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铄到的時候,戰場已經被清理幹淨。
劉辟、龔都的頭顱擺在托盤上,一個士兵雙手高高捧着,遞到他面前。
看了一眼劉辟、龔都的頭顱,曹铄問道:“這兩個人是不是劉辟、龔都?”
“正是。”徐庶回道:“呂将軍勇武,一場厮殺, 砍了兩員敵将。”
“是不是又讓劉備跑了?”曹铄問道。
站在徐庶身旁,呂布面帶懊惱的說道:“末将無能,公子恕罪。”
“呂将軍身先士卒,立下了首功,我怎麽好怪罪你?”曹铄微微一笑,對呂布說道:“比起我,更想殺劉備的應該是将軍。”
“關羽、張飛還是有些本事, 倆人一起上,一時半會我還真赢不了他們。”呂布說道:“如果不是他倆攔着, 我早就把劉備的腦袋給砍了下來。”
“劉備混了這麽多年,靠着的可不就是他這兩位兄弟?”曹铄笑道:“将軍别急,能讓劉備跑了,隻是他命不該絕。下回要是遇見他,絕不給他逃走的機會就是了。”
“公子說的是。”呂布說道:“如果下回遇見劉備,還請公子允許我做先鋒,我必定把大耳賊的頭砍下來送給公子。”
曹铄點了點頭:“将軍放心,隻要有劉備在場,我必定要你做先鋒讨伐他。”
“多謝公子。”呂布抱拳躬身,向曹铄行了個大禮。
“公子,接下來我們怎麽辦?”司馬懿向曹铄問道。
“先在汝南休整,等到将士們解了乏,我們再去官渡馳援父親。”
曹铄在汝南駐紮下來。
數日之後,一騎快馬來到軍營。
“緊急軍報。”進了軍營,馬背上的騎士喊道:“公子在哪?”
守轅門的兵士朝着曹铄的營帳一指:“公子應該還在帳中。”
翻身下馬,騎士飛跑到曹铄營帳外, 抱拳躬身說道:“啓禀公子, 江東傳來緊急軍報。”
“進來說話。”帳内傳來曹铄的聲音。
騎士進入帥帳, 見曹铄一副才起身的模樣,正在蔡稷的幫助下穿戴着铠甲。
“什麽緊急軍報?”曹铄問道。
“孫策死後,李術叛亂,孫權率兵讨伐,已把李術逼到枞陽城内。”騎士回道:“李術派出信使請求曹公馳援,卻被曹公回絕。”
“枞陽……”曹铄想了一下說道:“應該是在江北。”
“正是。”騎士回道。
“如果讓孫權得到枞陽,等他平定了江東,就能随時發兵和我搗亂。”曹铄問道:“李術有沒有派人來向我求援?”
“有。”騎士回道:“但他并沒有派人來到汝南,而是讓人去了壽春。”
“你先去吧,吃頓飽飯,好好休息一下。”曹铄說道:“回頭我讓人去找你。”
其實應聲退下。
曹铄向蔡稷吩咐道:“去吧仲達和元直請來。”
幫着曹铄穿戴好衣甲,蔡稷退了出去。
曹铄則在帳内的桌後坐下。
沒過一會,司馬懿和徐庶來到。
進了帥帳,倆人與曹铄見禮之後分左右落座。
“剛才我得到了消息,李術反叛孫權,向父親求援卻被回絕。”曹铄說道:“他如今困守枞陽,情勢十分緊迫。請你倆來,是想問問你倆,我們該不該去救?”
“枞陽在長江以北,一旦落入孫權手中,與江東孫氏對陣,我們就沒了長江天險。”徐庶說道:“按道理說,應該去救。隻是李術并沒向公子求援……”
“求援了。”曹铄說道:“求援的人在壽春,可我想了一下,壽春守軍不多,有公台和士元坐鎮,還能保得安穩。如果要救李術,倆人之中我就得選派一位前往枞陽。他們身邊又沒有猛将……”
“顔良、文醜、鞠義三位将軍也在壽春。”司馬懿說道:“留下鞠義将軍協同公台守城,由士元帶領顔良、文醜兩位将軍前去馳援李術,擊退孫權不是沒有可能。”
“仲達說的沒錯,其實我也有想法讓士元帶領顔良、文醜前去。”曹铄說道:“不過我還打算讓鞠義也一同前往。”
“如果鞠義也去,壽春城裏就隻剩下雷簿、陳蘭兩位将軍。”司馬懿說道:“他倆配合公台防守壽春,沒有鞠義将軍坐鎮那裏穩妥。”
“壽春在淮南腹地,枞陽在廬江南部邊界。”曹铄說道:“隻要我軍能在枞陽擊破孫權,壽春必定不會有什麽閃失。即使枞陽一戰,我軍沒能大獲全勝,諒孫權也不敢大軍深入。要知道,一旦江東大軍深入到淮南腹地,我與江東孫氏之間就是一場不死不休的決戰。”
“公子說的沒錯。”徐庶說道:“隻是我認爲不能那麽快馳援。”
“元直認爲該怎麽辦?”曹铄問道。
“李術能夠背叛江東孫家,将來說不準也會背叛公子。”徐庶說道:“公子既然要救,就得讓他感恩戴德,隻要活着,就記着公子的好。”
“元直的意思是等到李術無力守城,我軍再前往馳援?”曹铄問道。
“正是。”徐庶說道:“即将城破,李術幾乎絕望的時候,我軍突然殺到,無疑是讓他絕處逢生。心底有了這樣的認知,隻要他人品沒有問題,這輩子都不可能背棄公子。”
“元直說的沒錯。”司馬懿也在一旁幫腔:“亂世之中反反複複的人實在太多,李術今天反江東,明天就能反公子。即使要救他,也得讓他知道,如果沒有公子,他連這一次的劫難都度不過去。”
捏着下巴,曹铄點了點頭,随後向帳外吩咐道:“把報訊的人找來。”
依着徐庶的建議,曹铄讓信使盡快返回壽春,讓龐統帶領顔良、文醜和鞠義在李術幾乎快要絕望的時候發兵前去馳援。
沒有先進的消息傳播途徑,廬江發生的事情傳到曹铄耳中,已經是過去了大半個月。
傳訊的騎士返回壽春的時候,枞陽城裏的李術此時正是焦頭爛額。
他派人向曹操求援,卻被曹操一口回絕。
向曹铄求援,可曹铄偏偏帶兵去了汝南不在壽春,究竟會不會有人來援,還沒有任何消息。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