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時的中國部隊已不着急對沈陽城展開進攻,因爲此時大局已定……沈陽重要的戰略地點要麽被摧毀要麽就被占領,比如機場和火車站。前來增援沈陽的日軍123師團也已經被打得潰不成軍,雖然123師團還是整集殘部繼續往沈陽趕,但沒有火車運輸的他們隻能徒步行軍,一百公裏左右的距離足夠他們趕幾天了,更何況他們還是輕裝前進,就算趕到沈陽也不會對遠征軍構成什麽威脅。
更重要的還是……駐守沈陽的日軍122師團,已經兩次将部隊調出城外增援且分别被擊潰,于是此時位于沈陽的日軍隻有一個步兵聯隊和一個炮兵聯隊,總兵力不過四千餘人。另外還有兩個團的僞軍,不過從一路的作戰情況來看,僞軍基本可以忽略不計……吳宇航的二團甚至想找僞軍打一打好出口惡氣都無法一償心願。
“敵人主要分布在三個位置!”在工兵臨時搭建的指揮部裏,吳宇航一邊在地圖上畫着一邊介紹道:“分别在沈陽主城,東大營和北大營。其中沈陽主城人數最多,有三千鬼子和一個團的僞軍;北大營有一個中隊的鬼子和一個營的僞軍;東大營有兩個中隊的鬼子和約一個團的僞軍!”
“嗯!”張弛點了點頭表示贊賞。
這與張弛估計的完全一樣,日僞軍主要兵力肯定是集中在沈陽主城……因爲這裏有中心、内、外三道城牆可以固守,這其中尤其是中心和内城,據說那是清王朝皇太極修築的,是真正的冷兵器作戰時代的三丈多高的城牆,且城牆上還可以容兩輛馬車同時通過,可想而知這城牆堅固到什麽程度。
(注:這裏說的中心指的就是沈陽故宮,古沈陽城的格局是以沈陽故宮爲中心建築四條“井”字形道路,再往外建内城和外城,道路與城牆的交彙處就是城門,并以城門的方向命名,比如東向内城城門就分别是“小東門”、“大東門”,北向内城城門就爲“小北門”,外城城門就加一個“邊”字,如“小北邊門”)
因爲這城牆堅固易守,所以身份“高貴”的日軍就大多在主城裏,僞軍就算有也隻是在裏頭維持秩序或是充當炮灰的。
其次就該是東大營,這個東大營此時其實不能說是“東大營”了,日軍占領沈陽後就将其改名爲“中央陸軍訓練學校”,簡單的說就是把它當作僞滿州國的軍校,是日軍訓練僞軍提升其戰鬥力并洗腦的地方,其地位自然會更高一些,駐守的日僞軍也更多。(注:東大營也就是現今的沈陽炮兵學院)
再次就是北大營,北大營是清朝時徐世昌所建,距離沈陽主城北部5公裏。其地理位置不是說不重要,事實上北大營甚至比東大營還要堅固,且北大營是沈陽的北屏障,隻不過北大營是純粹的兵營沒有像東大營一樣是兵營加軍校,再加上一直以來日軍在沈陽都沒有防衛的需求,所以這個北大營沒有受到日軍的重視。
很長一段時間裏,北大營都是被日軍用來關押從太平洋戰場上抓來的俘虜……這主要是因爲日軍在太平洋戰場上節節敗退,他們在太平洋戰場上的俘虜已經沒地方關押了,因爲可預期的關押地很快都會被盟軍攻下,比如菲律賓,于是日軍就将大量的俘虜從太平洋各地轉到了相對安全的僞滿州國。
這些俘虜有美國的、奧大利亞的、英國的、荷蘭的……這些俘虜每天都會被押到五裏外的礦山去工作,晚上再押回來。
所以北大營此時也不叫北大營,而被日軍稱爲“奉天臨時俘虜收容所”……這裏用“臨時”兩個字,是因爲在沈陽大東區已經在建一所正式的俘虜收容所了。
張弛很能理解偵察兵們畫出來的地圖爲什麽會還在用“東大營”、“北大營”這些老名字……偵察兵裏相當一部份是東北人,他們知道這些地方原來的名字,這麽做一是按自己人稱呼的習慣,另一個則是在表達他們不承認日本人的命名的意思。
隻不過,這無疑會給後續的戰鬥帶來一些麻煩:對東北地形并不熟悉的其它兵并不知道這“東大營”、“北大營”等是什麽地方,在實地中又因爲命名問題找不着,那就有可能會出大問題。
于是張弛就對吳宇航說道:“把命令傳下去,收集情報、制作地圖一律按現有的名字命名,等把這些地方奪回來了再改名!”
“是!”
粱參謀看了一會兒地圖,就說道:“師座,你看……咱們是不是要等天亮了再打?”
張弛知道粱參謀的意思。
日本人把兵力分配到這三個地方,也就是主城、東大營和北大營,就是爲了讓三個地方形成互相支援之勢,尤其現在還是晚上……中國軍隊對地形不熟悉,那就很容易被日軍鑽空子混進部隊打滲透戰。
所以等到天亮再打或許是個好選擇,這不僅可以減少遠征軍有可能的傷亡,還可以讓遠征軍在十幾小時的長途奔襲後有幾小時的休息時間。更何況,坦克在晚上的戰鬥力也會受到一定程度限制。
但張弛卻搖頭否定了粱參謀這個建議。
看了看表,張弛就下令道:“讓弟兄們休息兩個小時,兩小時後發起進攻!”
“是!”吳宇航和同鄉人應了聲。
粱參謀有些不忍心,勸道:“師座,弟兄們趕了一天的路,骨頭都快散架了,這……”
“粱參謀!”張弛有些無奈的說道:“你要知道……我們的任務不隻是隻打下一個沈陽,後頭還有四平、長春、吉林……咱們要是在這裏多休息一晚,也就意味着敵人能多準備一晚。到時,隻怕就要用人命甚至是整個計劃來換了!”
粱參謀點了點頭,接着就不再說什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