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策異軍突起,這意味着李賢的戰略重心必須向南轉移,否則的話,揚州數郡有不保之虞。
廳内,一張巨大的輿圖擺放在中央。
李賢的目光定格在江東,久久不曾移開。
“孫氏長于水戰,揚州不得不防,看來,甘甯需要調駐廣陵,以備不測”
徐庶察覺到李賢的擔憂之後,提出了不同意見,“使君三思,青州之海貿獲利極多,若是甘甯南調,誰爲船隊保駕護航?”
李賢皺起眉頭,徐庶的擔心很有道理。
近年來,已經有些铤而走險的海匪劫掠海船。
甘甯的水軍剿了幾次,卻見效甚微。
如果水軍南下,海寇無人壓制,海商豈不是損失嚴重?
再者,萬一孫策也來個水軍遠征,到時候誰去抵擋?
想到這裏,李賢隻得妥協,“元直有何高見?”
“水軍不可輕調,然而,江東不可不防,爲今之計隻有增加戰船,擴充水軍”
李賢微微颌首,這倒是眼下最好的法子。
青州軍在新羅站穩腳跟之後,海貿已經成爲李賢麾下的支柱産業。
眼下,孫策尚未露出敵意,如果在廣陵調駐水軍,怕是會弄巧成拙。
水軍不可輕易南下,不過,隻是造些船隻的話,孫策應該不至于那麽敏感。
想到這裏,李賢決心已下,“便依元直所言,匠作監全力督造大船”。
田豐不置可否,嘴裏道:“使君,前些時日賈诩賈文和出使江東,隻怕曹操不會善罷甘休呀”。
李賢信心滿滿,“不妨事,孫策新得交州,一年之内絕不敢肆意妄爲,至于一年之後的事情,那就說不準了”。
田豐略一琢磨,确實是這個道理。
曹操自顧不暇,能給孫策的東西少之又少,就算兩者達成協議,孫策也不會因小失大,不顧交州的安危與李賢作對。
不過,五溪蠻臨近嶺南,如果孫策暗中援助劉禅,這倒是一個不小的禍患。
念及此處,田豐又道:“劉備敗亡之後,關羽、諸葛亮扶持劉備幼子劉禅逃往五溪蠻地,五溪蠻與交州相鄰,使君須得早做謀劃”。
劉禅不可怕,可怕的是諸葛亮、龐統。
智謀無雙的謀士二人組再加上勇猛無匹的關羽,就算是李賢都得小心應對。
聽得田豐提醒,李賢正色道:“五溪蠻地形複雜,蠻族極多,若想揪出劉禅,須得以蠻制蠻”。
田豐眼前一亮,道:“好一個以蠻制蠻,難道使君想将八旗制度引入南蠻?”
“不錯,北虜也好,南蠻也罷,皆非我族類,此等異族,利用即可”
田豐久在幽州,自然知道李賢所言非虛,烏桓,契丹,他們都是見風使舵之徒。
中原傳承的仁義在草原上不見蹤影,他們流傳至今的,唯有弱肉強食!
北虜如此,想來南蠻也不例外。
如果能夠利用蠻族達成目的,倒也是招妙棋。
田豐很是佩服,“使君高見,元皓佩服”。
李賢卻沒有半點自傲之色,“我雖得南陽,武陵卻非我所有,孫策已奪長沙,當務之急卻是謀取武陵,以絕後患”。
“使君所言極是,武陵地勢險要,扼守要沖,奪之,方可高枕無憂”
李賢反問道:“如何謀奪?”
徐庶很是謹慎,“穩紮穩打,步步推進”。
“何解?”
“使君已經定下以夷制夷之策,接下來,隻要拉攏、分化蠻夷,再蹿啜他們攻城拔寨,想必事半功倍”
李賢靈光一閃,他想到後世裏赫赫有名的無當飛軍,他們的來援便是三苗後裔的武陵蠻。
曆史上,劉備伐吳,無當飛軍大顯身手,連甘甯都死于這些蠻族之手。
眼下,成立無當飛軍的條件已經有了,隻要給予足夠的支持,無當飛軍必可成爲一支勁旅。
對了,好像大将王平便是無當飛軍的第一任統帥。
李賢記得王平正在自己軍中,看來,有必要讓他嘗試一番!
困惑依舊的難題一一化解,李賢心情極佳,他邀請徐庶、田豐共進午餐。
用膳之後,二人告辭離去。
李賢取出一個筆記本,上面寫着後世裏的曆史走向:建安四年,曹操、袁紹爆發官渡之戰,張繡歸降曹操;建安五年,獻帝密诏誅曹操,官渡之戰以曹操獲勝而告終,接下來,孫策身死,孫權繼位,周瑜、張昭共同輔佐孫權,成爲孫氏的左臂右膀;建安六年,劉備敗走荊州,駐軍新野,諸葛亮出山,益州趙韪起兵,兵敗身死。
眼下,獻帝劉協、劉備、袁紹都已經死去,可以利用的脈絡隻剩下孫策、趙韪。
趙韪之事隻要派人知會劉璋即可,不必多下功夫,真正需要在意的确是孫策。
曆史上,孫策是怎麽死的來着?
好像是遇刺?
李賢心中蹦蹦狂跳,他想到一個一勞永逸的法子“刺殺孫策!”
孫策不死,江東必成禍患。
隻是,眼下孫氏并未流露出敵視的迹象,如果李賢搶先下手,萬一消息傳到孫尚香耳中,李賢該如何自處?
李賢猶豫再三,隻得暫時按捺住行刺孫策的想法。
章武元年六月,公元199年,士燮歸附孫策的消息傳到許昌。
曹操不喜不怒,他将賈诩、郭嘉等人召到府中,仔細問詢:“文和,孫策可有結盟的意向?”
賈诩锊須颌首,道:“孫伯符願意對付李賢,隻是,眼下交州新附,孫伯符不願出兵”。
曹操皺起眉頭,“會不會是孫伯符的緩兵之計?”
“應該不會,孫伯符有枭雄之志,絕不甘心屈居人下,李賢雖然與他有姻親之誼,然而,孫伯符卻早有不滿”
“喔?這是爲何?”
“李賢官位已至大将軍,領青州牧,孫策呢?不過是個會稽太守罷了,如果真要計較,甚至比不得士燮的地位,有道是名不正則言不順,孫策怎能滿意?”
曹操來了興緻,“不錯,這是其中之一,還有嗎?”
“荊州爲江水要道,江東偏安一隅,遠離中原,孫策若想染指中原,必須謀奪荊州,然而,李賢卻先下手爲強,占據荊州重地,孫策怎能不恨?”
曹操滿意地笑了起來,“不錯,不錯,文和所言極是,照此看來,孫策當可爲援!”
郭嘉看了賈诩一眼,提出異議:“使君,孫策雖可爲援,然而,我們卻等不起了,青州大軍已至濮陽,陳留危在旦夕,現在,我需要的是及時來援的幫手,而不是潛在的盟友”。
曹操歎了口氣,他知道郭嘉說的有道理,可是,放眼天下,還有誰能夠助他一臂之力?
“張魯自顧不暇,馬超、韓遂自相殘殺,孫策無心北上,奉孝,誰能助我?”
郭嘉一字一句地說道:“孫策!”
“嗯?此言何解?你不是說我們等不起了嗎?”
郭嘉正色道:“使君,正是因爲我們等不起,所以才需要想辦法改變江東的策略”。
“奉孝有何妙計?”
“我聽說孫策有一弟,名曰孫權,他們兩兄弟極爲友善,如果孫策暴斃,孫權一定會爲其報仇!”
曹操臉色大變,他不是蠢人,自然明白郭嘉未言之意。
這是要禍水東引啊,殺死孫策,然後栽贓陷害,誣賴李賢是兇手,到時候,由不得孫氏不出兵伐李。
賈诩深深地看了郭嘉一眼,他倒是沒想到一向多謀的郭嘉竟然能夠想出這等毒計。
作爲出使江東的人選,賈诩自然知道郭嘉所言成功率極大。
正思慮間,曹操已經出言問道:“文和,你意下如何?”
賈诩吸了口氣,道:“奉孝所言極是,孫策、孫權兄弟友善,若是孫策暴斃,孫權一定不會善罷甘休”。
曹操在廳内來回踱步,看得出,他很是猶豫。
要不要刺殺孫策呢?
隻是片刻,曹操就作出了選擇,在兖州與孫策之間,他自然選擇前者。
如果犧牲孫策就可以拯救兖州,曹操願意做一個劊子手。
然而,曹操卻有一個疑問:“我聽說孫伯符武藝高強,這等人物,隻怕圖之不易吧?”
郭嘉胸有成竹,“使君勿憂,我聽說孫策膽識過人,這是他的優點,也是他的缺點”。
“嗯?此言何解?”
“膽識過人者,爲人輕率、不善防備,隻要謀劃妥當,殺之如屠狗”
曹操心情激動,“這麽說來,可以刺殺孫策?”
郭嘉笑道,“文和去過江東,孫伯符爲人如何,自由他評斷”。
“文和,果真如此嗎?”
賈诩隻得應諾,“不錯,孫策不喜排場,他手下徒有十萬衆,可是,身邊卻隻有十幾個侍衛,在我看來,孫策必死于刺客之手!”
曹操大喜,“如此說來,大事可成?”
郭嘉神情冷峻,“大事可成!”
會稽郡,孫策新得交州,正是意氣風發之時。
這一日,孫策在山中打獵,他騎着一匹高頭大馬,手擒霸王槍,腰跨長弓,打馬行在林中,左顧右盼,很是機警。
随行的親衛本想随行護衛,誰曾想,孫策策馬狂奔,将他們遠遠地甩到了後面。
忽而,“撲棱棱”,飛鳥沖天而起,卷起大片綠葉。
這是鳥獸受驚的迹象。
孫策很是警惕,“是誰?”
林中踱出五名軍漢,他們抱拳作揖,道:“見過将軍,我等是韓當将軍麾下軍卒,在這裏圍獵角鹿”。
孫策皺起眉頭,厲聲說道:“韓當呢?他在哪裏?”
“将軍就在附近,他讓我們耐心等候”
孫策大怒,“放屁,韓當的軍卒我全都認得,你們到底是誰?此番意欲何爲?”
話音剛落,孫策便疾射一箭。
那人應聲而倒!
剩下來的四人大爲驚恐,不等他們有所反應,孫策已經策馬狂奔而來。
小霸王之勇猛世人皆知!
眼瞅着四人就要葬身此地,忽而,孫策胯下良馬一個失蹄,竟将孫策摔落下馬。
倉促間,孫策掙紮落地。
原來地上有一根絆馬索,孫策陰沉着臉,他知道,對方早有圖謀!
“賊子,竟敢害我!”
這時候,四人已經變了臉色,他們不敢靠近,隻是彎弓搭箭,向孫策射去。
“去死!”
“射死他!”
四名刺客散落開來,或退,或跳,就是不與孫策靠近。
孫策大爲惱怒,墜馬落地的時候,他手中的長弓已經跌出了一丈遠,眼下,手中隻有一杆長槍。
長槍不能遠攻隻能近戰,可是,對面的賊子卻壓根不給人近戰的機會。
“啊呀呀,氣煞我也!”孫策瞪大了眼睛,他盯緊一人,長槍旋風般揮舞,将疾射而來的箭矢一一擊落。
“铿铿”,箭羽落地,孫策與刺客的距離越來越近了。
不遠處,一陣人嘶馬鳴聲正越來越近。
看模樣,孫策的侍衛已經發現了不妥,隻在趕來。
刺客大爲惶恐,已經到了這時候,如果不能成功,隻怕死無葬身之地。
想到這裏,三名刺客咬緊牙齒,他們從懷中摸出一樣物事,齊齊向孫策擲出。
孫策不知何物,隻能擊落。
誰曾想,槍入布囊,卻帶起一片白灰。
白石灰!
孫策一招不慎,雙眼盡入白灰。
痛入骨髓,眼不視物,孫策發出困獸之吼,“啊~~”
憑借之前的印象,孫策一槍擲出,殺死了臨近的刺客。
剩下來的三名刺客再不猶豫,他們向孫策射出最後一輪箭矢。
三支弓箭,孫策隻避過兩支,剩下來的一支直入面目,破顱而入。
江東軍趕到的時候,孫策腥紅的眼中盡是血淚。
孫策不甘心,他怎麽也沒想到自己會有今日。
若是戰死沙場也就罷了,偏偏是死于宵小之手,這讓孫策如何瞑目?
“将軍,将軍!”
孫策顫抖着嘴唇,低聲道:“告訴張昭、周公瑾,讓他們好生輔佐二郎……”
“将軍,将軍!”
孫策還想再吩咐幾句,卻怎麽也說不出話來。
孫策死了,江東猛虎死了。
侍衛們自責不已,他們怎麽也沒想到竟然有刺客藏匿此處。
“快,刺客逃了,抓住他們,爲将軍報仇”
“報仇,報仇!”
江東軍大肆搜山。
刺客未能逃出生天,當日便落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