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斯福還興奮的對歐内斯特說:“如果能打敗隆美爾的非洲軍團,我願意賠上一個航空隊,如果能救出土倫艦隊,我也願意賠上一個航空隊,如果是兩者兼而有之,我願意賠上整個美國空軍!”
當然,羅斯福這話說的有些誇張,但由此也可知打敗隆美爾穩定非洲及救出土倫艦隊的重要性。
前者,不但可以使德軍元氣大傷,還可以爲進攻歐洲大陸乃至打到德國提供一個絕好的跳闆,同時也解決了石油有可能受到限制的問題。
後者,則是使盟軍在地中海平添了一支強大的海軍……法國海軍在當時位列世界第四。
有了總統的授權,哈爾西馬上就在奧大利亞組織起了一支艦隊,這支艦隊主要是由一艘主力航母(黃蜂号)、三艘護航航母組成。
這樣的編隊是不适合作戰的,因爲它隻有一艘主力航母。
哈爾西會這麽做的原因,一是因爲在奧大利亞海軍基地美軍就隻有這麽黃蜂号,其它的都還在太平洋與協同麥克阿瑟的菲律賓戰場上的作戰。
另一個,則是這些航母本來就不是去作戰的。
地中海是個内海,其南北的寬度不過1800公裏,而且中間島嶼基地衆多,意大利的國土甚至像個勾子似的橫亘在地中海中央,這使德、意軍的轟炸機幾乎可以輕松的覆蓋整個地中海。
在這樣狹窄的海域裏,航母要是進去的話就隻有等着被炸的份。
所以,這次的任務其實就是輸送戰機。
黃蜂号搭載60架戰機,每架護航航母搭載30架戰機,總數150架……而且這還隻是第一批,哈爾西認爲至少戰機的數量要與德軍兩個航空隊也就是六百架相當才能取得制空權。
後來發現這其實有些高估德軍的戰鬥力了。
這主要是因爲德軍在蘇德戰場轟炸英國時損失了大批的優秀的飛行員,此時在北非的這些飛行員雖說也有戰鬥經驗,但與英、美飛行員比起來還有一定的差距,這其中尤其是美國……在太平洋戰場上,中後期日本飛機幾乎就是給美國飛行員練手的,從日本的角度來看,日本自身損兵折将不說,還爲美國培養了一大批的飛行員,真是賠了夫人又折兵。
因爲擔心進入蘇伊士運河後會遭到德軍的轟炸,所以“黃蜂”号與三艘護航航母隻進入阿拉伯海,之後一直等到黑夜才分批飛向埃及幾個軍用機場。
第二批150架戰機就不用這樣費力讓航母往返運輸了,“黃蜂”号就在阿拉伯海附近做爲中轉站,然後美軍戰機就一批批的飛至“黃蜂”号加油,接着再飛往埃及,他們中的一批甚至還偷偷的進入了馬耳他島。
除此之外,一支由六艘驅逐艦一艘補給艦組成的艦隊也偷偷的通過蘇伊士運河進入地中海海域……這六艘驅逐艦要麽裝有對海雷達要麽裝有對空雷達,這些雷達可以精确的掌握德國海空軍的動向爲美軍戰機作戰服務。
所有的這一切布署,僅僅隻用了一周的時間。
由此也可以看出此時美軍驚人的遠洋投送能力和作戰能力。
而此時的希特勒還沒反應過來,他依舊把目光緊緊盯着非洲和******,還想着在非洲戰場上取得勝利。
其實這也不怪希特勒,從某種程度上來說,他這麽布局還是有道理的。
原因是德國在英國及蘇聯方向的計劃都遭到了挫敗。
希特勒本以爲封鎖和轟炸英國會讓英國崩潰最終投降,但事實卻不是這樣,不僅不是這樣,英國的形勢還在不斷好轉,而德國的潛艇和戰機的戰損卻在不斷攀升。
蘇聯方向就不用說了,莫斯科保衛戰之後,蘇聯紅軍就像潮水般的從東面湧來。
所以,德國在非洲才不能輸。
因爲非洲如果也輸了,那麽德國就會盟軍從英國、蘇聯和非洲三個方向包圍在中間,就像被一個鐵三角圍住一樣。
如果出現這個局面,那麽德國的失敗就不可避免。
這時希特勒就有些後悔了,之前爲什麽一直把非洲戰場當作次要戰場……他會這麽想的原因,有很大一部隊份是因爲對英軍的蔑視,以爲隻需要随便幾萬德軍就可以将英軍擊潰。
但現在他卻爲自己的輕敵後悔莫及。
“不!”希特勒一拳砸在地圖上,說道:“我們不能失去非洲,而要保證非洲的安全,就必須将法國牢牢的控制在我們自己手裏,我們不能将命運交給那些背信棄義的法國人手裏!”
這一刻,希特勒終于要對法國動手了。
法國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就在德國的旁邊,如果法國像阿爾及利亞那樣一夜之間就投降盟軍,那麽非洲即便勝利了也毫無意義,德國還是會被盟軍從三面包圍。
希特勒的做法有些含蓄,他先是打了個電話向維希法國提出提供軍援,用以試探維希政府的反應,維希政府對此避而不答。
實際上維希政府不知道怎麽回答,這是一個進退兩難的問題:
同意德國方面所謂的“軍事援助”吧,那就意味着德軍就可以明目張膽的開進維希法國。
不同意吧,又證明維希法國不信任希特勒或者有異心。
所以維希政府是左右爲難,一群政客讨論了幾天也不知道該如何回應,維希法國總理賴伐爾還緊急趕往柏林希特勒商談。
但所有的努力都無濟于事,希特勒會提出這樣一個問題。實際上就是無論如何都要占領法國了。
果然,第二天晚上,三個德國機械化師自北而下占領法國南部,同時六個意大利師從東面長驅直入……
法國的城市和土地對希特勒來說沒有多大的困擾,因爲它們怎麽也跑不掉,希特勒擔心的是在土倫港的法國艦隊。
所以,三個德國機械化師的主要任務就是,迅速攻占土倫并解除法國海軍的武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