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王朝、阿拉伯雙方兵力加起來近乎十萬。
這十萬大軍的拼殺并非是一窩蜂的擁擠在一起,你砍我一刀,我砍你一下。
整個軍陣排開,綿延十數裏,首尾根本相顧不得。
故而與阿拉伯的此次決戰分好幾個戰場,前軍、右先鋒軍、左先鋒軍、左前伏、右前伏都是一個相對獨立的戰場。
但毫無疑問的是這些相對獨立戰場的勝負, 直接影響大軍的全盤輸赢。
安重璋站在西面一處較高的丘陵向戰場俯視,長出了一口氣,看着李嗣業打赢了亞漢,心頭的巨石終于落下了,一抹額頭上的汗水,專心緻志的看着眼前的戰局, 傳令給他父親安忠敬, 讓他給面前的敵軍施加壓力。
左前鋒的戰鬥已開始了近兩刻,但在這之前情況殊不樂觀。
問題倒不是出在他們左翼軍,而是王虎的左前伏。
左前鋒、左前伏叫法不同,作用意義自然不一樣。
左前鋒是左路軍的刀子,以攻堅爲上,刀鋒直指敵方右翼。
而左前伏身兼兩個任務,其一支援左前鋒的進攻,其二,護衛左前鋒、中軍安危,免得左前鋒給敵軍切割開來,成爲孤軍。
故而之前,安重璋看出了左前伏的潰敗之局,心急如焚。
但左先鋒有左先鋒的任務,未得命令,他不能去支援左前伏。
可是一但左前伏潰敗,他這個左先鋒将有可能給阿拉伯軍割裂,徹底了與中軍失去連接,成爲大陣之外的一支孤軍。
這種規模的戰争,左先鋒軍一但成爲孤軍, 很容易爲敵人吃掉, 從而導緻整個左路軍崩盤,影響唐王朝全軍的勝負。
安重璋在曆史上也是一個赫赫有名的人物,不過他的名字不叫安重璋,而是李抱玉。
安史之亂時,安重璋被賜姓李氏,改名抱玉。
李抱玉是李光弼麾下的第一大将,固守河陽、收複懷州,功居第一,累官澤潞節度使、司徒,封涼國公,是一位智勇雙全的幹将。
但現今安重璋依舊叫安重璋,不過自身的幹略也依然不凡。
他的目光不僅限于自己的左先鋒軍,而是将整個左翼軍包括王虎的左前伏都考慮在内了。
他顧念不了全局,但卻顧着整個左翼。
面對左前伏的劣勢,安重璋無奈,隻能選擇強攻敵軍的右翼,希望以擊潰敵軍的右翼來牽制亞漢的進擊的步卒。
然而他們遇到的對手很穩健,一點兒也沒有着急着進攻,反而以防守爲上,步步爲營。
面對這樣穩健的對手,安重璋找不到任何進攻的機會。
安忠敬多次強攻,也是無果。
現在李嗣業的出擊,穩固住了左前伏的局面,作爲左前鋒的安重璋心頭的壓力大減,也終于可以靜心下來對付敵人的右翼軍了。
這時安重璋發現阿拉伯右翼的敵軍上鈎,他們不在一味的穩健,而是展開了攻勢。
心念電轉,安重璋也想明白了緣由。
對方的主将想來是一個身經百戰的幹将,之前是因爲亞漢打出了優勢,他不需要進攻,隻要穩住右翼的局面,就能從容的擊潰唐軍的左翼。
現在亞漢意外陣亡,唐軍的左前伏已經穩定下來,阿拉伯的右翼失去了優勢。
對方也隻能選擇進攻,畢竟一味的死守,可守不出勝利。
想透了對方大将的心思,安重璋眼中更是閃現一絲興奮,不怕對手出擊,就怕他們如烏龜一樣縮着,不好下口。
正如安重璋預料的一樣,他的對手是一員老将叫納普曼,而今已經有六十高壽了。
古人的平均壽命很低,但其實很大一部分是因爲古代嬰兒死亡率極高,公共衛生和醫療水平低下,再加上戰争、饑荒、瘟疫等天災人禍造成的,剔除這些因素,古人的壽命并不見得會遜色現代人。
不過這僅限于華夏,阿拉伯的醫療文化遠無法于唐王朝相比。
他們的六十,真就是高壽了。
納普曼看着不遠處的唐軍,深沉的咬着馬鞭,這是他一個不好的習慣,想事情的時候,總喜歡咬着東西,不然腦瓜子就不會轉,馬鞭就是他最常咬的物件之一。
“傳令下去,以斧盾兵掩護在前,投斧兵再後,長矛手位于投斧兵之後,以方陣出擊。騎兵隊不要上馬,跟在最後,佯裝步卒,以作奇兵之效。”
納普曼冷靜的下達了一條條的命令,他十八從軍,打了四十多年的戰,作戰經驗豐富,算得上是阿拉伯現存資格最老的大将。
這年紀越老,心思越是穩重,很清楚的知道自己能幹什麽,該幹什麽。
不出不必要的風頭,也不去争不必要的功績。
亞漢打出了右翼的優勢,他就穩紮穩打,不争這個先,讓唐軍無計可施。
而今優勢失去,納普曼自然在這應該他出擊的時候出擊了。
唐軍之前發動了好幾次的攻擊,納普曼已經看出了唐軍騎兵是擅于騎射的輕騎,而不是擅于進攻的突騎兵。
納普曼經驗豐富,對騎兵運用,自有一定的了解。
騎射騎兵與進攻騎兵,雖都是騎兵,卻有很大的差别。
騎射騎兵需求的是平穩,故而馬匹多是以耐力見長的矮小馬。這類戰馬爆發力不強,故而沖陣能力有限。
以盾斧兵防止弓箭,待騎兵進入射程之後,以投斧兵展開遠距離攻擊,然後長矛手近戰突刺,潛伏在最後的騎兵預防敵人逃脫。
戰術環環相克。
對于自己的判斷,納普曼還是很有信心的。
知識任何人都能學到,但是經驗這種東西,隻能倚靠時間來累積。
看着遠方的騎兵再一次的掠來,納普曼心底暗暗驚歎,唐王朝的國力。
以他的眼力自然看的出來,唐軍的輕騎兵的坐騎都是一等一的良駒,能夠籌齊這樣的騎兵隊,沒有一定的經濟,定是做不到的。
不得不說,納普曼的目光确實老辣。
裴旻扶持回纥北方稱王,回纥與唐王朝進入蜜月期,對于唐王朝的戰馬需求,可謂有求必應。
安忠敬率領的這些輕騎配備的都是标準的北地高原盛産的戰馬,也就是日後的蒙古馬。
唐軍如大雁一般飛快的掠過陣前,箭矢越空而來……
第二更!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