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等崔烈反對,呂布繼續滔滔不絕開了口。
“世間熙熙攘攘,皆爲利而往來!錢财,利也;功名,亦利也。而留名青史,受世人傳頌,便不是利了?人生在世,皆有所求,其所求勿論貴賤,皆利也!諸公以爲然否?”
呂布眼神掃過衆人,見崔烈面色露出沉思,于是加一把火,道:“至若私人之利,有利家國,則諸逐利有何不可?布以爲,無農夫耕田,則天下無糧,食之不飽。無商人,則國不富,無工匠則國不強,無文士,則政令不智,無兵卒則國家難安。農,國之基石,商,互通有無;工,國之器也;文,經緯之道;兵,以爲護衛。各行各業,缺一不可。若能興學,教化萬民,則衆皆知法、明理,則可爲我所用!若使農民啓蒙,則物産必豐;使商民啓蒙,财富必累;使工民啓蒙,國器則精;使兵士啓蒙,則知進退。故,布欲重教化,隻是爲了富國強兵。況孔子弟子三千,中有耕種之徒、行商之人、工匠之屬,故子曰:‘有教無類。’教化者,百代之基石,富強之不二途徑,興盛之必然法門。君等以爲如何?”
“然則并州地方千裏,随着流民加入,人員越來越多。如今錢糧不足,若以主公之策行之,恐怕……”荀彧終于忍耐不住,開了口,荀彧到沒有反對呂布的意思,僅僅隻是提出些不足罷了。
“錢糧這個問題,文若到時無需擔心,布自有良策!”關于興辦教育的資金來源,連荀彧、賈诩這樣的才智卓絕之士都想不到呂布的辦法。
和衆人商議興辦教育事業後,呂布連續十幾天召見當地甚至外地來并州的數十位比較出名的商人,也不知道在商議些什麽,反正那些商人出來之後面上表情豐富,有不信,有疑惑,有興奮,等等等等,不一而足。
十月中,呂布發布興學令,号召各地商人富戶捐錢捐物捐人,擇地興建各級學堂,官方将會銘刻石碑,記錄這些捐獻人的名字和捐獻數目于其上,數目大者列于前,若果有人捐獻的數量足以完成一座學堂的大部分建設,那麽這個學堂将以此人名字命名,好讓世人傳頌其功德,捐獻者子女将優先入學。
反正從頭到尾,興學令就是一個意思:你商人想要打廣告要名聲,好,隻要你捐錢,我給;你士人本身沒多少本事,卻又想青史留名,好,隻要捐錢,我給;不管是來錢還是來建築物資,我統統收下,然後給你名聲!這些虛浮的東西,換取大量的金錢物資,傻子才不做!
在中國古代,幾乎所有讀書人都有一個毛病,那就是極度地希望能夠在史書上留下自己的名字,以至于後來那些禦使台的官員們拼命地想着法子去觸怒皇帝,好讓皇帝殺了自己,這樣就不怕史官不在史書上寫上“xx,诤臣”這樣的字符了。
而同樣的,由于長期的遭受鄙視,不被社會承認,以及商業本身的需求,商人們也是極度渴望被人承認,希望有個好的名聲(在那種信息不發達的時代,商人的名聲比什麽都重要)。
這些都給了呂布可趁之機,雖然一開始的時候響應沒那麽大,但效果還是有的。
在晉陽,一個富商眼睛銳利看到其中的利潤,于是捐出自己的一座府第改建成縣學堂,呂布二話沒說當即請蔡邕爲其書寫了一塊以其姓名爲學校名字的匾額,并立即命人刻石銘記。
這件事迅速地在荊州流傳,一夜之間,捐獻者源源不絕,各地開始大力興建各級學堂。
另一邊,呂布也令人宣傳,号召并州的士子們到時候前往學堂教授學生,同時呂布還拿出了印刷的書籍當做獎品,凡是家族出人前往學堂教書育人的,都有不等的書籍以作獎勵。用世家的人來爲自己培養人才,呂布也算是挖空了心思。
而呂布要優先考慮的,便是農業問題。
衆所周知,中國曆來是一個人口大國,這片土地在繁衍着數目巨大的人的同時,也帶來了“吃飯”這個巨大的問題,“吃飯”問題是一個幾千年來長期困擾着中國曆代統治者的巨大問題,一旦人民無法解決“吃飯”問題,那麽相伴而生的必然是農民起義和戰亂,大量的饑民會輕易地摧毀任何一個朝代的統治。
所以,呂布想要以并州爲基地,完成他的理想,那麽農業乃是重中之重。
這時候的農業生産,還是處于一個相對原始的狀況,農民們被牢牢地束縛在土地之上,即便如此,一年到頭交了賦稅以後大多還是吃不飽。
先前,呂布已經承諾所有新開墾的荒地免租三年,并且官方将免費提供工具、種子、耕牛等生産資料。
爲了提高種植技術,呂布又發出懸賞,但凡能提供提高糧食生産的工具、技術、經驗等并經過驗證的人員,無論出身,官方都将給予各種獎勵,并爲之樹碑表功。
并且把屯田再度完善了一遍……
尤其是得到了趙雲在徐州被糜家看中的時候,呂布大樂的同時,卻也看到了不少機會。
當然呂布在得到消息的同時,也十分驚訝糜貞這個後世劉備之子的生母竟然會看中趙雲,但是呂布卻覺得這是一件好事……
糜貞的相貌和品行自然不用說,呂布從曆史中也能看到答案,而糜家将會帶來的助力,更是讓呂布醉心不已。
眼下并州正在提高商人地位,而且屯田過程中大量的和商人合作,糜家這個天下巨賈,絕對會是并州的不小助力。
呂布甚至打算派人去幫趙雲應下了這門親事。
“子龍這小子……還真是身在福中不知福……那糜家小娘子可不是一般人……”呂布想着,不由得哈哈大笑起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