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難道不是這樣的嗎?自從普法戰争以來我們享受着和平,這導緻了我們的戰術無法在實戰中暴露出其餘武器裝備發展不适應的問題。所以我們的戰術和幾十年前一模一樣,雖然陸軍軍事理論各國都是一樣的毫無進展,但是難道我們非要等一場戰争到來後才進行我們的軍事理論的進步嗎?”。約亨毫不退縮的的和帝國陸軍的總參謀長對視。
周圍的其他陸軍軍官見到皇儲和總參謀長發生了争執,一個個連大氣都不敢出。好在施利芬是清楚的認識到陸軍的确存在着戰術和裝備脫節的問題的,隻不過被皇儲這麽直接點出來實在有些尴尬。
“您是對的,殿下,的确,彈倉栓動步槍、機槍的出現讓步兵的火力提升了不止一個數量級,火炮射程的增加讓炮兵更多的采用了有利于提高火炮生存能力的間瞄射擊的方式。而我們的步兵進攻戰術卻并不比普法戰争時期高明多少。”施利芬緩和了口氣,承認了陸軍的問題。
約亨自然也立刻緩和口氣和施利芬說到:“這并不總參謀長閣下您一個人的問題,其實現在整個歐洲都存在着和我們一樣的問題,但是我們不能等到戰争來臨,在戰場上吃了苦頭才進行陸軍戰術的改良不是嗎?”。
“您是對的,殿下,現在這種程度的演習的确不太能體現我們在實戰中所面臨的問題了,也許我們需要更大規模的演習。”施利芬說到。
“既然如此。我們不如進行無底案演習。”“無底案?那是什麽?”對于自己從沒聽過的說法,施利芬認爲這又是皇儲殿下的新點子了。
“無底案就是沒有事先規定好的方案,就像我們這次的演習,雙方的部隊都事先知道自己要做什麽,然後在既定方案下進行着事先已經預定好的工作。這沒有戰争的突然性、突發性,所以我們需要無底案演習。
我們完全可以建立一支假想敵部隊。用最先進的裝備,最先進的戰術來組建他們,然後我們可以随機的抽調全國的任何一支部隊,在任何時間加入進演習,然後假想敵部隊可以用任何方式來進攻或者防禦,而參演部隊就要靠自己的能力靈活應變。這一切沒有計劃,沒有劇本,沒有排練,一切都是未知的。突發的。
爲了加大難度,甚至在演習中我們可以随機的增加突發狀況,不斷改變雙方面臨的态勢,從而增加演習的難度。在這種情況下,将會大量暴露我們的問題,找到問題,解決問題,然後我們在實戰中的表現就會更好。”
對于這個建議施利芬就不像對待彈幕徐進的炮兵改革那樣謹慎了。因爲這個方案無疑是能極大的提高軍隊的應變能力的:“這的确是比按照演習導演部定好的劇本那樣來演練更能幫助軍隊提升戰場生存能力。
以後完全可以在演習中抽查全國的所有滿員、常備師在面臨突發情況時的調動、行軍、參戰等一系列表現,而不是像現在這樣通知他們先進入演習區域然後在開始演習。”施利芬也是能夠舉一反三的人。
“不僅如此。其實陸軍完全可以把假想敵部隊組建的更強大一些嘛,最新的技術、最新的裝備、最新戰術,不計成本,全部給他們,如果打不過他們,總參謀部不就可以喊着‘我們未來的敵人就是這個樣子的。現在我們的陸軍根本打不赢,我們要更多的經費來提升戰鬥力’了嗎?”。約亨壞笑着說到。
這種建立一個有着天頂星科技,根本打不赢的假想敵部隊騙經費的手法在冷戰時期的美蘇之間非常常見。美國人經常幹着讓紅方被藍方打得屁滾尿流然後喊着蘇聯人都是怪物嗎跑到國會去要錢的破事,德國人現在也可以學習一下人家的先進經驗嘛。
看着約亨的壞笑,施利芬也心領神會的一本正經的說到:“将敵人的情況想象的更強大。更優秀,這樣對我們來說才能準備得更充分。我們隻不過是将敵人的情況考慮較爲周密而已,并非是故意誇大敵人的實力。”
不愧是總參謀長,一臉正氣的說着不要臉的話。
“還有,總參謀長閣下,密集的隊形在現在火力密度如此巨大的情況下就很可能導緻機槍一掃一大片,炮彈一發就是一整塊的情況,因此我認爲,新的步兵進攻戰術應該拉開士兵們之間的間距,用較松散的隊形進行進攻。這樣在進攻中我們面對敵方火力出現的傷亡也會比較小。”
“您的意思是使用散兵線進攻?可是這樣的話我們會出現因爲部隊的進攻寬度過大,導緻軍官無法有效的控制部隊啊。”施利芬提出的就是散兵線戰術必然遇到的問題。
其實早在拿破侖時代,步兵進攻陣型就有着從縱隊-疏開隊形進化爲散兵群隊形的發展趨勢,然而歐洲各國卻沒有從這場戰争中吸取寶貴的經驗,也因此讓集群沖鋒隊形在歐洲盛行了四十多年,直到一戰的現實将耳刮子狠狠的扇在所有人的臉上。
其實德國人早在1902年就進行過散兵進攻戰術的演練,一個編制爲80人的排散開的寬度達到300米,一個960人的營寬度則達到3000米,這讓在靠口令指揮部隊的時代給部隊協同帶來了很大的麻煩,也因此德國人沒有将這一理念堅持下去。
“如果是一般的部隊的确會有很大的難度,但是如果這支部隊是精銳部隊,部隊内部有着數量較大的老兵和士官,那麽軍官在進攻前将作戰目标詳細分派給士官,而以士官爲中心的每個戰鬥小隊則在士官的指揮下進行進攻,那麽在一定程度上也能解決指揮困難的問題。”約亨說到。
“您的意思是我們現在的進攻部隊的編制過于臃腫導緻的這種指揮困難?”施利芬問到。
“是的,一個連有240人,但是軍官隻有5個,在這種情況下将進攻正面寬度拉寬當然會存在指揮困難的問題,但是如果我們将部隊更加細分一些,比如每4個人爲一個戰鬥小隊,每個小隊裏有一個士官,每個小隊中的士兵相互掩護,交替開火。
一個連展開後有60個相互掩護的進攻箭頭,那麽在這些部隊訓練有素,配合良好的情況下,指揮問題就能一定程度上的緩解。
而當這些士兵突入敵方塹壕後,就能夠在敵人的防線上撕開一個口子,而後續部隊就可以從這個口子内湧入,然後擴大破口,讓更多的部隊湧入,然後繼續插入敵方縱深。”
其實這就是一戰中德國人著名的步兵突擊群戰術,而著名胡蒂爾戰術或者叫做滲透戰術的基礎步兵進攻戰術就是步兵突擊群戰術。可以說,如果沒有步兵突擊群戰術,也就沒有了滲透戰術,而執行步兵突擊群戰術的精銳突擊步兵單位就是大名鼎鼎的暴風突擊隊。
德國人在1915年3月在第8軍組建了一支實驗性部隊,由指揮官卡爾遜少校指揮,也被稱爲卡爾遜突擊隊。這是德國人第一次抛棄步兵密集沖鋒戰術,組建專門用于突破塹壕的散兵進攻部隊。
不過由于卡爾遜本人對新戰術的理解較爲缺乏,8月份新的指揮官威利?馬丁?恩斯特?羅赫上尉上任。在他的手中,步兵突擊群戰術逐漸形成和完善。
步兵突擊群戰術在完成後的首次公開亮相就是在凡爾登絞肉機的戰場上,突擊隊僅用一個上午的時間就突破了法軍防線,如果不是總參謀長法金漢下令部隊鞏固陣地,否則法軍防線很有可能被後續跟進的德軍撕開一個口子。
曾經有這麽一種說法,那就終結一戰塹壕戰的是坦克。這句話隻能說對了一半。坦克自然是解決塹壕戰最終極的手段,但是早期坦克的性能實在坑爹,德國的A7V,法國的聖沙蒙,英國的小遊民,這些東西根本指望不上。
到了後期,法國人異軍突起,雷諾FT-17輕型坦克,FCM-2C重型坦克等優秀設計讓素有人目瞪口呆,而可憐的德國人連坑爹貨A7V的産量都少得可憐。
但是同樣的問題對協約國來說也是一樣的,因爲工業能力嚴重受創的法國空有優良的設計但也難以拿出可以扭轉戰局的大量坦克。
因此想要完全靠坦克來解決問題也是不現實的,歸根究底還是要落到“人”這個因素上。而步兵突擊群戰術這個經實戰檢驗極爲有效的戰術自然是在這種情況下的極佳選擇。
在1918年3月21日對皮卡迪爾和佛蘭德的進攻中,德軍第一次大規模使用步兵突擊群戰術,3個集團軍共32個師,總計80萬兵力,其中精銳的步兵突擊群兵力爲1萬人。
在16天的作戰中,在突擊群沖擊防線,後續部隊跟進擴大突破口,在70千米的的正面戰場上突入敵方縱深60千米,奧斯卡?馮?胡蒂爾指揮的第18集團軍,使用滲透戰術取得推進84千米的巨大戰果。德國人通過步兵突擊群戰術,完全實現了不依靠坦克突破塹壕的這一戰術目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