻是談一談自身之認識,若是有不妥的地方,大人盡可以直接指出來”
“魏大人,你客氣了,你我同位内簾官,觀點自然是要統一的,否則這名次公布出去了,再行出現争議,那就不好說了”
“下官明白,下官同意大人之決定”
董其昌站起身來,活動活動筋骨,慢慢走動了幾步,長時間看文章,身體常常發麻,必須要站起身來活動一下,他内心已經做出決定,這篇文章,至少排名靠在前面,至于說最終名次的決定,還要看後面閱卷的情況
八月二十五,閱卷的第十天,也是最後一天,所有的試卷都看過了,當然重點還是第一場考試的八股文,這個規矩董其昌也是同意的
一百五十人的錄取名單,基本确定下來,所有同考官和副主考魏呈潤都署名背書了,接下來就是确定解元的事情了,應該說錄取的名額不會變化了,接下來就是謄抄和封閉所有試卷的時間,鄉試解元的文章,還要送到京城禮部去備存
董其昌一直都在思考,三篇文章放在他的面前,解元也在其中産生,副主考和同考官不會有任何的意見,最終的決定權在他的手上
思索良久,這個時候無人會打擾他
董其昌拿起了其中的一篇文章,翻開北面背書的地方,魏呈潤等人早就背書了,他拿起桌上的毛筆,在後面寫下了第一兩個字,然後慎重的簽上了自己的名字
到了七十五歲的年紀,還能夠主持一次南直隸鄉試,這應該是莫大榮耀,可一輩子都回避政治的董其昌也明白其中的奧妙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