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涅克斯把撿回來的幾張鋼片都檢驗過了,失魂落魄地離開屋子,此時正好是中午休息時間,林遠找到一個翻譯,問到:“‘墨格利西’是什麽意思?”
翻譯一愣,說道:“不可能!”
林遠問道:“有什麽不可能的?”
翻譯無奈地一笑,說道:“我是說,這個詞的意思是‘不可能’。”
兩人相視一笑,林遠知道,成功了!
伊涅克斯一直認爲,那塊1000毫米裝甲用的鋼是沒有經過熱處理的,所以它比較軟,炮彈才有可能擊穿它,可是金相顯微的結果卻是:裝甲用的鋼經過熱處理,而且金相中含有大量的珠光體,所以這塊鋼闆的表面硬度一定很高!
這讓伊涅克斯大感意外,他無法想象是什麽樣子的炮彈,能夠穿透這麽厚的鋼闆!所以才失魂落魄地走了出去。
林遠是用了什麽先進的武器嗎?其實沒有,林遠也知道那門152毫米火炮發射的炮彈無論如何也不可能擊穿1000毫米的優質鋼裝甲,所以那塊闆子上的鋼根本沒有經受過熱處理,不僅如此,那塊闆子上還有特殊的處理,那就是:鋼闆的内部是空的。
當然,鋼闆壁還是有一定厚度的,所以在他們敲擊鋼闆的時候并沒有發現鋼闆内部的花樣,炮彈擊中的地方,沒有燃盡的火藥把彈孔附近熏得一邊烏黑,距離遠了根本看不見裏面是空的。
嚴格來講,穿透實心鋼闆和空心鋼闆,形成的孔一定會有所區别,不過研究炮彈對目标造成的破壞效果,屬于終點彈道學的範疇,而這個時代,這個學科才剛剛起步,而且區别又極小,幾乎到了肉眼難以察覺的地步,所以林遠絲毫不擔心他們會看出破綻。
那伊涅克斯撿來的鋼片是從哪裏來的呢?在林遠讓他們等待的那段時間裏,北京艦的人已經把地面上散落的碎片撿走,然後換上了經過熱處理的鋼片,伊涅克斯撿到的就是這些鋼片。
經過這一系列的精心設計,這群人已經開始相信琉球艦炮威力無窮的神話了,林遠并沒有直接進行下一步的行動,而是在下午,給衆位外國專家安排了一次觀光遊覽,遊覽的地點是“中國與琉球,世代相連”主題博物館,博物館裏展出了中國曆代皇帝冊封琉球國王的诏書,中國曆代朝廷回贈的貢禮等等,充分論證了琉球是中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那個伊涅克斯早就忍不住了,想要詢問艦炮的威力怎麽能那麽大,林遠卻故意不搭理他,等到了晚上,伊涅克斯拉上了一個英國人來找林遠,那個英國人說道:“我們想和您好好地聊一聊。”
林遠拿起手邊的一張紙,笑道:“不行啊,按照時間表,一會兒我們要給大家展示‘活的布’。”
伊涅克斯聽不懂林遠說話,那個英國人聽見“活的布”這個詞之後一頭霧水,根本不知道該怎樣翻譯,林遠站起身來,說道:“時間到了,我們走吧。”說完就帶着他們來到一間大屋子。
屋子是階梯形的,和現代的電影院很像,其他的人已經落座了,林遠把兩人安排好,走上前台,笑道:“我們即将給大家展示琉球最新的娛樂技術,請大家觀賞!”
這時一塊雪白的布在前台上放了下來,然後窗戶上的黑布也放了下來,屋子裏一片漆黑,最高處的屋子裏,“啪”地一下放出一道亮光,投射在前台的布上,衆人發出一陣驚呼,有幾個人卻小聲地對周圍人說道:“這不就是電影嗎!”
舞台上的那塊布實際上是北京艦上的投影儀屏幕,後面打出亮光的是北京艦的投影儀,原始的電影此時已經出現了,愛迪生已經做過了電影的展示,不過這個時候的電影還處在嬰兒期,沒有聲音,沒有剪輯,更沒有特技效果,所以那幾個人也隻是知道原理,并沒有看過太多電影,都聚精會神地看着。
正在這時,屏幕上出現一門大炮,然後,其他的部分漸漸隐去,隻留下身管和發射機構,這時,身管好像被一把刀切開一樣,身管裏面的結構清晰地顯示出來,一枚炮彈放在藥室裏,蓄勢待發。
内行看門道,伊涅克斯此時卻看出了詭異的地方,那就是那枚炮彈的模樣簡直是太奇怪了,就是一根細長的杆,杆位于火炮身管的軸線上,杆身上長出兩個圓筒,兩個圓筒把長杆支撐在炮管裏。
這時撞針一動,藥筒噴出一團火光,那個長杆就向着炮口外飛出,爲了能讓人看清楚,所以長杆飛行的速度很慢,長杆在飛出炮口之後,身上的圓筒竟然緩緩地脫落了,長杆飛了一段距離之後,就穿透了一塊靶闆,電影也就結束了。
這一段電影隻有二分鍾不到,不過衆人也不奇怪,因爲和最初的電影比較起來,兩分鍾已經算是長片了!這時黑布拉起,牆壁兩邊點起了油燈,林遠走上前台,笑道:“大家看到的這段電影,就是今天上午我們使用的炮彈的發射原理演示圖,我們把它稱爲杆式穿甲彈。”
然後林遠笑道:“希望第一天的參觀給大家留下了不錯的印象,大家好好休息吧。”
一個人突然站起來,用俄語問道:“關于這個杆式穿甲彈,您能多講一些嗎?”
林遠說道:“好,那我就多講一些,相信大家都知道,炮彈的動能越大,穿透裝甲的能力也就越強,不知道大家有沒有考慮過,動能相同炮彈,如果質量和速度也相同,那什麽形狀的炮彈穿甲能力最強?”
林遠見到沒有人回答,說道:“一塊裝甲闆,可以看作各個部分的特性是相同的,那麽穿出單位容積的孔需要的能量也是相同的,所以炮彈的頭部面積越小,穿出的孔深度就越大,所以炮彈的就要做得細長一些。”
“炮彈如果做得細長,口徑就小了,炮膛就要随之變小,能夠裝填的發射藥容量也就跟着變小,這樣炮彈就無法達到很高的速度,爲了解決這個問題,我們設計了如下的結構。”
林遠說完,給後面做了一個手勢,投影儀重新開啓,定格在一幅圖片上,上面圓筒正在掉落,林遠拿起手邊的一根長杆,其實他更習慣用激光筆,不過這個時代還沒有激光發生器。
林遠指着掉落的圓筒說道:“我們設計了這個結構,它能夠讓炮彈的外徑和炮管的内徑一緻,而且能把發射藥産生的氣體封在彈體後面。”
那個俄國人又問道:“那這個圓筒在離開炮管之後是怎樣脫落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