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有時候,莫說是如此多軍馬的一場大戰了。平時,三、五萬的軍馬交戰,也能打出一場無比慘烈的戰鬥,又或打出一場曠日持久的戰争。
在華夏曆史上,又或是西方帝國的曆史上,也不泛許多這樣的戰例。
一場出動了大量兵力的戰争,無論是敵我雙方,都應該非常的慎重,軍馬的每一個舉動,都得要三思而爲。因爲,如此龐大的軍隊的戰争,一有不慎,就是牽涉到成千成萬人的性命,涉及到某一方的将來成敗的命運。
可以說,曆史上的大軍團的戰争,都鮮有是在極短的時間之内能夠解決戰鬥的。無論是從調集大軍,到雙方尋機試探,挑畔,到正式開始交戰等等,都會有一定的時間過程。
但偏偏,現在的大漢帝國,現在的漢軍,卻已經連續不停的打了不少大軍團作戰的仗,卻屢屢打破了一些曆史常識性。隻要漢軍确定要出戰,那麽就可以說,就能一舉敗敵,能夠在極短的時間之内,能夠一戰定江山,一舉獲得了全局的勝利。
漢軍的這種勝利,似乎在某種意義上違背了某些規律。
可是,因爲有着劉易的存在,所以,漢軍現在所取得到的所有成就及勝利,一切都是情理當中的。
對于現在的漢軍而言,無論是數千人馬的交戰,又或者數萬數十萬的人馬交戰,其意義都是一樣的。因爲漢軍已經從士兵的個體到整體,從各個因素條件來說,都遠遠超越了這個時代所有的帝國軍隊。
因此,無論漢軍現在取得了一場如何的戰争勝利,其實都已經在情理之中。
所以,這一場在這一大片的山林所進行的這一場以差不多兩百萬大軍伏擊帝國盟軍七十萬的軍馬戰争當中。并沒有任何的意外,漢軍大獲全勝。并且,還是以較少的傷亡代價取得了最後的勝利。
帝國盟軍的軍馬,他們僅隻是一開始的時候,以疲憊之态,在慌亂倉促之下,個别軍将軍馬進行了殊死的反抗。可是,卻根本難敵漢軍的攻殺,這部份還敢反抗的帝國盟軍軍兵,他們連敗退的機會都沒有,因爲直接被漢軍斬殺了。
漢軍最狠辣的就是,對于戰争一開始的時候,對敵人是絕對沒有什麽同情憐憫可言的,不動則已,一動必然是以雷霆之勢,以一種摧枯拉朽之勢,以一種鐵血無情的手段,直接殺到敵人心寒,膽顫心驚,殺到完全瓦解所有敵軍的戰鬥意志。用一種血腥姿态,告訴敵人,反抗就是死!
正因爲如此,從一開始就直接殺到敵人精神崩潰,見到漢軍士兵就腿軟,就隻有一種念頭,放棄抵抗,跪地投降。
悍勇、無畏、鐵血狠辣到殘暴,剛勁威武卻又狡黠,戰争手段多變實效。這些,就是漢軍要給那些異族異國的軍兵,給那些異族人留下深刻印象,要讓他們永世都難以忘卻的漢軍形象。
當然,還有訓練有素,軍紀嚴明。不如他們的軍士那樣,敗則如喪狗,勝則如強盜,**擄掠無惡不作。
這些,都是漢軍要帶給西方帝國軍士的形象。
現在,這場山林大伏戰,已經接近了尾聲。應該是,戰争已經打完了,現在,隻是漢軍将士在打掃着戰場,對這一帶山林進行着搜索,将那些有可能逃散在山林當中的帝國盟軍士兵肅清出來。
一隊隊垂頭喪氣,眼神驚怯,臉色灰白的帝國盟軍士兵被漢軍押解着離開山林,到達平原上。
這當中的帝國盟軍士兵,居然有着不少成建制的一些帝國軍馬,他們在遭受到漢軍的狠烈的攻擊之後,很快就徹底崩潰,完全失去了應有的節氣,集體跪地投降。
現在,這些帝國盟軍的俘虜會被分别看押在數個戰俘營當中。
這些戰俘,自然就是最好的勞役了。
現在,俘虜了多少帝國盟軍的俘虜還不知道,還沒有正式統計。
但根據打掃戰場的漢軍所反饋的一些情況,漢軍擊殺了帝國盟軍約有十多二十萬的軍馬。這些被直接擊殺的帝國盟軍的士兵,幾乎都是漢軍發起攻擊的第一時段當中所殺的。到了後來,不用再大開殺戒,那些帝國盟軍的士兵就紛紛投降了,所以,後面的戰争,并沒有擊殺多少帝國盟軍的人馬。
如此,也就是說,這一次俘虜的帝國盟軍的士兵,怕就得有四十萬以上。其實,在這過程當中,或多或少都讓一些帝國盟軍的軍士逃走了的。畢竟,戰場太大了,漢軍盡管有着近兩百萬的大軍,可是,卻也不可能将那麽大的一大片山林給完全圍得一個水洩不通,那樣不太現實。
不過,逃走了的那些軍馬,恐怕也是逃不了的。因爲,漢軍馬上就兵分兩路,一路開向木爾坦城,要對在圍攻木爾坦城的帝國盟軍的騎軍進行反包圍,将這些軍馬徹底的解決消滅。
而另一路軍馬,則是向着帝國盟軍的渡河登岸地點去的。現在已經解決了渡河過來的盟軍大軍的七十萬軍馬,那麽現在自然是要去收複失地,要第一時間恢複那一段河段的河防。
因爲畢克特的情報早已經讓漢軍獲知,帝國盟軍方面,在派出這百萬大軍渡河攻擊之後,有可能會全線出擊。
這個漢軍雖然不會太擔心,但是卻也會有點麻煩的。如果帝國盟軍當真的全線出擊的話,這可就不是百萬大軍了,而是三百多萬的大軍一齊攻擊,這肯定會讓漢軍有點顧此失彼,總會有哪一個地方會被帝國盟軍擊破,那麽多少都會對正在發展的印度地區有着一定的破壞及影響。
或者,可以說,如果帝國盟軍方面,不是像現在這般隻是派出百萬的軍馬前來作試探性的攻擊,作爲先鋒來攻擊的話,而是孤注一擲,從一開始就不顧一切的全軍出動,那麽,現在漢軍也不可能調動了近兩百萬的大軍前來對這支渡河過來的百萬帝國盟軍進行伏擊,不可能一次性輕易的就解決了他們。
到時候,整個數千裏長的防線,處處烽火,漢軍就算再強,恐怕也得要像一些補鍋匠一般,要東奔西撲,補救那些被帝國盟軍攻破的或在攻擊的地方。
但事情如果發展到了那樣的地步,恐怕大漢好不容易将印度地區發展到現在的這種正迅速發展的良好态勢完全破壞掉。一個不好,恐怕這些年來,大漢帝國在印度所花費的努力都會付之流水。
很好,事情并沒有那樣發展。
如今,雖說還有三十萬左右的帝國盟軍騎軍,但是,這點軍馬已經不足爲慮。所以,漢軍現在要盡快及早及時奪回印度河防,就是等于直接告訴帝國盟軍方面。告訴他們,他們派過河來的軍馬已經完了,讓帝國盟軍方面不敢輕舉妄動。
說來說去,就是漢軍真的并不太希望現在與帝國盟軍方面的僵持局面被打破,,暫時,漢軍不會馬上向他們發起進攻,但是,也希望帝國盟軍方面,别要沒事找事,不要給正在發展當中的印度地區形成壞影響,不要給漢軍找麻煩。
隻不過,有一點,卻是漢軍沒有想到,亦是韋蘇提婆沒有想到。畢克特的這個卧底帝國盟軍的人,亦被騙過了。
那就是,帝國盟軍方面,他們根本就做不到全線出擊的行動。甚至乎,他們鎮守巴基斯坦的軍馬,基本上都沒有怎麽準備要打過河去。
尤其是韋蘇提婆這些軍馬的渡河地段,其實已經再也沒有後續的帝國盟軍了。
爲什麽會這樣的?
這個說來說去,就是因爲安息帝國及羅馬帝國方面,他們真的心裏沒底。
他們現在,的确已經到了不主動進攻就有可能導緻安息帝國從内部瓦解崩潰,從而危及到整個帝國盟軍的地步。
可是,這個一切都隻是有可能危及,現在,似乎還并沒有當真的就維持不下去了啊。
所以,就這麽突然的,任由一個亡國的君主的一席話,他們安息帝國及羅馬帝國這樣的強大帝國,就得要拿全副身家去拼命,這樣的事,有可能發生嗎?
帝國盟軍方面,已經做好了韋蘇提婆第一批就攻擊不利的思想準備。萬一韋蘇提婆率着自己的軍馬渡河攻擊漢軍不利,他們後續的那些軍馬也肯定不會再渡河過去了。肯定就會按兵不動,然後再想如何解決現在帝國内外的困難。
而韋蘇提婆的軍馬渡河攻擊得手,帝國盟軍方面,就會順水推舟,才會讓後面的百萬大軍渡河,暫時按計劃行動。而後,韋蘇提婆率百萬大軍,如果當真的能攻下木爾坦城,能率這百萬大軍當真的打開局面。這樣就最好不過了,如果不能,韋蘇提婆的計劃失敗,那麽帝國盟軍方面,也做好了損失了這些軍馬的準備。
安息帝國及羅馬帝國,他們都覺得,損失了這點軍馬,對于他們各自的這國而言,這都是在可以承受的損失範圍之内。
何況,他們也早就交待各自的統軍大将,見機不對,就馬上率軍撤回印度河西岸。他們隻是想不到,他們的這些軍馬,根本就連撤逃的機會都沒有罷了。
再說,假如說,韋蘇提婆當真的能夠打開局面,占據了木爾坦城。但就算是這樣,帝國盟軍方面也不會當真的馬上全線出擊。
他們,會先等着,先觀察。直到,韋蘇提婆的這百萬軍馬,完全吸引了漢軍的注意力,有了确實的情報表明,漢軍的軍馬已經調動去攻擊韋蘇提婆的軍馬。如此,他們才有可能對各處已經兵力薄弱的漢軍防線發起攻擊。
說到底,就是帝國盟軍方面對漢軍的情報所知太少。漢軍真正的兵力具體是多少,漢軍的人馬又是如何布置的,布置在哪裏,又有多少兵力等等。這些帝國盟軍一無所知。所以,他們之所以同意韋蘇提婆的計劃,除了他們的确需要對漢軍發起一次攻擊的原因之外,當中,其實也隻是希望可以通過漢軍的兵力調動,從中偵察到漢軍的兵力守備情況。
或者說,韋蘇提婆及這百萬大軍,是拿來犧牲的。
隻不過,這種情況,漢軍方面卻還真的不得而知了。畢竟,連畢克特也沒有辦法直接獲知帝國盟軍高層的那些人物的想法及計劃。這不,連韋蘇提婆都被騙了。
所以說,漢軍這個時候,奪不奪回被帝國盟軍攻破的河防并不重要,短時間之内,帝國盟軍方面,不太可能當真的再派來更多的人馬了。
漢軍現在的行動,卻也是小心無大錯,不管帝國盟軍方面,接下來會有什麽行動,自己卻會做好自己應該做的,這叫有備無患。
可憐韋蘇提婆,這個時候卻還做着複國的美夢呢。
他也不想想,好好的一個貴霜帝國,說滅就滅了,他現在,還有何德何能,還有什麽的實力複國?他的貴霜帝國,就已經等于是一座傾倒的大廈,倒了,他又能如何再重建起來?哪怕是重建了,也不會再是原來的大廈,更不太可能是他所建。
要知道,安息帝國也好,羅馬帝國也好。他們根本就沒有那樣的義務及責任助他韋蘇提婆複國。而他,更加沒有什麽的利益可以大到讓兩大帝國爲他付出。
所以,就算一切都按韋蘇提婆的計劃進展。讓他奪回了貴霜帝都,甚至,也如他所想,能讓他在較短的時間之内,号召到原貴霜帝國的子民成軍,擁護他這個原貴霜帝國皇帝。
可這樣又如何?他重新臨時成立的貴霜軍馬,又有可能是漢軍的敵手?哪怕,漢軍當真的被帝國盟軍打敗了,撤回東方去。可接下來,他韋蘇提婆又能敵得過兩大帝國的聯手打擊?
所以,一切都是韋蘇提婆那不願影來的複國美夢,就隻是一個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