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公司,常務副總裁盧翼便急沖沖的跑來找我。
他說:“這個月,2号和3号基金業績出現了大幅波動。不正常。”
我放開手中的鼠标,揮手示意他别急,正好我有一些事情要找他談。
盧翼比我年長,40多歲了,是個資本市場上浸淫多年的老手。正是有了他的輔助,我這個總裁才幹得有聲有色。
20多年以前,盧翼大學畢業後被分派到了當時的中國頭号券商環球證券,從證券分析師做起,經曆了好多個職位,最後幹到投資銀行部總經理的位置。無奈,證券市場充滿詭異,号稱“證券王國”的環球證券僅僅生存了8年就折戟沉沙,盧翼被同齡人羨慕不已的職業生涯也就此發生了意想不到的轉折。
不過,畢竟出自名校,又有良好的工神作書吧履曆,1995年底,盧翼進入了世界五大會計師事務所之一的安達信,任收購兼并部高級經理。3年後,受邀進入一家滬市上市公司,擔任副總裁。又過了5年後,他跳槽到一家非常著名的風投公司,直到我返回彙通市獨立門戶創辦新中部資本公司,他才受股東的委派,過來做我的副手。
他到新中部資本是我點名要過來的。他的管理經驗是我非常需要的。
一般而言,一個管理團隊需要有不同類型的人才來搭配,才能适應公司發展的需要。我的特點是在戰略方面有些優勢,但僅僅這些顯然不夠。一個公司百十号人,分布在不同的崗位,日常性的事物非常多,開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沒有一個能幹的像管家一樣的常務副總裁,一天也沒辦法運行下去。
盧翼非常熟悉管理,他擔任高管的時候,我還在漢江大學念書。按說憑盧翼的資曆,很難心甘情願地給我這樣的人打下手,我是憑借了資本的力量才收服他的。
2008年9月,全球金融危機爆發,世界上所有的股票和期貨市場清一色地山呼海嘯,腥風血雨,天崩地裂。我殚精竭慮、如履薄冰的在上海期貨交易所的橡膠期貨【滬膠】上大手做空,經過2個多月的血拼,終于一鳴驚人進賬數億,奠定了自己在資本江湖上的地位。嗣後,國際國内的一些大型機構排着長隊向我抛出了橄榄枝,但我決定獨立門戶,成立了新中部資本,也順帶吸收了他們的一些資金。
滬膠之戰,保守一點說它是十年不遇的行情,正常一點說,它就是百年一遇。
它是全球金融海嘯的一個側面戰場,它和主戰場是息息相關的。它的性質,它的殺傷力和創造力,它的時間度和空間度,它的赢家和輸家,都跟主戰場上大體一緻。
打個比方說吧,08年全球金融危機就像二戰,上海期交所就像中國戰區。二戰時,國軍和共軍在天朝共同抗擊小日本,同盟國的勝利和天朝的勝利是同時發生的,局部戰場與整體聯盟的勝敗密不可分、完全一緻。
金融危機百年不遇,滬膠之戰當然百年不遇。毫不爲過。
新中部資本公司創立後,盧翼受美國西部财團的派遣,成了我的助手。
他比我大十幾歲。不過,現在3、40歲的男人很難準确分辨年齡,有些40多歲的男人看上去比30多歲的還年輕。我倒是沒有特别地顯老,但盧翼确實外表比實際的年齡小,看上去他隻比我大幾歲。
盧翼受周冠中的影響很大。周冠中是個奇人,環球證券總裁,有“證券教父”之譽。1988年,天朝剛開始進行股份制試點,周冠中運用在日本學到的金融知識,推動上海一些街道辦的神作書吧坊式工廠進行股份制改造,推出了國内首家股票櫃台交易市場。1990年,上海證券交易所成立,挂牌的股票隻有八隻,被稱爲“老八股”。從此,國内證券市場開始了快速擴張的曆程。
周冠中統領的環球證券,被稱爲證券市場的“黃埔軍校”,盧翼是“黃埔一期生”。周冠中以膽大敢闖著稱,摸索出了很多天朝特色的經驗,盧翼受益匪淺。
我一直認爲,滬深股市是一所天朝老百姓接受市場經濟啓蒙的大學堂。股市剛成立時,國内談得上有良好法人治理機制的企業幾乎沒有,市場經濟的理念全都在早期一些規模很小的個體戶身上。他們算不上社會主流,都是開個小飯館、小商店、小神作書吧坊之類的。對于社會主流來講,僅僅就是一些電子産品的價格大幅漲跌讓人們稍稍領略了一下市場規律的厲害。其實我們還是沒弄清什麽叫市場。80年代末官方的說法是“以國有經濟爲主、市場調節爲輔”,這種提法本身就不直接,後來上頭号召鼓勵發展市場經濟的時候,有些地方官員就大建菜市場、小商品交易市場、農産品市場等,把這些理解爲市場經濟的内涵。到後來,菜市場實在是建得太多,有一些多年用不上都撂荒了、長草了,被閑置和廢棄。還有一陣兒,上頭又下令政府機關裁減人員,鼓動一些機關工神作書吧人員帶職下海辦公司,結果這類公司大多隻能搞搞貿易搞搞販賣,成爲被普遍诟病的“官倒”。這裏面有些後來出息了的人,在十多年後回望曆史,給自己命名爲“92派”。
滬深股市就是在這種市場經濟嚴重發育不良的環境下産生的。我們連市場經濟的基礎課都沒上,直接就上高級課程了。很多人說,天朝這十多年來的經濟發展是個奇迹,我想,要是細細回想當初起步的地方,倒真是稱得上奇迹。周冠中帶領的環球證券在這種形勢下誕生,一開始并沒有現成的業務可做。發股票吧,老百姓手上沒錢,而且也不懂股票有什麽好處不願意買,所以,從88年環球證券成立到90年上證所成立,能上市的股票僅有8隻,對比起現在的股市,那規模簡直可以忽略不計。
巧婦也難爲無米之炊,剛開始環球證券是很難盈利的。整個91年滬市成交金額才8億元人民币,按照千分之三的傭金标準,壓根兒不可能賺錢。92年成交也才249.7億,多家券商分食這塊蛋糕,也賺不了錢。但周冠中并非尋常人,他既然組建了環球證券,就是看準了天朝證券市場的長遠潛力,他要千方百計讓環球證券活過冬天迎來春天。
80年代末,世紀偉人鄧公到上海視察,征求上海經濟界有識之士對振興上海的意見,希望上海能恢複東方金融中心的地位。周冠中參加了這個座談會,他熱血沸騰,回家以後連夜寫出萬言書,痛陳天朝證券市場之重要,并自薦做第一個吃螃蟹的人。那時,國内的經濟體制改革方向已定,農村聯産承包制度已确立,并且在全國順利鋪開,但工業企業這塊還沒找準模式。應該說周冠中的建議超前了,沒有合規的企業,哪來證券市場。但他的建議還是被采納了,由上海10家國企合資3500萬人民币的環球證券成立了。看看這陣勢,就知道環球證券對于證券市場甚至于整個經濟體制改革的神作書吧用了,就能理解周冠中爲何被稱爲“證券教父”。
88年環球證券成立後,處于無米下鍋的窘境。周冠中讓盧翼等人留心市場的動向,上海畢竟是中國經濟最活躍的地方,這一找,還真讓盧翼給找到一個門道。
有一天,盧翼領了一個人來到周冠中的辦公室。
“周總,有個賺錢的門路走不走?”
“噢,說說看。”周冠中放下手中的筆,饒有興趣的盯着盧翼。
筆趣閣閱讀網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