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此也可以看出,盟軍做爲了一個聯盟其作戰及指揮效率是在一個怎樣的水平上,如果不是因爲美國及蘇聯對德國擁有壓倒性的裝備、補給及兵力上的優勢,隻怕這第二次世界大戰還真沒那麽容易獲勝。
而盟軍這個“聯盟”甚至其實隻有兩個主要國,那就英國和美國,但就算是這樣,他們也會因爲彼此不同的利益争來吵去……任何一個從軍校剛畢業的人在幾分鍾之内就可以做出正确的選擇,它們這擁有無數軍事專家的大國卻足足花了數月之久而且付出了數萬條生命才最終決定下來。
這還是在美國無論在軍事、政治還是經濟方面都占上風的情況下發生的,如果美國與英國勢均力敵呢?那麽英、美雙方隻怕要永遠這麽争吵下去,這場大戰也會跟着延續下去甚至德國還有可能得到喘息的機會而東山再起。
會造成這種現像的原因很簡單,正所謂“蛇無頭不行”,任何一個國家或是一個聯盟都需要一個有權力能指揮的“頭”。
這是自然規律或者也可以說是生存法則,比如狼群、羊群等必然會有一個王,沒有王的話就因爲群龍無首天下大亂于是也就無法成群。
現代大凡能夠發展強大起來的國家或地區也同樣逃不出這規律。
日本、韓國上頭有一個美國,美國每年都會給它們一份“國家發展規劃建議”,當然,這個“建議”是不得不做的“建議”。
美國表面看起來沒有這個被他們稱爲獨裁者的“王”,但實際控制它的是資本、是利益,是生活在華爾街的那些富人。
具有諷刺意味的是,美國本身有“王”,但他卻輸出沒有“王”的自由、民主,把所有的“王”都命名爲“獨裁者”。
于是不出意外,所有相信美國輸出的那一套的國家一個個都亂了……沒有“王”處于群龍無首的狀态下當然會大亂,很簡單的道理。
許多人認爲這是水土不服,其實根本不是,而是這種被美化的“自由民主”違反了“蛇無頭不行”這個生存法則。
當然,這也正是美國所希望的:把别的國家搞亂,美國才能在其中漁利。
開羅會議後,美國方面第一步做的就是任命艾森豪威爾爲盟軍最高司令官,由此指揮權也就正式轉移到美國手裏。
新官上任的艾森豪威爾這下可以說是揚眉吐氣了,但他還是對英國保持着戒心,因爲在與英國人接觸的這段時間裏算是領教了英國人的“本領”,所以即便是當上盟軍最高司令官……又何嘗不會被英國人架空成爲一個虛銜?!
所以,他上任的第一件事就是着手往英國派兵。
往英國派兵不是重點,重點是派出的兵要多……甚至還要求在将來的聯合作戰中在人數上占據絕對優勢。
這并不是出于打擊德國人的考慮,要知道德軍在法國北部隻有數十萬人,而艾森豪威爾派到英國爲這場戰役做準備的美軍就有一百萬人。再加上英軍,在兵力上就是德軍的數倍。
艾森豪威爾這麽做,目的是确保自己的指揮權……如果到時美國的兵力不如英國、美國按比例的軍官也不如英國,那麽他就得不到大多數的盟軍官兵的支持。
而現在派去一百萬人……無論如何艾森豪威爾都會得到“大多數”參戰官兵的支持了。
(注:英國當時全國的兵力隻有450萬人,初期計劃抽調十幾個師二十萬人左右參加“霸王行動”。)
與美國大兵一起運往英國的,還有大批的物資和裝備補給,甚至爲了保證美軍的補給,艾森豪威爾還在英國建了幾個兵工廠,召集了英國工人日以夜繼的生産彈藥……這的确是個好辦法,原因是美軍對彈藥的消耗是驚人的,如果全都由美國運去的話,不但要浪費很多運力,還有可能出現彈藥短缺運輸不及的情況。
但如果把兵工廠建到英國去,那就可以很好的解決這個問題,甚至當美軍登陸法國接着朝德國推進的時候,這些兵工廠依舊能爲美軍源源不斷的提供彈藥。
一時間,英國大小倉庫都裝得滿滿的。
丘吉爾說:“自從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以來,英國的倉庫還從沒有像今天這麽充實過……從這一點也可以看出,我們要勝利了!至少這已經證明德國對英國的封鎖失敗了!”
但是英國百姓卻對此頗有微言。
原因是美國大兵不管走到哪裏都改不了他們風流的特性……如果隻是這樣那還好,但有許多英國士兵是在國外作戰,比如非洲、意大利。
國内的妻子獨守空房不說,還長期處在德國的封鎖之下,這會兒突然湧進了一大群手裏拿着花花綠綠美元出手闊綽的美國大兵,于是很自然的發生許多不該發生的事,甚至還發生許多糾紛。
美國大兵卻并不是這麽想,他們則認爲自己來英國是幫英國人打仗的,所以理所當然的應該收取一些好處費……更何況,改天就要上戰場了,是生是死都不知道,還管他什麽道德、倫理或是法律幹嘛?不及時行樂就是天下最蠢的傻瓜!
所以,英國百姓倒是希望這場戰役越早打響越好,那樣這些讨厭的美國人就可以早點滾出英國了。
張弛這時也将佐阿夫兵團帶到了二線,在海邊對佐阿夫兵團進行兩栖登陸訓練。
因爲張弛知道,這一仗肯定是少不了佐阿夫兵團。
原因很簡單,佐阿夫兵團是法軍,他們将在法國北部登陸然後以勝利者的姿态回到法國……所以,到時不僅會有軍隊,甚至就連吉羅将軍以及阿爾及爾政府也會一同前往。
不過可以想像的是,‘戰鬥法國’的軍隊也會随同英軍一起進攻。
法國,就是它們展現自己實力和比拼的舞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