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錦所率的西北軍将領成了最大的赢家,景泰升任兵部侍郎,兼秦州路使,潘江調任南京道招讨安撫使,挂了個刑部侍郎的職位;王朝馬漢分别升任殿前軍都指揮副使,其他所有活着回來的西北軍士兵均獲得提拔,散入各軍中擔任将領;陣亡将士也獲得朝廷豐厚的撫恤。
狄青因平定侬智高以及接應蘇錦有功,被任命爲樞密副使,本來有人反對,但蘇錦極力推薦,以蘇錦此時的影響力,不說一言九鼎,但說出一句話來,敢公然唱反調的人确實不多;狄青任樞密副使最大的障礙跟蘇錦當初遇到的障礙一樣,狄青是行伍出身,沒有科舉功名,這自然成了朝中反對他擔任樞密副使的理由,蘇錦正是不忿于此,才力挺狄青上位。
而關于蘇錦的任命卻遲遲未下來,不同的版本在流傳,民間官場都有很多的猜測,一向以消息靈通著稱的《明珠報》上也沒有任何的蛛絲馬迹可循,更增加了事情的神秘性。
半個月後,謎底揭開,和大多數的人所預料的那樣,杜衍被撸下樞密使之位,以太子少師、祁國公緻仕,蘇錦以二十四歲的年紀成爲大宋最年輕的樞密使;杜衍再對遼國反擊之議中曾經猶豫不決,差點贻誤戰機,他的下台是必然的結果,完全在衆人的意料之中。
但大多數人沒有料到的是,開封府權知張堯佐這次居然被任命爲樞密副使同知平章政事,一下子躍身中樞核心之一,教人咂舌;了解内幕的人都知道,張貴妃的枕頭風起作用了,趁着這次班子大調整,趙祯也玩了個障眼法,借着人員的調整之際,張堯佐安插進中樞之中。
爲此包拯等谏官極力反對,在經曆幾日的唇槍舌劍之後,還是晏殊出面以勿要影響對蘇錦的任命爲勸說的理由,平息了包拯等人的憤怒。
爲求的平衡,趙祯将包拯任命外開封府尹,接替張堯佐之職位,同時保留禦史中丞之職;包拯處于義憤堅辭不就,蘇錦百般勸說,包拯才同意擔任此職,削弱張堯佐的權力。
對蘇錦的任命還不止這些,除了樞密使這一要職之外,晏殊名譽上兼任三司使之職,但在朝廷上公開表示精力不濟,三司職權交予三司副使蘇錦全權代理,鑒于蘇錦在大宋财政稅收上的貢獻及手段,趙祯也很樂意讓蘇錦接受财政,盡快從戰後的蕭條中恢複過來。
蘇錦明白,此刻的當務之急應當由軍事轉移到生産恢複緩解财務上來,兼并了大片遼國土地和人口,同時也帶來極大的負擔,近兩千萬人口的增加,帶來了更爲嚴峻的挑戰,而且這兩千萬原遼國的百姓都處在流離颠沛之中。
上京道和東京道的大部分城池都被焚毀,現在他們已經屬于大宋,這些地方都需要重建。
所有的一切歸結到一件事上,那便是财政的創收;除了積極推行發改司的墾田自留政策之外,還需要更多的來錢的門路。
再将發改司放手給李重之後,李重充分發揮了自己的所長,在拮據的資金和大批的項目之中做出權衡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爲了緩解這所有的矛盾和壓力,蘇錦決定忍痛割愛,将海外貿易這塊大蛋糕奉獻出來,收歸國有。
在蘇記開通海外貿易賺的盆滿缽滿的時候,大宋各大商家也都盯上了這塊蛋糕,戰争期間,蘇記隻來得及再派船隊出航一次,還沒歸航的時候,各大商家已經集結了數百條船隻準備跟随蘇記的船隊第三次出航遠洋了。
蘇錦再次提出設立市舶司統一管理海外貿易之事,這回趙祯欣然同意,他早已知道蘇記已經開通了航道,張堯佐等人早就上書說要收回遠洋貿易的權利,但趙祯怕蘇錦多心一隻沒有同意,此刻蘇錦主動提出此事,趙祯也感到很意外也有些感動,一直以來,蘇錦在他的印象中是個有本事的能吏,但蘇錦的斂财也是出了名的,打着朝廷的旗号也賺了不少錢,趙祯也是變着法子的從蘇錦的腰包摳錢出來,西北四路一毛不拔任由蘇錦自生自滅便是其中的一招。
但這時候的蘇錦給他的印象已經轉變了許多,自打蘇錦甘願冒險帶二十萬人馬奔襲遼國腹地的那一刻起,趙祯便對蘇錦有了全新的認識,他不僅是個能吏,不僅是個愛錢的家夥,在大義上也是個立得住的人,這回主動談及将海外貿易收歸國有,更是讓趙祯堅定了自己的看法。
出于對蘇錦的補償考慮,趙祯試探性的提出讓蘇記參與其中,蘇錦卻一口回絕,因爲趙祯完全誤會了自己的意思,趙祯以爲遠洋貿易收歸國有便是禁止私人出海貿易,這恰恰是和鼓勵行商富民富國之策相悖,蘇錦隻是想設立完善市舶司,開設多處港口,鼓勵民間商賈貿易,從而收取來往商品進出口的關稅而已,這才是長遠的來錢之道;若由國家組織船隊出海貿易,雖然短時間内利潤豐厚,但長遠來說不利于大宋整體經濟活躍。
在解釋了大半天之後,趙祯總算是明白了蘇錦的意思,他意識到自己跟蘇錦差距不是一點半點,爲了不顯示自己的無知,他故作大度的告訴蘇錦:“愛卿今後但有想法隻需奏上便是,朕無一不允,也無需對朕解釋了,朕隻需要知道,你的所作所爲是爲了大宋着想便是了。”
蘇錦要的就是這句話,有了趙祯這句話墊底,他便可以肆無忌憚的實行自己心中所有的想法了。
蘇錦即刻下令,在廣州、明州、泉州、杭州、密州、華亭等地設立市舶司,全面管理海外貿易之事,凡進出口貨物,一律十取其一關稅,民間商賈有志于此,可報備在案,但凡走私不保,貨物沒收之外,還要按照宋刑統新增加的商業處罰條款加以處罰;于此同時,蘇錦下令贈送海船百艘與沿途貿易蕃國,鼓勵他們主動與大宋通航經商,一來一往之間,又有關稅入賬。
僅皇佑二年九月一個月,各港口航行出入船隻的次數達五百三十餘艘,這一個月,市舶司進關稅一百五十餘萬貫,簡直讓三司官員和趙祯等人驚得嘴巴合不攏。
四條國道接近竣工,爲了償還兌現發行的國家債卷,李重下令每隔五十裏設立收費站,挂上收費償貸的牌子,并在國道上設立公立貨站及區間人力運輸的公共交通體系。
各處市口的商業稅收也在逐漸的攀高,到皇佑二年末,大宋财政稅收達七千萬貫,雖然各項支出高達一億一千萬,尚有四千萬貫的赤字,但大筆的投入集中在這一個年度,假以時日,赤字便會逐漸的消除。
皇佑三年四月,三司冶煉司主事梁适相繼在山西、東京道、淮南東路、湖北發現大型礦場數處,蘇錦立主開采,克服衆多技術難關之後,三處大礦藏相繼出礦,蘇錦奏請趙祯解除石炭鐵器等出口禁令,以少量石炭鐵器出口,換取蕃國禁止出口的硝石硫磺等戰略物資儲備,雖然不懂這些東西對國家有什麽作用,但趙祯有言在先,也不好多說什麽。
皇佑二年道皇佑三年這兩年時間,大宋境内幾乎大變摸樣,國道貫通,支路縱橫,荒地開墾,市口繁榮,城鎮人口聚集,農業生産技術革新,鐵器石炭的普及使用讓百姓們的生活更加的方便,越來越多的州府在發改司的督促推廣之下開通市政設施,公交馬車,環城街道,公共娛樂場所不斷的湧現。
明珠報不遺餘力的推廣各地的經驗,每有新的氣象,必數日間傳頌大宋各地,人們不再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勞動效率的提高,口袋的富足,明珠報的潛移默化的暗示,讓他們有了更多追求的東西,而非僅僅是靠進賭場逛妓院來消磨大把的時光和金錢。
這段時期,一直爲後人津津樂道,一度被人稱之爲‘皇佑之治’也被人暗中稱爲‘蘇錦之治’。(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