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個頓河以西千裏方圓的地區,當中的大大小小的部族,都很快就獲知了北匈奴人已經殺來的消息。
在獲知了消息之後,尤其是得知北匈奴人這一次居然出動了大量的軍馬。他們就算是驚慌,但也不至于坐以待斃,他們除了加強戒備之外,也在努力的謀求生存之機。
他們都已經知道,北匈奴人實在是兇殘,被北匈奴人盯上的部族,基本就是滅族的下場的。在他們這一次出動了那麽多的軍馬的情況之下。那些一般的小部族,他們知道就憑他們自己的部族的實力,根本上就不是北匈奴人的對手,根本沒法抵抗的。
在頓河以西一帶,要不是荒漠便是原始森林地帶,大多都是平原區域。許多的生存在這些地區的西方部族人,他們大多都是占據着一片森林或是一段河流一個小湖地區。而一些地區,如若有一些小山之類的,大多都會被那些西方部落占據,并将他們的部族駐地建立在那些靠山靠水的地方。
這些都是人類生存的常态了,人類生活的地方,首先就得要有水,其次就得要有一定的保護屏障。如在一片密林當中,又或是小山邊。這樣,起碼可以讓那些部族在情感上覺得有所依靠。
當然了,那些占據着平原湖泊地區的部族,大多都是相對較爲強大一些的部族,他們因爲人多勢衆,所以,一般都會在靠水源的地方修建起一座城鎮保壘,以此來立足,發展部族。
其實,西歐方面的社會架構便是如此發展起來的。慢慢的,開始發展成以城鎮爲中心的社會秩序。
大部族建立了城鎮,小部族側依附城鎮,圍繞着城鎮爲中心開展生活。
初期,一個城鎮便是一個帝國,一個帝國一種文明。後來被更大的帝國所征服,便成爲大帝國附屬的城鎮。
當然,現在也隻是一個後世西歐社會秩序的一個初始雛形。
而眼下,本來還互相敵對争鬥的一些西方部落,他們面臨兇殘的強大的北匈奴騎軍的沖擊之下。爲求生存,那些小部落,他們不得不互相聯系起來。
或是多個小部落火速結盟,形成一個較大的大部落,或是小部落向那些有了城池的部族投靠,尋求保護。
這些,都是被北匈奴人的兇威逼着讓那些西方部族走上這一步的。要不然,這些西方部族,恐怕還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才有可能團結在一起。
不過,對于那些西方部族互相結盟,團結在一起卻顯得比較容易。畢竟,從人種上,他們都是白人,長相似乎并沒有太大的分别。
相比起黃色人種的匈奴人,這些西方人更容易生起同仇敵忾之心。
這給北匈奴人帶來了很大的麻煩。
一支匈奴騎軍,攻擊一個原來應該隻是隻有數千人的白人部落。結果卻碰到了硬骨頭。
原來隻是隻有簡隔的一道木寨圍起來的一個小部族營地,卻硬是集中了附近數個部族在一起。光是他們的青壯人馬,就有差不多萬人。
匈奴騎軍本亦有兩萬來人馬,但是他們一開始并不知道這個部族營地的情況,就那麽大搖大擺的殺過去。
結果可想而知,被營寨内的西方部族人拼命抵抗,匈奴騎兵一下子折損了兩三千人馬。
對于匈奴人來說,一下子損失了這麽多人是非常緻命的。要知道,他們現在就等于是無根的浮萍,他們的人馬死一個是一個,暫時沒法獲得補充的。每死一個匈奴騎兵,他們就等于被削弱了一分實力。
失去了部族駐地,失去了那麽多的部族人,他們必須得要十五年以上方可以有新的兵員補充。而以他們現在的情況,他們還能安然的等到十五年之後才有兵員補充嗎?
若非向這個西方白人部族人進攻的匈奴軍将見機得早,發現這個部族營地的情況不對,趕緊下令讓軍馬撤退,要不然,最後就算是攻下這個白人部族營地恐怕都要付出相當大的代價。
同樣的情況,絕非這一支匈奴部族人馬,分兵劫掠的匈奴騎軍,大多都碰到這樣的情況。
無論他們是否攻下所攻擊的目标,但都會有不少的傷亡。
這樣的情況,讓阿邪王無比的惱怒,但也很無奈。
這些西方的白人部族,已經有了準備,不再是他們可以輕易的就攻襲得手了的。
一般的部族駐地,尤其是并非真正意義上的那些遊牧部族人的營地。一般都會修建防護寨欄,尤其是那些常駐的部族營地,他們的寨欄會修建得特别的堅固。
在西方,與東方不同,東方大漢境内,一般的村落,所修建的都是土石結構的永久性的土石牆寨。而西方的,大多都是用一些原木所修建起來的寨欄。
也正因爲在這西方,到處都是原始森林,有取之不盡的原木。所以,西方部落,他們要搭建起一些防護的寨欄很方便很快捷。
所以,在這些西方部落有所準備的情況之下,也可以臨時搭建出一些比較堅實的原木圍欄。
如此一來,就算是一般的小部族,匈奴人想要堂而皇之的攻下,也都得要經過一場血戰。
那些西方部落的人,明知道他們匈奴人的兇殘程度,哪怕明知道不敵那些匈奴人,在他們沒有退路的情況之下,他們自然得要堅守寨欄,跟前來劫掠他們的匈奴人死戰到底。
要知道,西方的白人,普遍都身材高大,也有着幾分蠻力。并且,他們的兵器方面,也不弱于匈奴人的,同樣也會有弓箭。哪怕是面對面交戰,匈奴人也沒有如漢軍于他們那樣的壓倒性的優勢。這樣,北匈奴人每要攻下一個白人部族,都得要有一定的犧牲。
這樣下去是不行的,阿邪王獲知到自己分派出去劫掠的軍馬都遭受到一定的挫折之後,他馬上将那些軍馬都召集了回來。
他不能再讓自己的族人用性命去獲取物資,這個與他們匈奴人的作戰作風是完全相勃的。
他們匈奴人,最講究的就是以快打快,來去如風。一擊不中便走,一旦得手便洗掠一空。
他認爲,他們的匈奴人還想要獲得更好的發展,那麽就必須要有所改變。不能再這樣下去了。
目前,匈奴兵鋒所到的地區,那些白人部族都有了準備,個個部族都依托他們的寨牆與自己軍馬死戰。這就征明他們在這些地區已經難以輕松的掠奪到更多的生存物資。
因此,他認爲,他們不能再留在這些地區糾纏了,而是應該揮軍急進,直插西方腹地。
阿邪王打算,要趁更遠西方地區的那些西方帝國還沒有做足準備,還沒有來得及對他們作出防範之前,一舉揮軍殺去,攻破一些帝國主城,然後依據主城,再圖發展。
阿邪王的這個計劃,獲得到大部份的匈奴首領及軍将的認可。
上下統一了意見之後,馬上就開展行動。
當然,在這之前,阿邪王還是率着二、三十萬的匈奴騎軍,先前往一些白人部族的駐地甚至是一些城池。他利用這三十萬的騎軍,将那些白人部族圍得一個水洩不通。通過威脅,卻讓人獲得到了不少的糧食物資。
主要是通過圍住不攻,通過喊話,對話,答應被圍的白人部族,隻要交出一定的錢糧,他們匈奴大軍就退走,否則就強行攻擊,攻破他們的城寨,到時候殺個雞犬不留。
如此多的匈奴大軍,要攻下那些隻有萬餘人馬防着的營寨或是數萬人馬所鎮守的一些小城還是沒有問題的,隻不過是自身也得要付出一定的犧牲罷了。
那些白人部族,也的确被匈奴的大軍所吓倒,聽到隻要交出一定的錢糧,匈奴大軍就不會發起攻擊,便會退走之後。他們試着姑且試試看的心态,覺得如果真的能讓匈奴大軍退兵,不用死戰,那麽也是不錯的。
就這樣,居然讓匈奴大軍獲得到了不少糧食物資。
這些匈奴人,倒是學得聰明了不少。
而獲得了不少物資的匈奴部族,他們馬上出動,不再理會那些白人部落。大軍直接穿插過去,奔向西方腹地地區。
事實證明,阿邪王的這一個決策倒是正确的。
再往西方的地區,便是後世烏克蘭國中部地區,離其首都基輔不遠了。
當然,現在自然不會有基輔城。這個時候,這些地區還是一片原始的荒原地帶呢。
不過,在這一帶,在第聶伯河邊,卻已經有了一些小帝國。
嗯,說是小帝國,其實就是一些部落修建起來的小城,以小城爲中心,統治着四周一帶地區的小國。
他們是仿照羅馬帝國的帝制制度,有了相對較爲完整的以國王爲中心的政治機構。
實際上,也隻有這樣的部落建立了城池之後,才會被别的小國承認,承認其國王的合法地位。如果沒有政治機構,還如一般的部落那樣以族長爲核心的民族團體,這些是不會被承認爲帝國的。
相反,在那些帝國的眼中,那些部族,就是土著人,野蠻人。
這個小帝國,主城有十萬人左右。
城内的民衆,大多都是以小城爲中心,在四周務農維生,城内,也有了一定的商業萌芽的迹象。
如果沒有什麽的意外,這個小帝國,或者可以慢慢的發展起來,在這緊靠着一條大河的平原上,慢慢的發展成一座大城。将來,或許也會成爲這方圓千裏的經濟政治中心。
可惜,他們帝國的西方,有着哥特人,而東方,有着窮兇極惡的北匈奴人。并且,匈奴部族的大軍說到就到了。快到讓這個小帝國根本就來不及作出什麽的反應。
事實上,頓河一帶所發生的事,已經有一些從那些地方逃到這帝國來的人告之了。
可是,對于這個小帝國而言,頓河一帶,離他們這裏似乎太遠了。少說也有兩千多裏之遙。他們誰都沒有想到災難會突然降臨在他們的頭上。
可以說,當匈奴騎軍蜂擁而來的時候,帝國小城根本就沒有什麽的兵馬阻擋。
他們本也有着近兩萬的軍馬,可是,因爲沒有想到,沒有防備。當匈奴騎軍殺來的時候,他們的城門都來不及關閉,就被匈奴大軍直接沖進了小城之内。
又一場人間慘劇發生了。
憋了一肚子氣的北匈奴騎軍,他們急襲千多裏,這才找到了這個可以突然攻襲的小城。如此他們還會跟這個帝國客氣?
這一次,也算是匈奴人終于發揮了一次他們比較擅長的長途奔襲的作戰方式成功的戰例。
殺進了小城去的匈奴軍馬,無比激動興奮。無數的錢糧,無數的女人,任由他們予取予奪。
沒有任何準備的帝國軍馬,他們甚至來不及召集起來,就直接被匈奴騎軍擊垮。帝國王宮王城被攻破,國王被吊死在王宮大門。
這一次,阿邪王吸取了早前四出劫掠的教訓,他嚴令下面的匈奴騎兵,不再将所有的帝國男人都殺了,而是俘虜起來。另外,也嚴令下面的軍馬,要品吃人肉的時候,不要公開來,這樣做,他是打算吸收一些白人青壯作爲奴隸兵。這樣多少都可以給匈奴人補充一定的兵源。
一刀切全都殺光,已經不符合他們匈奴人的發展需求。
爲了攻下這個小帝國城池,阿邪王出動了二十萬軍馬,直接将這座小城給控制了。
如此,北匈奴人數千裏的逃亡,在目前爲止,總算是有了一個可供他們部族人落足的地方了。
自然,殺擄是避免不了的,城内的老人小孩,幾乎被匈奴人都給殺了,近十萬人的城池,被殺得血流成河,僅剩下半數的女人及一小部份青壯男子。
小帝國雖小,但是王宮卻修建得相當雄偉。要比匈奴人在裏海地區的那個部族土城好得多了。
阿邪王當仁不讓的占據了王宮,全城都換上了他們匈奴人的狼旗,宣告這個滿是血腥的小城換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