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協議也是同一天定下來的,簽訂了這份關于戰俘待遇、也不知道能否得到執行的忠縣條約後,鄧名立刻準備帶着一半主力登船離開,讓任堂和穆譚留下處理接受戰俘問題。
迄今爲止,被川軍抓住的俘虜已經差不多有了七萬五千人,鄧名下令分成兩部分,給出兵三萬的成都送回去四萬人,而給出兵兩萬七千的叙州送去三萬五千戰俘(刨除上次被袁象他們截留的一萬二千人,就是好兩萬三千)。見鄧名居然同意讓戰俘數量過叙州的原先人口,即使是送夥計們來支援前線的商行老闆們也有些驚奇。
“如果我沒記錯的話,你們現在用的夥計裏,還有不少是高明瞻帶來成都的,有張勇、趙良棟從貴州帶來的,有上次和李國英作戰時抓住的,現在不也都積極上陣,爲朝廷出力了嗎?”鄧名倒是很想得開,四川zheng fu必須竭盡全力的去争取民衆的愛戴,否則難逃覆滅的下場:“但若是你們、錯了,若是叙州帝國議會覺得不妥的話,可以自己送去都府,我猜劉知府那邊是不會嫌人多的。”
這幫人當然不願意後送,沒有任何行業會在這個勞工荒的時候嫌人多,而且這次的分配方案還是鄧名提出來的,正要用來堵劉晉戈的嘴——之前鄧名随口下令把所有戰俘都送回成都的時候他們卻主動進行截留,不過現在叙州衆人打算說他們隻是執行鄧名的命令罷了。enxuen “還有一件事,等到這些俘虜納稅後,他們就也是同秀才,是士人,到時候他們同樣不需要受到戶籍限制,可以在朝廷治下自由流動。”鄧名口中的流動其實比明王朝的士人流動更寬松,明王朝隻是不需要士人提供路引,但終究還有一個原籍問題,而鄧名則允許同秀才随意選擇居住和工作地:“如果到時候他們想去成都找份工作,我可管不着。”[
“明白,明白。”大家紛紛點頭,所有人都知道鄧名的意思就是讓他們善待俘虜,接下恩義,讓他們願意留在叙州——這個時代的人普通百姓還是很看重恩情的,也有着很重的恩主情結;而且當同秀才和他們的老闆有了恩情後,也就容易被吸納進成都體系,成爲鄧名zheng fu的擁護者和支持者。
交代完這些事後,七千明軍戰兵和一萬五千民夫已經登上船隻,鄧名不再和分贓會的議員多說,下令召集軍官會議。
本來鄧名就認爲重慶缺乏自衛能力,現在李國英遁逃,王明德議和,明軍周圍更是沒有具有威脅的敵人,重慶短期内也不可能得到支援——至少在鄧名看來是如此。
“李國英此次動員了大概十萬多民夫,上次我們抓到了一萬,這次又抓到了六萬二,再抛去被袁将軍抓住的、累死、走失的,十萬輔兵已經去八萬。”上船前,鄧名就給軍官們講述自己的思考,并讓他們傳遍全軍:“沒有了輔兵的支援,清軍的戰兵戰鬥力下降很多,機動力也大減,現在重慶應該隻有少量綠營和三千漢八旗,這是唯一還有輔兵支援,能夠機動作戰的清軍野戰部隊,不過他們也已經膽寒。enxuen “李國英,正帶着七千山西綠營的披甲兵北逃,他缺乏情報和向導,爲了躲開我軍兜截肯定會拼命向北跑,跑出去很遠後才敢掉頭西進。”鄧名意帶着明軍去尾追李國英,因爲竄進山裏追擊明軍一樣會有很多非戰鬥減員,而且收益恐怕也沒多少:“就算他趕回重慶,沒有盔甲、沒有輔兵支援,他既沒有戰鬥力也沒有機動能力。短期内對我軍毫威脅。”
協議簽署後,鄧名就知道了王明德的小算盤——李國英把綠營的盔甲都扔在營地裏了,不過鄧名覺得沒有必要爲此毀約,信譽現在就是鄧名的一切,如果失去了信用那他的困難立刻會被放大十倍。而且李國英留下的這些盔甲一樣要和王明德在忠縣呆上一個月,至少在接下來的戰鬥中對清軍毫意義;除了盔甲問題外,鄧名還讓任堂、穆譚在接受俘虜之餘,和袁宗 第 357 章 ,帶來了鄭成功的消息,稱閩軍已經做好了遠征台灣的準備。使者是五月離開廈門的,一路輾轉好不容易在七月初趕到奉節,而其後是不是又有新的消息就不知道了,因爲李國英動的進攻同樣切斷了奉節到叙州的通訊。
鄧名急于了結重慶這些麻煩事,毀了清軍的據點或是割了李國英的糧食——李國英把輔兵都帶出來打仗了,糧食很可能還在地裏或是城外的倉庫裏。然後脫身去處理江南的事情——武昌那邊也有消息傳來,好像長江剿鄧總理衙門有什麽事情想和鄧名商量。
在鄧名急急忙忙離開萬縣的時候,貴陽……
“緬甸的蠻王來信,願意讨伐永曆、報效朝廷。”夏國相向吳三桂報告道。
“稀奇。”平西王楞了一下,如果現在清軍『逼』近緬甸邊境,緬甸王這麽做一點兒不稀奇,但現在李定國還在雲南呢。而且鄧名的連戰連捷,按說對藩屬國也應該有些影響才是,比如越南就是個很好的例子。原先越南口氣相當強硬,對兩廣清軍派去的使者拒而不見,甚至直接送去明軍營中,還一緻給廣西西軍提供糧秣和兵員。但永曆棄國後,越南的口氣瞬間就軟下來了,基本已經同意向清廷投降,在尚可喜的威『逼』下,甚至還同意出兵剿滅逃入越南境内的明軍。
可等昆明大火等一系列事變後,越南又全盤翻了已經和尚可喜達成的協議,繼續包庇越南境内的明軍,高郵湖一戰後,明軍又開始在越南境内招兵買馬,尚可喜、孫延齡屢次向朝廷要求讨伐越南,但北京沒有足夠的資源再開辟新戰場,而且在北京看來,隻要在主要戰場上獲勝,越南自然會自己屈服。
“莽白說,隻要官兵進抵緬甸邊境,他就把永曆獻出來。”夏國相補充道。
“原來如此。”吳三桂微微一笑:“還是要官兵打到家門口才肯翻臉啊。”
“這倒未必。”見吳三桂似乎要失去興趣了,夏國相又說道:“依末将看,莽白對永曆已經是相當不滿,而且大王可知?永曆剛剛下诏,賜鄧名國公、左都督。”
吳三桂臉上的表情頓時爲之一變,可夏國相還沒有說完:“這個國公還是不追封三代的。”
小說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