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是因爲我們在地理位置上的劣勢才更讓我們需要一支攻勢海軍。因爲這樣的地理劣勢不可能通過陸戰來解決,,隻能依靠海軍。
無論是采用巡洋作戰還是被動防守的海軍都是守勢海軍在地理限制下弱點都非常明顯,而一直哪怕規模較小的攻勢海軍,在其被徹底殲滅前,哪怕僅僅讓敵人進入戰略守勢,那麽也可以通過獲得戰場主動權而抵消一部分地理限制。”約亨陳述到。
其實約亨所想到的不僅僅如此。
的确,對于強大地海軍的衡量校準是從其控制的海洋咽喉點的數量和重要性,而非其海軍艦隊實力有多強作爲評價标準的。
因此一戰後在海軍條約上獲得了和英國人同等海軍噸位的美國,也依然隻是區域性海軍強國,而非世界性海軍強國。而一戰、二戰和冷戰中挑戰海權失敗的德國、日本和蘇聯,雖然都有着極爲強大令人恐懼的海軍艦隊,但是也同樣隻能被稱爲區域性海軍強國。
其實德國還更慘些,日本在太平洋初期好歹控制了整個東部太平洋,掌握了馬六甲海峽。蘇聯也好歹在金蘭灣打下了釘子,将太平洋和印度洋的通道握在了手中。而一戰的德國,空有強大的艦隊,但是對大西洋的控制能力爲0。
其實這感覺和後世造軍艦如下餃子的共和國一樣,雖然很多日粉依然叫嚣着那個被美國幹爹閹割了進攻能力。淪落爲美國太平洋艦隊的反潛防空支隊的海上自衛隊實力遠勝共和國海軍,但是稍微懂點算數人去算算兩國海軍軍力對比就不難得出共和國海軍實力已經超過了海上自衛隊。
但是共和國海軍卻同樣面臨着現在德國所面臨的尴尬,那就是海軍進入太平洋(大西洋)的幾乎所有重要水道的控制權全都不是自己的。被困在東海(北海)小池塘内的龐大艦隊根本就是擺設。
那麽要如何解決這個問題,其實很簡單。建立一支有足夠進攻能力的進攻性海軍。因爲咽喉點并不是無解的難題,沒所謂的大洋分隔,島鏈封鎖對一支實力夠強的進攻性海軍來說根本不是問題。
其龐大的軍事力量運用并不是單純的咽喉點就能遏制的,隻要能在攻勢行動中形成優勢,那麽将咽喉點從整體封鎖上分割出來加以清除并不是一件難事。二戰中美國人的跳島作戰就是其攻勢海軍在确保制海權後,咽喉點的戰略價值和存在意義都會大爲降低,甚至低到連進攻它的必要都沒有了。
而建立一支這樣的海軍隻有一個前提條件,那就是足夠強大的國家财政和工業能力。而德國現在有這樣的能力。
“對于海軍的建設我也一直持支持态度,但是想要實現你所說的進攻性決戰型海軍,我們需要付出什麽你應該也很清楚。
雖然你的艦隊經濟學這些年來的确得到了證明,我國的造船業的發展的确帶動了整體的工業進步,但是我們并不能沒有限度的增加海軍的投入,這會給我們的經濟帶來負擔,同時也會破壞現在歐洲的政治格局。”腓特烈三世自然也能看到要建立這樣一支海軍需要付出些什麽。
其實還是因爲德意志皇帝的權威不夠,瘋狂擴軍的确會增加經濟負擔,但是并不代表不能這麽做,1895年日本軍費占監督财政預算的32%。1896年更是上升到48%,到了1897年更是超過了50%。
1904年日俄戰争後,俄國海軍毀于一旦。國内矛盾四起,在這種情況下還能耗費巨資進行海軍重建的俄國人同樣好不打哪去。
但是無論日俄都依然還能維持其社會經濟的運轉,無非是因爲其皇權至上,進行封建集權獨裁統治,進行高壓管理的情況下實現的。德國可沒有這個基礎,國内容克封建貴族體系、資産階級、無産階級之間的利益鬥争,讓德意志皇帝做不到說一不二。
而破壞政治格局則是指英國,腓特烈三世雖然是維多利亞女王的女婿,而且也是親英的。但是并不代表他對英國就沒有警惕。
從1888年登基至今已經7年,腓特烈三世并非沒有想要實現英德同盟。但是奉行光榮孤立和大陸平衡政策的英國自然不願意親自摻和到歐洲大陸的争端之中去,因此英德關系現在一直是若即若離。
如果德國進行大規模海軍擴充。就很有可能破壞這種若即若離的關系,哪怕在約亨的眼中,就算是這種若即若離的關系也維持不了多久了。
不過約亨本來就沒想在這個時候搞什麽瘋狂擴軍,有毛子在瘋狂建設海軍,擋在德國面前遮風擋雨多好,做人要低調。
不過因爲自己這隻蝴蝶扇出來的一些曆史偏移是需要進行糾正了。
“父親,我并沒有準備,也不希望現在就對海軍進行擴建。一支進攻性決戰型海軍的确需要擁有相當強的實力支撐下才足以實現。
我國的工業産能世界第一,這給了我們建設這樣一支艦隊的能力,當然,海軍的建設是不已破壞工業體系的平衡發展爲前提的。工業能力決定軍事實力。因此我并非是要求現在就建設這樣一支海軍,而是将進攻性決戰型海軍的定位作爲德國海軍未來的發展方向,以此爲基礎制定一個周期較長的長遠發展計劃。”約亨回答到。
“那麽你的計劃是什麽?”腓特烈三世問到。
“首先是提升海軍的地位,現在的海軍部更像是首相府下屬的帝國海軍署。帝國海軍部長在整個帝國的軍事領導層的地位和其所承擔的職責不符。
陸軍總參謀長擁有越過首相單獨觐見航第奏報陸軍事務的權力,海軍部長也同樣應該有這個權力,與此同時在帝*事内閣中也應該重視海軍部的聲音。
我認爲提升海軍的地位需要有相應的機構來實現。
首先,建立獨立于帝*事内閣之外的帝國海軍内閣。負責海軍軍官的晉升,任命等人是安排事務,制定、發布相關條例和訓令。
第二。建立海軍辦公室,承擔原本由海軍部承擔的行政職能。包括制定并管理海軍的建設與發展規劃,組織後勤補給,同時在議會上代表海軍接收議會的質詢或者提出海軍的議案。
第三,建立帝國海軍總司令部,其主要任務是制定作戰計劃,戰備訓練和戰時指揮。”
其實這些提議在原本的曆史上應該早在威廉二世上台後沒多久就開始實施了,約亨不過是照搬威廉二世的做法而已。
不過爲了加強皇帝對海軍的控制,約亨在此基礎上又增加了一條:“以上三個部門都統屬于帝國海軍部。而帝國海軍部改名爲帝國海軍總參謀部,和帝國總參謀部一樣直接對皇帝負責。”…
這一條則和曆史上提爾皮茨爲了得到皇帝支持而将帝國海軍總司令部改變爲海軍總參謀部直接對皇帝負責,而自己則擔任海軍辦公室國務秘書一職對首相負責不同。
原本海軍内閣首腦、海軍辦公室國務秘書、海軍總參謀長以及後來增加的公海艦隊司令在理論上是平級的,也因此提爾皮茨的主戰思想會被海軍總參謀長、海軍首腦以及兩任公海艦隊司令的聯合抵制,而提爾皮茨的盟友隻有1913年擔任公海艦隊司令的英格諾爾一個人。
但是經約亨這麽一改動,那麽海軍總參謀部長将是海軍的第一人,這個位置當然會屬于提爾皮茨。那麽提爾皮茨自然将擁有在海軍内部說一不二的權力。一切的一切,都是爲了進攻性海軍的建設服務。
“将海軍總參謀長的地位提升到和帝國總參謀長同等的高度啊,陸軍可是會很不滿意的。”腓特烈三世說到。
“帝國總參謀部隻要管好陸軍就好了,如果可以的話最好能把帝國總參謀部改爲帝國陸軍總參謀部。不過要從名号上給他們降一級,陸軍的那些家夥們估計會鬧死。所以還是以後再說吧。”約亨也毫不掩飾的向腓特烈三世透露着自己試圖削弱那些陸軍軍官團們的權力的打算。
腓特烈三世自然也是知道自己兒子一直試圖削弱陸軍軍官團對整個帝國的軍事力量的影響力,所以對此并不驚訝。而通過提升海軍的地位與陸軍對抗無疑是見效最快的方式。
腓特烈三世知道自己的兒子向來喜歡把準備工作做好,既然提議要改革,他這個海軍參謀長肯定會把方案準備好。
“既然你想要對帝國海軍的結構進行改革,那麽應該是做好了改革計劃書了吧?亞曆山大這個老滑頭,這種事情居然他這個海軍部長不親自來說。”腓特烈三世笑罵道。
“海軍部的改革是爲了适應第九号備忘錄而提出的,因此自然應該由我這個第九号備忘錄的提出者來說更爲合适,因此部長閣下就讓我來擔此大任了。”約亨也笑着給自己的上司說好話。
“行了,把你們的方案拿過來,我和首相閣下商量過後再做決定。”腓特烈三世說到。
約亨知道。自己的父親這麽說來,那麽就沒有問題了。隻要父親不反對,那麽卡普裏維會忠實的執行皇帝的命令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