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這兩個城鎮管治好了,然後就可以作爲面向安息帝國民衆的示範單位。讓那些正處于水深火熱當中的安息帝國的民衆看到,原來漢軍并不是給他們帶去災難,而是給他們帶去和平,帶去高度的文明,給他們帶去希望,帶去幸福。
每一個人,相信都會有善惡之念,黑白之分。隻要不是那種兇殘到完全沒有了人性的人,他們都能夠看得到,感受得到,分辯得清什麽事物是美好什麽事物是醜惡的。
所以,相信漢軍一旦進占了安息帝國的城鎮,并開展了對當地的民衆的統治,能夠給予那些已經難以維生,對帝國已經完全絕望的安息帝國的民衆生存下去的希望,那麽相信這些安息帝國的民衆就一定能夠感受得到來自大漢的善意,能夠感恩于大漢對他們的恩德。
隻要樹立了一兩個這樣的示範城鎮,這聲名一傳揚開去,那麽相信以後就更加的好辦了,隻要漢軍一到,那些受苦受難的安息帝國的民衆,肯定會不自覺的就歡迎漢軍的到來。
許多東西,其實都會有一個過程,會讓人從懼怕到了解,再到接受。
說起這些,就會讓人不自而然的想起,後世***時期。咱們的人民軍隊進行了二萬五千裏的長征。那時候,其實也一樣碰到一些當地人對咱們的人民軍隊懼怕,然後到了解,親身體會到了這一支人民軍隊的确是與那些軍閥的軍隊不同之後,也就接受了這支軍隊,從而不遺餘力的支持。
當然,現在并不是後現代,現在的漢軍,也更不是後世的那支無敵的人民軍隊。
現在的漢軍,自然也做不到如後世的那支人民軍隊那般那麽的純粹,能夠做到當真的将這些安息帝國的民衆視爲自己人,視爲要去将他們解放的人。現在的漢軍,也肯定做不到像後世的那人民軍隊一樣,可以爲了那些民衆而委屈,能完全将那些民衆放在第一位。
可以說,漢軍如此做,是帶着一種相當功利的目的的。其目的就是要統治他們,在帶給他們生存下去的希望的同時,其實就是爲了将來能夠更好的奴役他們。
但是,有一點,卻是殊途同歸的。那就是漢軍雖然要爲了奴役他們,但是,卻也的确是一樣也可以讓那些異國異族的民衆,在讓大漢帝國獲利的同時,他們也能夠過上要比以往更好的生活。
相信,那些異國異族的民衆,隻要能夠懂得感恩,懂得知足,那麽他們就能夠一直和平安甯的美好生活下去。
嗯,這麽說,其實會讓人覺得有點虛僞。但實情的确如此。
畢竟,非我族類其心必異。大漢肯定做不到馬上就将那些異國異族的人視爲自己的大漢百姓一般的對待。哪怕大漢能夠帶給他們繼續生存下去的希望,但是一切也都得要在大漢的統治監督之下的,也就是說,他們必須要臣服于大漢,才有可能獲得生機。
那些難以感化他們,承受了大漢的好處,卻也不懂得感恩的那些異國異族的人,漢軍殺起來,是絕對不會手軟的。
恩威并重,不管如何,他們永遠都隻能接受大漢的統治。如若有反心,那麽等待他們的就隻有死路一條。
嚴格來說,就是先從軍事上對那些異國異族人進行嚴厲的鎮壓,再從政治上去統治他們。而他們如何能夠老老實實的接受統治,那麽他們所獲得到的,的确也一定是超出他們所預計所想象的。
在大漢的統治之下,那些民衆能夠獲得了要比他們以往更加好過的生活。在這樣的情況之下,如果他們還有反抗大漢的心态,那就說明,他們不堪改造教化。那麽,他們就去死吧。
漢軍所選取的攻擊目标,一個是巴基斯坦防線的西端的一座重要大城鎮,也就是後世的伊斯蘭堡。當然,現在這大漢時期,并沒有伊斯蘭堡這座城市。亦不叫伊斯蘭堡。
那裏,其實一開始隻是一個遊牧民族的駐地,是一片在四周都是崇山峻嶺的平原綠洲。因爲其特殊的地理環境的關系,這裏一直來都成爲一些異族部落的紛争之地。
許多興盛過的西方部族,都曾占領過這一帶地區,就是貴霜帝國的大月氏部族,他曾經是先占領了那一帶地區,後來再殺入到印度本土,并占據了印度,成立了貴霜帝國。
不過,當大月氏的重心移向印度地區的時候,這一帶地區又被别的部族人給占據了,近百多年來,這一片地區的控制權,都不知道經過了幾度易手。
不久前,其實已經是塞人的主要活動區域,但被貴霜帝國及安息帝國聯手滅了塞人之後,現在就成了安息帝國的地盤了。
那裏,因爲處于印度河的源頭之端的地區了,所以,往來貴霜帝國地區,并不需要經渡印度河。除了一些山道難走之外,可以直接往來于貴霜帝國的新德裏西方的那一帶平原。
所以,伊斯蘭堡的地理位置相當的重要。安息帝國與羅馬帝國的帝國盟軍,他們亦非常注重伊斯蘭堡地區的防守,嚴格提防着漢軍會從陸路直接攻擊。
因此,一直來,都駐紮着重兵,亦是巴基斯坦防線上的一個物資屯積重鎮。
可以說,隻要漢軍攻取了伊斯蘭堡地區,那麽就差不多是等于敲開了安息帝國的大門。
另外一個攻擊目标,就是巴基斯坦南端的一座大城鎮。這座城鎮其實就是一個港口城鎮。位處于後世巴基斯坦的最大的一個港口城鎮卡拉奇的地區。
同樣,這個古時代,也一樣還沒有卡拉奇這座城市,同樣亦不叫卡拉奇。
不過,在這個古時代,這裏也已經是一個人口相對比較集中的一個易居地。因爲靠海靠河,這裏的民衆,也學會了簡單的水上作業,所以,在海邊以及河邊捕魚,也可以讓這些民衆能夠更好的生活着。
現在,已經被帝國盟軍方面修建成一個大型的扼守着印度河出海口的重要城鎮。也同樣布置了重兵在鎮守。修建這座城鎮,其目的自然是想更好的阻擊漢軍從水路的進攻。
進攻後世的伊斯蘭堡地區,是由張飛爲統軍大将,率軍進攻。
進攻後世的卡拉奇地區,是由孫策率軍進攻。原本,關羽想率軍的,但是孫策不肯相認,堅決要關羽留下來坐鎮三軍。
這裏提一下,孫策現在已經沒有了那種争雄的心态,畢竟,以大漢現在的情況,他孫策是不可能再有自立之心了。因此,他自己也盡量的擺正心态。因爲他不想因爲自己的一些不經意的表現而導緻别人的誤會,尤其是劉易的誤會。
他最珍惜的,就是與母親的感情,與師父劉易的亦父亦師的感情。所以,他想要盡可能的讓劉易對他放心。而關羽、張飛與劉易的關系非同一般。他哪怕是劉易的大徒弟,亦是劉易的繼子,可是,他卻不敢對關羽與張飛的這兩個伯父不敬。
甚至,他爲了避嫌,還特意将在印度的主導權交給了關羽。
孫策的出生不同,他要比一般的軍将更懂得朝廷傾紮的一些厲害。他非常清楚,打天下的時候,朝廷的軍将文官,或者都可以爲了共同的一個目标而奮鬥,但是,當打下了天下之後,自然就難免會因爲一些利益的事兒而互相明争暗鬥。
盡管,就大漢目前而言,似乎并沒有這樣的現象出現,但是,難免以後會出現那樣的情況。所以,他有意,在現在,就開始盡可能的結交好那些與劉易的關系非同一般的人。
還有一點,所謂伴君如伴虎。雖然現在的劉易,并沒有給他那種危險的感受。可是,将來的事誰知道呢?看看先朝,看看當初漢高祖劉邦,他統一天下之後,又有多少曾經立馬了汗馬功勞的大将及謀臣死于非命?
早前之前,他答應将自己的江東軍都編成水軍,他便打算真正的放權,不能給人一種自己擁兵自重的感覺。說到底,他的江東軍并非劉易的嫡系,基本上都是他一手一腳打出來的。如果他現在不懂得放權,将軍權歸于大漢朝廷,那麽難保将來他的下場會如何。
哪怕劉易不會對他如何,但是也難免朝廷的那些大将及謀臣會對他動什麽的心思。因此,孫策現在就先防患于未然。
從這些地方來看,孫策的确是比較聰明。
而在這一世,原本在曆史上短命的孫策,他卻是現在的大漢帝國最長命的,大大數十年之後,除劉易打天下統治世界的一衆大将都陸續老死或病亡或因什麽的原因而逝,但是孫策,卻活到了九十九歲,成了大漢帝國最後老死的一員超級猛将,也是一段很長的時間内的鎮國大将軍。
老死時,他對來看望他的劉易再次表達了他的忠誠,并在咽氣時,真心的叫了劉易一聲父親。
當然,這些都是後話了。
這一次出兵,其實本還打算是三路出擊的,但是郭嘉考慮到,分三路進攻的話,當中一路軍必然得是中路。而現在的這個時候,出兵進攻巴基斯坦的中路對于大漢的後續治理并不算太好。從中路攻入巴基斯坦防線之内,必然會遭受到不甘敗亡的安息帝國的四面圍攻,如此就算是攻占了當中的一座大城,但是也難以發展,起碼難以搞生産。如此,還不如先攻占巴基斯坦防線的東西兩端,再慢慢的向整個安息帝國推進。
又爲了防止巴基斯坦防線上的安息帝國的軍馬狗急跳牆,不顧一切突破印度河防線闖到印度地區來作亂,所以,決定留下一員大将坐鎮,鎮守在印度河防線,不讓安息帝國的亂軍闖進貴霜帝國來。這個,也是防止安息帝國遭受到匈奴人作亂的那樣的情況在印度地區發生。
一句話,漢軍現在真的不急,一切,都會采取穩妥爲主的方案,沒有必要急着要一口吞掉整個疆域那麽廣闊的安息帝國。
而爲了确保印度河防線的不失,所以,兩大将所出動的漢軍兵力也不多。張飛、孫策也就是各率二十萬的漢軍向安息帝國發起進攻罷了。
但是,對于漢軍而言,二十萬的軍馬,要攻取各自的目标,其實是沒有一點壓力的。
時間已經是四月中旬。
就印度地區而言,四月天便已經是炎陽天。天氣已經顯得異常的炎熱了。
不過,印度西北角的地區,接近伊斯蘭保的地區,因爲是山區的關系,氣候倒還算是涼快,比較适合行軍。
隻不過,偶爾的一場大雨,多少阻礙了一點漢軍的行軍速度,也讓行軍的路途難走了不少。
但是,相比起後世伊斯蘭堡地區的那些民衆,他們的難,卻是漢軍這行軍的難的千百倍。
要說明的是,後世伊斯蘭堡地區,雖然算是在安息帝國的控制地區。可是,這裏的不少的一些民衆部族人,卻并不怎麽受安息帝國的統治及控制。
畢竟,這一帶地區的是剛被安息帝國占領不久,也沒有幾年的時間。當地的原住民,對于安息帝國基本就沒有什麽的歸屬感。
往往,在剛剛被安息帝國占領的這幾年,時不時有一些部族與安息帝國的駐軍發生戰争。可以說,這些年來,幾乎就沒有安靖過。
要不是,近年來,安息帝國進駐了大量的帝國盟軍的軍馬,迫使那些不服安息帝國統治的一些部族人要避開帝國盟軍的兵鋒,躲進那些更遠的山地當中去,恐怕伊斯蘭堡地區的帝國盟軍也會時常受到一些部族軍馬的攻擊。
但現在,就算沒有那些敵對的部族的騷擾,伊斯蘭堡一帶,方圓千裏的區域當中,都已經是滿目蒼穹,一片破敗的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