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爾坦,亦是一座古城了。如果放在後世來看,其城有25oo多年的曆史。而現在嘛,卻是一座建立了約有6oo年左右曆史的一座重要城鎮。
實際上,木爾坦所在地區,并不算是貴霜帝國的領地了,而是安息帝國的領地。但是,安息帝國對這些地區的統治力也是比較薄弱,并且,那一片地區,其實一直都處于在一種比較混亂的區域。有點像是三不管的地帶。
這些,一切都得要從整個印度的整體地形來說了。
整個印度半島,其北部地區,是山嶺居多,東部及中部地區,亦是山地地形居多。但是,其西部地區,卻是一片大戈壁沙漠。這片戈壁沙漠的西南邊緣地帶,就是一道從北向南一直延展到印度洋的廣拟綠化帶,正好處于印度與巴基斯坦的高原山地相連接。
兩國交界之處的這一道從北一直到東南的綠化帶,其實就是一大片長達數千裏的草原。這片綠化帶,就是許多勢力都要争奪的兵家必争之地。所以,這些地區,幾乎是常年戰争不斷。很難說是哪一個勢力的領土。
當然,如果是後世,這些地區都是巴基斯坦的領地。現在嘛,基本是誰占誰得。
早段時間,貴霜帝國與安息帝國聯手,滅了占據在木爾坦一帶的塞人,如此,木爾坦就算暫時是屬于貴霜帝國的。韋蘇提婆逃離貴霜帝都,第一時間便是想到逃去木爾坦重整旗鼓。另外,一旦情況不對,他還可以向安息帝國求助。
不過,安息帝國與貴霜帝國并非是什麽真正的盟國,兩國之間,本身就是争戰不斷的。隻不過,塞人給他們的危害性實在是太大了,所以,爲了共同的利益,暫時聯手罷了。
韋蘇提婆考慮到,就算是暫時聯手,也算是盟友,或者可以通過一些利益的交換能夠獲得安息帝國的幫助。大不了,請安息帝國出兵助自己奪回貴霜帝都之後,木爾坦一帶所有的領土,全都歸安息帝國所有便是。
不過,這一切,怕都是韋蘇提婆一廂情願的罷了。
實際上,這個時候,安息帝國未必會出兵來相助韋蘇提婆。因爲,他們的版圖實在是太大了,要統治的地域太多,要面對的敵人太多,而貴霜帝國,離他們的政治中心也實在是太遠了,他們未必會勞師動衆來爲韋蘇提婆奪回他的帝都。
其實,在這個時期,在當世有四大強國,這四大強國,幾乎是處于差不多的同一個時期的。
這便是大漢、貴霜帝國、安息帝國、羅馬帝國。
當然,這四大強國,其興盛衰落的時段不盡相同。
其中,貴霜帝國成立的時間是最短的,也是滅亡得最快的。綜合國力,應該也是最弱的。不過,貴霜帝國是取代了孔雀王朝而建立的,所以,其國實力,除了另外三國之内,其實力的确要比别的勢力帝國要強不少。
而曆史上跟着衰落滅亡的卻是大漢。但是,綜合國力,大漢在極盛時期,與另外三個帝國的極盛時期相比較,卻是大漢最強的。隻可惜……這個,衰落的原因就不再多說了,畢竟,現在這一世,大漢已經成了冠絕世界的級強國。
至于羅馬帝國,這個帝國,也是極盛一時,當然,也曆經了無數的動蕩變化。有一個很巧合的因素,讓劉易覺得很有意思的,那就是大漢與羅馬帝國幾乎是同時生了一些事故,從而導至兩個帝國都開始走向衰落滅亡的。不過現在也先不說,待日後大漢大軍的兵鋒指向羅馬帝國之時再一起相提并論。這裏就提一下,羅馬帝國的滅亡時間,約是公元395年,但自此之後,羅馬帝國分裂,倒一直苟延殘存到了公元1453年左右。
此際要着重提一下的卻是安息帝國。因爲,現在的時間段,應該就是安息帝國最爲強盛的時期。
安息帝國,又名阿薩息斯王朝或帕提亞帝國,是亞洲西部伊朗地區古典時期的奴隸制帝國。建于公元前247年,開國君主爲阿爾撒息。公元226年被薩珊波斯代替。如果說安息帝國于公元226年被薩珊波斯代替是代表着安息帝國的終結的話,那麽現在的安息帝國,就是他們極盛時期階段。
但實際上。所謂的安息帝國,其實就是華夏史上所記載的波斯帝國。
我們大漢,一直來,對于中東地區的這些帝國,不管他們是否被什麽的部族統治,一般都統稱爲波斯帝國。這一點,就有如大漢,我們不管是秦是漢還是後世的宋明,我們都有着一個華夏帝國的稱謂。
而波斯帝國,就是曆經了許多個王朝的王國。
曆史上波斯人曾建立過多個的帝國,如阿契美尼德王朝、薩珊王朝、薩曼王朝、薩非王朝等。全盛時期領土東起印度河平原、帕米爾高原,南抵埃及、利比亞,西至小亞細亞、巴爾幹半島,北達高加索山脈、鹹海。波斯興起于伊朗高原的西南部。自從公元前6oo年開始,希臘人把這一地區叫做“波斯“。直到1935年,歐洲人一直使用波斯來稱呼這個地區和位于這一地區的古代君主制國家,而波斯人則從依蘭沙赫爾時期起開始稱呼自己的古代君主制國家爲埃蘭沙赫爾,意爲“中古雅利安人的帝國“。
現在,安息帝國的帝都,位于後世伊拉克都巴格達附近的地方。
現在,安息人已經占領了整個伊朗地區,以及,部份巴基斯坦、阿富汗等地區。
可以說,現在的安息帝國,他們不僅是領土版圖大,連他們的軍馬兵力,亦是處于一個極盛的時期。其帝國,怕也将會成爲大漢向羅馬帝國起遠征的最大的絆腳石。
但是,現在安息帝國卻還沒有與漢軍正面相對,他們現在,恐怕也不會将目光放在東方的大漢這裏,而是将目光放在與羅馬帝國的戰争當中。
現在說這些,是說,大漢的對手,已經不再是貴霜帝國,而是波斯帝國。
迦膩色伽蘇韋在劉易的命令之下,率二十萬由那些已經對韋蘇提婆充滿了仇恨的貴霜俘虜兵組成的大軍向木爾坦進,另外,從民間征召組建起來的另外十萬印度軍,則作爲後勤補給的軍馬,攜帶着糧草随後出。
當軍方面,僅隻是讓關羽、孫策等将,各率一軍作爲後軍,以接應爲名,實際是作爲督管這三十萬的印度大軍而出征。兩軍人馬五萬人,慢慢的,遠遠的吊在印度軍團的後面。
大軍先向西部平原進,到了薩達萊傑河之後,再向南轉進。
其實,德裏往西方向,漢軍并沒有出兵肅清那些地區的貴霜軍馬,并沒有馬上将那些地區納爲大漢的統治地區。因爲從德裏往西,一直到達後世巴基斯坦的都伊斯蘭堡的地區,大多都是平原地帶,并且是太過廣闊了,以漢軍現在的兵力,一時難以控制那麽大的地區。如果漢軍要向西進軍的話,那就得要占領伊斯蘭堡等地區。如此的話,也就等于在沒有解決貴霜帝國整個帝國地區之時,就要面對更多勢力的抵抗,所以,劉易暫時沒有打算向西出兵。
如此一來,迦膩色伽蘇韋所率的二十萬印度軍團,在離開德裏往西約五十裏左右開始,他們就得要一路攻擊前進。
不過,因爲離德裏太近,原來的貴霜軍馬,都被漢軍打怕了,大多都逃的逃,走的走。迦膩色伽蘇韋的大軍一到,那些地方的便直接被收歸大漢所有。
直到大軍離開德裏百多裏之外,才有原貴霜帝國的軍馬與迦膩色伽蘇韋的印度大軍生了戰鬥。
那些都是脫離了韋蘇提婆的控制的貴霜軍馬,他們,大多都是抱着饒幸的心态,想占得一城一地自立爲王的。當然,更多的是,他們既想要脫離韋蘇提婆的控制,但是,他們除了暫占一些城鎮立足之外,卻也沒有其他地方可供他們落腳,想要繼續往更遠的地方撤離,那麽就等于是要投入别的部族勢力之下。一般情況之下,他們是不會那樣做的,他們甯願守着一城一地,都不願意前往投靠别的部族勢力。
這一種情況,與大漢的情況是原全不同的。如果是在大漢,各個諸侯勢力之間互相争戰,其勢力之下的人馬,一旦在戰争中失敗了,他們馬上就會投到另外的一個諸侯勢力的帳下。但在貴霜帝國,他們真的不能那麽做。
因爲,貴霜帝國之内,雖然名爲一個統一的王朝帝國,可是,終究還是以部族爲主的一個帝國。現在,失去了可以震懾所有部族的大月氏部族的震壓,那麽原本就不和的一衆部族,馬上就再次以各部族爲主,各自擁兵自重。爲了争奪利益或是地盤,各個部族互相敵視争戰。
現在,雖然互相之間的争戰并不是太過激烈,但是,有些仇怨,不是現在才有的,而是一些曆史遺留的問題。如果某個部族落泊了,不用他們前往投靠,其部族恐怕馬上就會被那些有仇怨的部族撲上來給滅了。所以,對于他們來說,前往投靠某一個部族勢力,那隻是一個送羊入虎口的行爲。一個部族依附另一個部族,那是自尋死路的行爲。
如此的情況,就造成了迦膩色伽蘇韋所率的印度大軍,不得不一路向前攻殺而去。
他們不知道,或者說是漢軍或大漢官府并沒有向他們明言或指示吧。其實,如果那些貴霜舊部勢力,願意投降的話,他們大多都不會有性命之憂的。但是漢軍及官府不說,那麽印度軍團也好,還是那些貴霜舊部勢力也好,他們都是按他們所認知的戰争狀态來行事。
那些貴霜舊部,他們沒有想過隻要投降就不會有事,而是一直都認爲,他們一來不想不能掌控自己命運的前去投靠别人,将自己的命運交給别人來掌控,又不想再逃往木爾坦歸于韋蘇提婆的統治,如此,就唯有與來犯的敵人拼死相抗。
而印度軍團呢,他們還以爲那些貴霜軍馬是韋蘇提婆的軍馬,見到他們還會客氣?自己人多勢衆,見到就先滅了再說。
如此一連數天,印度軍團一路攻城掠地,斬殺無數。
若非迦膩色伽蘇韋有接到劉易的命令,不準随便對一般的民衆下手,并且,面對敵人的時候,能抓活的就盡可能的抓活的,不能全殺。否則,這支滿腔仇恨的軍團,怕會一路屠殺而過。
如此,大軍一路挺進數百裏,還不到木爾坦一半的路程,居然被這支印度軍團俘虜了二、三十萬的人,當然,這當中不僅隻是原貴霜軍士,有不少是一些部族的青壯。
這些俘虜及青壯,被壓押回德裏,然後會被送往緬甸爲勞役。這個也算是意外的收獲吧,直接将那些被俘的青壯爲勞役,不僅可以爲大漢提供勞動力,還可以直接減少控制這些異族人的數量及人口增長。
另外,印度軍團的軍士,當中有一部份軍馬雖然裝備了漢軍的一些較爲精良的武器,但當中絕大部份的軍士,都是使用早前漢軍獲得的貴霜大軍的武器裝備。再加上,漢軍并沒有直接教會他們漢軍的作戰方式,如此,他們與敵人交戰的時候,還會采用他們原來的那些戰争方式。
要不,就是兩軍布陣一起沖殺,看誰的軍馬更多,誰的軍士更強悍。也就是所謂的狹路相逢勇者勝吧。很直接,很暴力的正面交戰,真正的拳拳到肉,刀刀見血。
而要不,就是攻防戰,一方守住城鎮,一方拼死的登城攻擊。在印度軍團攻擊一些相當較爲險要的城鎮時候,印度軍團居然是直接用人去堆,硬生生的攻破敵城。這樣的攻城方式,讓印度軍團傷亡慘重。真正的殺敵一千自損八百。
這還不到一半的征途,印度軍團居然就傷亡了近五萬人。(未完待續。)8
</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