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罷,曹操便帶着郭嘉等人調頭往城内走去。
回到府中之後,曹操讓郭嘉坐在火爐旁暖和一下身子。時有侍者端了藥罐上來欲爲郭嘉斟藥,曹操見狀,揮手讓侍者退下,親自爲郭嘉斟了一碗藥,又擔心藥太燙,用嘴吹了吹,自己先抿了一小口,才送到郭嘉手上。
郭嘉見曹操如此細心體貼,連眼圈都紅了,強忍着熱淚對曹操道:“田峻占了徐州五郡中的四郡,隻要經營數年,勢力必會大爲增長。主公若隻是憑一己之力,恐再難獨自在中原與之争鋒。所以,主公的戰略,要做出重大調整了。”
曹操問道:“要如何調整方才妥當?”
郭嘉道:“屬下送主公十六個字,供主公參詳。”
曹操聞言,趕忙問道:“是哪十六個字?”
郭嘉道:“這十六個字便是:東守西攻,聯孫聯劉;先入巴蜀,中原徐圖。”
“東守西攻,聯孫聯劉;先入巴蜀,中原徐圖。”
曹操默念了一遍,頓覺豁然開朗,大笑道:“天以奉孝賜我也,便是那張良再世,亦不及奉孝萬一!有此十六字在,何愁天下不平?”
曹操如此盛贊郭嘉,稱他比張良還高明萬倍,雖有些誇張,卻也并非沒有道理。
且看郭嘉說的第一句……東守西攻。
一,先說東守,東守的“東”,指的是函谷關以東,習慣上稱之爲“關東”地區。
在關東地區,此時田峻勢力已經坐大,據有冀、幽、青、遼四州及并州四郡和徐州四郡,而曹操則擁有兖、豫、司和關中地區,以及并州的上郡和徐州的彭城。
從雙方勢力來講,田峻已經超過曹操不少。
對曹操來說,現在是守有餘而攻不足。所以,在關東地區由戰略進攻模式切換成戰略防守模式,才是當前的最正确的選擇。
二,再說西攻。
在關中地區,有非常廣闊的拓展空間?這拓展空間包括了漢中張魯、益州劉璋和西涼馬騰,若是再往西涼之西?那更是無邊無垠的發展空間……西域
先時秦國因擁有關中而統一天下,劉邦也因在漢中休養生息積蓄勢力,最後出陳倉入關中再入關東,與項羽決戰并打敗項羽而奠定大漢朝數百年江山。
所以?“東守西攻”對曹操目前的情況來說,無疑是最好的選擇。
再看第二句……聯孫聯劉。
既然要在關東地區采取守勢?那就沒必要再與劉備和孫權交戰了。而且?田峻的繼續坐大?也同樣是孫權和劉備所不能容忍的?大家有了共同的威脅?聯手對敵無疑才是最好的選擇。
然後再看最後兩句……先入巴蜀?中原徐圖。
這就是定下了今後發展的戰略方向:先把漢中張魯和益州(巴蜀)劉璋幹掉?用漢中和益州的錢糧和人口來增強自身實力,使己方實力超過田峻?再回頭到中原戰場與田峻決戰。
……
——這便是郭嘉“十六字戰略”的主要含義!
厲害吧?難怪曹操會誇張地說……張良再世,亦不及奉孝萬一!
……
曹操與郭嘉君臣(主人與家臣也叫君臣)相得?幾乎到了心心相印的地步。曹操待郭嘉細心體貼,關愛呵護?其親近程度幾乎勝過了對待自己的親兒子。
而郭嘉對曹操也是尊崇有加,比之對自己長輩還要更加親近和恭順。兩人雖名爲主從?卻勝似骨肉至親。
……
不過,曹操如此厚待郭嘉,卻讓另一個人有些不高興了。
這個不高興的人便是司馬懿。司馬懿的心裏很酸,甚至由此産生了一些抱怨!
論功勞,司馬懿自認爲是勝過郭嘉的。
因爲,在司馬懿看來,曹操能據有關中,全是他司馬懿的功勞。而之後的徐州大戰,曹操開始能滅呂布而全取徐州,也是他司馬懿的功勞。至于後來被田峻奪了四郡,那是因爲曹操沒有聽以他司馬懿的勸告。
所以,司馬懿自認爲自己的功勞是勝過了郭嘉的。但是,曹操對郭嘉親近程度和重視程度卻要遠超他司馬懿,這……怎能不讓司馬懿心有怨氣呢?
不過,司馬懿将自己的真實思想隐藏得很好。那張萬年不變的陰臉,永遠讓人看不出他的喜怒哀樂。
……
曹操感歎完畢之後,又轉頭看向司馬懿,問司馬懿道:“對于奉孝的話,仲達可有異議?”
司馬懿搖了搖頭,開口說道:“左軍師之言,堪稱妙策,屬下隻想補充幾點:
其一,關于“東守西攻”中的“東守”,隻是在戰略上立足于守,并非不可進攻。若是田峻攻打孫權,我們也是要出兵策應的。
其二,對于聯孫聯劉”,亦需謹慎,劉備無義小人,孫權心懷異志,皆不可小觑。我們隻宜促其平衡,不可讓其一方坐大。
其三,要防止劉備入蜀。劉備若全取荊州,必會想着從夷陵而入巴蜀。這是主公所要提防的。”
曹操點了點頭,贊道:“仲達的三點補充,也堪稱良謀。”
一旁的滿寵有些不解,遂問道:“既是聯孫聯劉,何不組成盟軍同伐田峻。”
曹操沒有說話,隻拿眼光看向司馬懿。
司馬懿會意,開口說道:“劉備孫權,現在不具備發動大規模戰争的能力。劉備的目标在劉表,目前不會主動向田峻宣戰。孫權剛坐穩江東,内部仍有諸多問題有待解決,小打小鬧倒是可以,要大規模動兵,須得數年之後。所以近幾年來,隻能用來牽制田峻。”
滿寵又問道:“那麽……幾年之後呢?”
司馬懿搖了搖頭,笑道:“幾年之後,或許……結盟早就不存在了。能否同伐田峻,須得等到幾年之後再說。”
看到滿寵仍是一臉不解,司馬懿便又開口解釋道:“結盟孫劉的基礎,乃是出于各自的利益。數年之後,各自的勢力和利益發生了變化,現在的結盟也就不适用了。也許,現在的盟友,正是幾年後的敵人,尤未可知也。”
衆人聞言,盡皆心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