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面石牆不算高,也就一丈出頭,長約五十步,正卡在兩山之間,将進山的唯一通道嚴嚴實實的擋住。石牆一側的位置已經殘破,之上撐着一些木架木欄,依稀能夠分辨出當年作爲寨門和寨樓的模樣。李誠中看了看兩邊的山壁,幾乎垂直向上,高達十餘丈,山頂似乎還有一些殘存的木屋。他暗自點了點頭,也不知當年是誰修建的這座軍寨,就這個地勢,隻要放上一隊兵,就能死死卡住進山的通道,外面來上再多的敵人也絲毫不懼。真可謂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險要之處。
心有餘悸的看着兩邊的山崖,李誠中停下了腳步,擡手示意隊伍戒備。兩都士兵立刻在軍官的呼喝下抽出家夥,刀槍沖外,弓弦上箭。
李誠中仔細打量了一番兩邊山頂,沒有發現什麽動靜,又轉過頭來盯着眼前的石牆觀看,同時側耳傾聽,卻沒有看到一個人影,聽到一聲動靜。他将劉金厚從隊伍中喚了出來,問道:“你說的軍寨就是這裏?”
劉金厚點點頭,眼神中有些急切。李誠中道:“你帶人進去看看,我感覺裏面似乎沒人。小心些,有情況立刻回禀。”
劉金厚應了聲“是”,回頭沖隊伍中喊了一嗓子,他手下的那夥士兵立刻從隊伍中出來,跟在劉金厚身後,魚貫從石牆那處破損的寨門口進去。過了片刻,劉金厚的身影出現在石牆處,大聲道:“都頭,裏面沒人,一切安全。”
李誠中一招手,兩都士兵列隊通過石牆,進到寨子裏。
這是一座簡陋的軍寨,除了石牆之外,沒有什麽看得上眼的屋舍,有的隻是沿山壁鑿出來的大大小小的窯洞。除了簡陋之外,這座寨子還透着一股子殘破的味道,那種被歲月浸透了的殘破。李誠中在一處凹進去的山壁邊發現了一些木欄遺迹,從這些滿是苔藓的木條擺設上看,此處原來應該是個馬廄,規模不大,恐怕也就能存養十數匹馬的樣子。在另外一處角落裏發現了幾座石頭搭建的竈壘。
山壁上的窯洞、破損的馬廄、幾座石竈、一面寨牆,以及圍在當中可容納幾百人操練的小校場,構成了這座軍寨的全貌。軍寨的後面是一道更加低矮的石牆,石牆外一條山道越來越高,通向山後。
馮道來到李誠中身邊,低聲道:“李禦侮,竈中的木炭還未燃盡,寨子裏當是有人,剛離開沒多久。”
李誠中點了點頭,那些木炭他也看到了,有幾根還透着火紅。姜苗也過來禀告了對山壁上那些窯洞的搜查結果,有很多窯洞都有人住過,而且似乎所住之人剛走。他剛要找劉金厚過來細問,就見劉金厚對着寨子後面那條山道大聲喊了起來:“柱子!是某,是某啊!”邊喊,劉金厚邊跑了過去,就見山道旁的樹後面慢慢探出一個皮膚黝黑的漢子,那漢子精瘦精瘦的,張大了嘴,瞪着跑過去的劉金厚,半天都沒說上話。
等李誠中趕過去,劉金厚也拉着那漢子過來了。
“都頭!這是某家堂弟……堂弟,這位是某家都頭!”劉金厚在這裏相互介紹,那漢子卻沒聽明白,疑惑的問:“都頭?”劉金厚撓了撓頭,解釋道:“就是某家上官!”那漢子這回聽懂了,趕忙躬身施禮:“這位上官好!”…,
李誠中來到這個時代已經半年多了,這個時代沒有電視、電腦、電影等等可供人消遣的娛樂,也沒有後世玲琅滿目各種可以讓人大快朵頤的美食,他對此感到非常遺憾,也經常抱怨一兩句。但有一點是他很滿意的,那就是在禮節中沒有跪拜。他深受後世電視劇影響,以爲古時候下級見了上級必定是要磕頭的,尤其是清代那些磕頭磕到地磚響,口中自稱奴才的嘴臉,他常常感到厭惡,并以之爲恥。
在唐末,雖然亂世當中人命如草、生活艱難,但下級見了上級不用下跪磕頭,不必口中時刻自稱“小人”、“奴才”,在這裏,就算是一個種地的老農,見到刺史這樣的大員,他也隻需微微躬身,而刺史也會點頭還禮,他能站着說話,自稱“某”或者“我”,刺史也會和他一樣如此自稱,而不是口口聲聲“本大人”、“本官”。
李誠中笑着虛攙了一下那漢子,然後開始問話。那漢子實在是樸實得過頭了,似乎對當官的很是敬畏,在李誠中面前說不出什麽話來,李誠中隻好暫時後退,讓劉金厚與那漢子攀談,那漢子才說話利索了一些。
漢子叫劉金柱,是劉金厚的堂弟,随同鄉躲在白狼山中已近兩月,這次李誠中帶隊進山,早被山口警示的百姓發覺,于是衆人連夜撤出了軍寨,躲到了後山裏面。劉金柱因爲腿腳利落,被安排在通往後山的山路上偷瞧,一俟這撥軍兵有什麽舉動,便可早早報知後山。他因爲看到了劉金厚也在軍中,驚訝之餘忘了躲藏身形,才被劉金厚發覺。
躲在白狼山中的百姓數量大大超過李誠中的預料,據劉金柱所說,足足有七、八百人,除了劉金厚本村鄉鄰外,還有其他村戶的百姓。百姓們平時居住在軍寨裏的窯洞中,以挖掘野菜和山中捕獵爲生,隻是因爲逃難到此的人比較多,這個月裏,野菜已經基本挖完,山中也越來越難以捕獸,大夥兒的生活越發艱難了。按照劉金厚所說,這個叫劉金柱的漢子原本是相當壯碩的,之所以如此精瘦,完全是餓出來的原因。
在劉金厚和劉金柱的召喚下,躲入後山的百姓漸漸回到了軍寨裏,這些人大多數都是老弱婦孺,像劉金存這樣的青壯,隻有不到二百人。李誠中很驚訝的看到這些老百姓回來的時候,每家每戶都拖着一扇木闆,等老百姓将木闆重新安置在窯洞上時,才恍然醒悟過來,他們逃離軍寨的時候,居然連門都卸走了。李誠中命趙大将車上的糧食取出,就着火竈開始熬粥,百姓們見狀都紛紛圍攏到了火竈邊,一個個伸着脖子往裏擠,在軍兵的維持下才勉強穩住,隻是眼睛都盯着火竈上的大鐵鍋,不住的咽口水。
逃難到此的百姓主要來自白狼山下的三個村子,以劉、郭、程三姓爲主。由于盧龍軍逐漸退出關外,這片土地早已沒有了正經的官員管理,所以村子裏做主的是村中耆老,李誠中便将三姓中說話最有分量的三位耆老請到了面前。三位耆老從外觀上也看不出有多大歲數,總之看上去很老就是了,雖是在山中已有兩個月吃不飽,但三位老人家卻似乎都很矍铄,精神頭也都還好。
李誠中連說帶比劃,将此行的意圖告知了三位耆老,他說完後,長舒了口氣,動情的道:“三位老人家,放心,跟我們回榆關,進了關城,就是咱們漢人的天下。契丹人再狠,也搶不到關裏,到時候大夥兒又可以過太平日子了!”…,
這番聲情并茂的話語沒有取得意想中的效果,本來在李誠中想象中,等他說完這些,老頭們會感動得熱淚盈眶,然後拉着他李誠中的手,大聲的說出各種感激的言語,然後等耆老們宣布完回榆關的消息,整座寨子裏的百姓們都會群情歡呼,大夥兒肯定會爲能夠活着離開白狼山而歡欣鼓舞……可惜,這一切想象中的場景都沒發生,三個耆老聽完以後,隻是相互瞪視着,你看我,我看你……
李誠中以爲他們沒聽明白,有些洩氣的用更白的話解釋了一番,然後,他看到三位耆老皺着眉,居然一個個面帶難色。他有些不明白了。此刻粥已熬好,劉金厚帶人端了幾碗過來,遞給三位耆老。看着三位耆老一言不發的順着木碗邊邊吹氣邊喝粥,他無奈的一把拽過劉金厚,問:“怎麽回事?三位老人家怎麽不說話?”
劉金厚愣了愣,道:“都頭莫急,某去問問。”李誠中點了點頭,有些氣惱的離開了三位耆老。他冒着風險帶兵過來解救百姓,一番好心好意,換來的卻是冷漠以對,忽然間有種被挫傷的失落感,郁悶得一腳踢向一塊碎石,将那石頭踢得老遠。
遠遠的瞅着三個老頭将粥喝完,圍在一塊兒說了半天,然後跟着劉金厚到李誠中面前,其中一個皮膚黃黑的老頭上前躬身,遲疑了一會兒,方道:“這位将爺,聽金厚那後生說,将爺似乎有些生氣。其實不是老頭子們不識好歹,将爺帶兵來救咱們,咱們大夥兒都心裏感激,隻是大夥兒還是想留在這裏,畢竟是生長了幾十年的地界兒,實在是舍不得離開……”
這回輪到李誠中瞪眼了,他十分不解的張着嘴,好半晌才道:“你們不想走?……可是……契丹人來了怎麽辦?你們還能逃到哪裏去?契丹人可是有刀的,到時候将你們擄了去,高興的就讓你們做牛做馬,不高興了哪裏還有命在?老人家,你們可要想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