幹系到兩千兵卒的身家性命,李賢不敢大意,他将徐庶、徐幹喚到,将事情的經過叙述了一遍。
徐庶聽罷之後也覺得匪夷所思,徐州兵馬雖然被曹操打的落荒流水,可瘦死的駱駝比馬大,湊個三萬人馬應該不在話下,陶謙将北海軍留下,究竟是出于何種考慮呢?
徐幹第一次參與議事,他沒有草率地發表觀點。
這種勾心鬥角的事情,李賢實在有些不擅長,他把智囊團招來,就是想讨個主意的。
好在徐庶沒有讓李賢失望,半晌之後,他說道:“李典、于禁兩位将軍可有書信傳來?”
李賢微微颌首,他将書信拿了出來。
徐庶看罷之後又遞交給了徐幹,他冷靜地分析起來:“出了這種事情,首先要确認李典、于禁的心思,如果他們心向徐州,那一切問題都可以解釋清楚了,而現在,從書信上看,兩位将軍也摸不清陶謙的想法”。
李賢有些明白徐庶的意思了,如果李典、于禁叛逃徐州,那陶謙有這種要求就合情合理了。
不過,李賢相信,李典、于禁二人應該不至于作出這種沒腦子的事情。
再者,就算陶謙見獵心喜,欣賞李典、于禁的才能,他也不至于冒着得罪李賢的風險留下二人。
兩千兵馬、兩名大将而已,至于嗎?
這幾次徐州危急,如果不是李賢仗施援手,陶謙這刺史早就做不下去了,就算他昧着良心,卻也得顧及天下悠悠之口。
徐幹不發一言,隻是盯着李賢的一舉一動。
李典、于禁會叛變嗎?
陶謙能夠給他們什麽好處?
思慮一番過後,隻見李賢“哈哈”一笑,道:“疑人不用,用人不疑,我相信李典、于禁不會讓我失望”。
徐庶不置可否,“既然使君對他們有信心,那麽事情就簡單多了,陶恭祖興許是被曹操、袁術的兵馬打怕了,所以才想借力打力,留下那兩千兵卒”。
這個解釋倒也靠譜,不過,李賢還是沒有放松警惕,“兩千兵馬孤軍在外,我還是覺得過于危險了,萬一徐州生亂,兩千兵馬不足以安身立命”。
徐庶笑道:“使君可以試探一番,擺出三千兵馬再赴徐州的樣子,看看陶恭祖有何反應”。
李賢擊掌笑道:“這個主意不錯,如果陶謙問心無愧,再給他三千兵馬,他理應求之不得,否則,便是心中有鬼!”
徐幹雖未出言,卻也覺得徐庶的分析很有道理。
這時候,李賢又說道:“袁術敗退,曹操自顧不暇,近期來看,徐州應該沒有戰事,這時候抽調兵馬前往徐州,隻怕他們會閑置許久”。
李賢采取的軍牌制度極大地激勵了軍卒的上進心,他們不再畏懼厮殺争戰,而是人人奮勇争先,以殺敵立功爲榮。
倘若讓軍将開赴徐州,這等于變相剝奪了他們立功受賞的機會,一不小心就會滋生怨氣。
閑置,對于其他兵馬來說可能是件開心的事情,可對于北海軍卒來說顯然是一件難以忍受的事情。
一個月,兩個月還可以忍受,時間再長的話,軍卒肯定會滋事生非。
李賢的擔心不無道理,不過,徐庶卻也有應對之策:“使君不用過于擔心,如果徐州沒有戰事,使君可以定下輪戍期限,每隔兩月輪換一次,雖然軍馬開撥,勢必要消耗不少糧秣,卻也讓軍卒們有些盼頭”。
李賢大喜:“這個法子好,嗯,這一次先讓李典回來,等隔一段時間之後再讓他把于禁替換回來,就這麽定了!”
商議妥當之後,李賢給陶謙寫了一封書信,信中的表達了願意增兵駐守的意思。
每過幾天,徐州便有回信送達。
陶謙接受了李賢的好意,并且說的很明白,允許北海軍擇一城而守。
也就是說,北海軍在徐州可以選擇一個城池作爲根基。
這樣以來,李賢疑心大去,看模樣,陶謙是真的想與李賢交好,否則,他也不會使出這種“借軍而守”的手段。
後世裏,強大的美帝不就是在世界各地到處設立軍事基地,派軍駐守嗎?
眼下,李賢駐軍徐州,頗有異曲同工之妙。
興平元年七月,高順護送糧秣五千石抵達長安城。
此時,關中依舊缺糧。
浩浩蕩蕩的車隊使人頗爲震撼,不少人很是好奇:究竟是誰,竟然有這樣的大手筆?
答案很快揭曉了,卻是占據兖州的溫侯呂布,殺死董卓的三姓家奴!
天子聞聽之後大喜,便是與呂布不睦的郭汜都不敢忤逆民意,于是一封犒賞呂布、李賢的诏書下達了。
名義上,天子依舊是大漢朝的最高統治者,可實際上,各地軍閥割據,天子很難給出什麽實質性的獎賞,他能給的,無非是一些“加官進爵”的賞賜。
呂布,加封爲平東将軍,領并州牧,李賢,爲奮武将軍,領青州牧。
诏書下達之後,曹操七竅生煙,他對把持朝政的郭汜充滿了惡感。
賊子實在可恨,一年之前,曹操還是兖州牧,可現在,朝廷竟然又把兖州封給了呂布,這等朝令夕改之舉無疑讓曹操成了最大的受害者。
當然了,對于郭汜來說,呂布是殺死董卓的兇手,而曹操也不是什麽好鳥。
如果能用“一桃殺三士”的計策來引得各路兵馬大戰,這對于郭汜來說無疑是喜聞樂見的事情。
奮武将軍?李賢接下诏書之後倒是覺得沒什麽驚喜,相對于實實在在的人口、錢糧、軍力之外,其他的虛名都是可有可無的東西。
後世裏,朱元璋定下“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的計策已經成爲軍閥割據的成功典範。
近幾年,李賢打算學習朱元璋,一門心思增強實力。
這一日,遠在齊國的徐和、徐盛用飛鴿傳書,他們請示李賢,萬餘兵馬在臨淄等了三五日,一直沒等到曹操的兵馬,大軍是退還是守,請給一個說法。
占據齊國之後,李賢這個青州刺史已經擁有了整個青州七成的地盤,隻剩下一個濟南國、一個平原郡還在他人手中。
原本爲了防範袁紹、曹操,李賢在朱虛城、劇縣駐有重兵,現在,疆域擴充之後,李賢必須改變屯兵的地點,這樣才可以更好地抵禦敵軍可能的入侵。
臨淄、臨濟這等郡國首府肯定需要重兵把守,除此之外,李賢決定設立三處軍鎮,以防外敵。
以李賢如今的軍力,完全可以在三座城池囤積重兵。
至于地點,經過認真的考慮之後,齊國的三亭、般陽,樂安國的千乘便成了最佳的選擇。
興平元年八月,徐和守三亭,徐盛守般陽,周倉守千乘,隻剩下臨淄、臨濟兩座郡城尚未有人領軍把守。
此時,李典從徐州回返。
甫一見面,李賢便開門見山地說道:“都昌城外有兩萬新卒,你可以從中選取六千作爲麾下”。
李典大爲驚訝,要知道,他不過是一個降将罷了,雖然表露過效忠的态度,可李賢憑什麽給他這麽大的信任?
六千兵馬可不是兩千兵馬呀,如果利用他們作亂的話,肯定會給北海國帶來極大的危害。
電光火石間,李典想到了很多,不過,他是個聰明人,知道這時候應該怎麽做。
“砰”,李典單膝跪地,嘴裏道:“主公以國士待我,我必以國士報之!”
李賢笑着攙起李典,“臨濟城尚且無人駐守,你且去那裏輪戍,如果有什麽難處,随時可以找我”。
李典心跳的極快,他緩了片刻,嘴裏道:“敢問主公,這營軍馬可有名号?”
李賢搖頭:“我隻能給你提供軍卒,提供糧秣、軍械,其他的東西,要靠你自己去博”。
“末将明白!”
“嗯,我也爲于禁準備了六千新卒,等他回來之後便交給他統領”
“我等必爲主公效死!”
李賢又寬慰了幾句,賞賜了不少錢糧,接着,李典便告辭離去。
這時候,門外有衛卒來報,說背矛士的胡庸前來求見。
李賢笑道:“讓他進來便是”。
“見過主公!”胡庸行禮過後,大大咧咧地尋了個位置坐了下來。
“你這厮不在軍中,跑到我這裏做什麽?”
胡庸咧嘴大笑:“我聽說李典都去了臨濟城,主公,你可不能厚此薄彼呀,我也想去外地活動活動筋骨”。
李賢“啐”了一口,道:“你想去哪裏?”
“臨淄!”
“喔?爲什麽要去那裏?”
“臨淄是大城,總得有人駐守吧,再者,我聽說那裏距離平原郡、泰山郡都是一樣的距離,如果曹操、袁紹發難,臨淄便是兵家必争之地!”
李賢大笑:“好家夥,幾日不見,倒也學了這一手,也罷,臨淄便交給你了”。
“哈哈,多謝主公”
“切記,凡事多動動腦子,不要過于沖動莽撞,如若不然,我非奪了你的兵權不可”
“不敢,不敢!”胡庸連連發誓表态。
“嗯,你麾下隻有三千兵馬,這次北上,可以再去新卒中挑選三千人,湊成一營,以後便叫背矛營吧”
胡庸大喜:“謝主公恩典!”
“滾吧!”
“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