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時,也讓所有的漢人都有一種歸屬感。覺得,他們心底裏所期盼,平時誰都能挂在嘴邊說說的忠于大漢,匡扶漢室的話,現在終成了事實,并不違于他們的心。漢人的榮譽,刻入每一個漢人的骨子裏,隻要還是那個大漢,所有人都會感到心安。
但是,又同時,每一個大漢百姓的心裏也都知道,現在的這個大漢,其實是因爲有了太傅劉易才能獲得大一統,也才能讓他們廣大百姓獲得真正的休生養自己,讓他們獲得真正的希望,讓他們有對未來好日子的期盼。
如果說,由少帝爲帝,是滿足了廣大百姓心底裏的精神寄托的話。那麽劉易才是真正讓他們獲得實質性希望的人。
大漢如何會導緻天下大亂,先朝大漢朝廷的腐爛帶給廣大百姓的傷害,還猶如昨日,曆曆在目,無數受到傷害的百姓,他們的傷痛還沒有完全的消退。
所以,等到立國大典過後,廣大百姓激動過後,一條條的政令頒發實施之後。他們開始執行,并且開展大生産勞動之後,百姓們就會冷靜下來,開始去感悟他們現在來之不易的生活,開始去珍惜他們現在能夠觸摸得到美好未來的生活。
而這個時候。不可避免的,會有許多百姓會對大漢朝廷産生一定的疑慮。肯定會有百姓會在心底裏擔憂,現在的大漢朝廷。會否在稍好之後,又會如以前的朝廷那般,腐化堕落。
盡管,官府會不停的宣傳,向天下的百姓解說現在的朝廷與以前的朝廷有什麽的不同。可是,有一些實質性的東西,牽涉到千千萬萬百姓的實際利益的事,那就不到百姓不疑慮。什麽呢?因爲,不管現在的朝廷有多麽的開明。不管官府說得有多好聽,但官字兩把口,今天的政令,明天就有可能被改變。好比,納稅的事,說是那樣說,但如果明天又是另外的一個說法呢?他們這些百姓又能如何?也隻能無可奈何的接受啊。
對于少帝,廣大百姓在情感精神上可能會認可。可是,他們更加信任的卻是太傅劉易。畢竟。所有的好處,都是劉易帶來的,劉易一心爲廣大百姓辦實事的事,從一開始揚名的時候開始。就已經爲人熟知。要知道,從一開始,劉易就隻是一個振災糧官。是一個真正能爲貧苦百姓着想的人。
隻有劉易,方能讓天下百姓安心。
所以。在這個時候,如果劉易接過帝位登基。百姓隻會歡喜,隻會安心,絕對不會有什麽反對的心。畢竟,劉易亦是漢室宗親,先帝親賜的禦弟,太傅。劉易爲帝,依然還是這個大漢,一樣是大漢傳承下來的正統。如此,不僅是在精神能讓廣大百姓接受,就連百姓的心都能更安心。
所以,劉易在這個時候登基爲帝,應該是最适合事宜的時候。
另外,如果讓少帝去泰山封禅的話,明顯就不太合适了。因爲這個大漢,是劉易的意志,少帝沒有那樣的威望及威勢震得住朝廷及朝廷漢軍。他去了,就似有點兒戲了。尤其是,誰到泰山封禅,那就代表着天命所歸,受命于天。如果劉易當真的要登基的話,那麽就必須得讓劉易前往泰山封禅。
所以,朝廷一衆大臣,考慮到了衆多的問題,決定勸柬劉易,盡快登基。
其實劉易是沒所謂的,心底裏也覺得,如果自己想要當真的将大漢帶進一個全新的時代,那就必須要牢牢的掌控住朝廷政權。所以,也就有了當仁不讓的想法,也早就默認了自己爲大漢之尊的事實。
但是,劉易自己默認了,朝廷百官也早已經視劉易爲帝,大漢軍馬也都隻聽劉易的号令,也早就視劉易爲主。可是,有些表面的功夫,還是要做的。這些功夫,就得要那些朝臣來做了。
天下有德者居之。而這個有德者,總不能一腳将原來的皇帝踢開,堂而皇之的說某是有德者,從此便由某來當這個皇帝吧?
所以,現在朝廷百官勸柬,也算是一個讓劉易有台階可上的行爲吧。
如此,劉易也就沒有再推辭。任由朝廷的百官去運作自己登基爲帝的事。
十一月初,少帝下诏天下,大意是稱頌劉易的功績,将劉易這十多年來爲大漢所做的事稱贊一遍,然後便自貶一翻。當然,也不算是什麽的大事,主要的就是向天下百姓表明自己的心迹,謙虛一翻,說自己無德無才,難以帶大漢走向繁榮,力有不及。最後,便提到當年其先帝,亦是少帝父皇駕崩之時,便有過口谕,若少帝及獻帝無力振興大漢,便可讓其禦弟劉易代之。如此,少帝決定,退位讓賢,将帝位讓給他的皇叔劉易。
嗯,少帝所提到的先帝所說的話,先帝的确親口對劉易說過,現在隻不過是通過少帝公告天下罷了。少帝如此說,劉易也心安理得。
跟着,便是朝中的一衆大臣,亦發表聲明,尊劉易爲皇帝,請劉易登基。
劉易本人亦讓朝中的大臣,代自己寫了一個公告,都是一些公式化的東西。大意也就是說劉易自己,當年受先帝看重,托孤少帝、獻帝,幸不辱聖命。如今少帝意欲讓位,讓劉易誠惶誠恐,唯恐不能勝任。不過,少帝決意如此,他也隻能勉爲其難,答應下來,以後。定當繼承先帝意志,勵精圖治。振興大漢雲雲……
反正,劉易都交由朝中衆臣去處理這件事了。這些外交詞令一般的動作,劉易還真的不太習慣。
十一月上旬,少帝正式退位,同時,在皇宮之内,舉行了一個盛大的登基儀式,宣布劉易正式登基爲帝,百官朝拜,萬民拜服。
劉易正式爲帝之後。第一件事,就是先追封朝數位先帝,這些亦是一衆朝官按傳統的舉止來要求劉易要這麽做的。
然後,就是封少帝爲長安王,賜長安王宮給他,再封獻帝爲陳留王,賜許昌王宮。同時,定洛陽爲中都城,長安爲西都城、許昌爲東都城。宛城爲南都城,北平爲北都城。
另外,還分别對不少與原來漢室的人進行一定的封賜。當然了,劉易現在的封賜。都是名譽上的,他們不會具有真正的實權。這也就是所謂的大封親族罷。搞這些,其實也有一個意思。就是說,漢室枝繁葉茂的意思。
跟着。封萬年公主劉慕爲皇後,别的嫔妃暫時沒有封賜。但奉原皇太後何婉依然爲太後。居于原來的慈清宮,先帝的數個妃子,也有封賜,依然居于宮中。這個,也是表面的功夫了,奉先帝的女人在宮中,說是表達對先帝的孝義,實際是什麽會事,知道内情的,誰都懂的。說白了就是兄終弟及,劉易将先帝的這些女人收爲自己的妃嫔罷了。如陽安公主、益陽公主、長社公主等,也一樣有封賜。
跟着,又得以新帝的名義祭天,祭皇陵,祭英烈墓。
朝中的老臣,不停的勸劉易,祖禮不可廢,要不然,劉易還真的不想走那麽多的程序。
當然,這還沒有算完,還得劉易前往泰山封禅。
不過,要等過完今年,明年清明時節才會到泰山去。因爲泰山封禅台要進行重新的修整,還得要爲皇帝到泰山之後的居所修建一座行宮。劉易雖然要求從簡單,但也得要修一座行宮。
原本,按衆臣要求,劉易要納妃,要舉行大婚,得要等泰山封禅之後方可以。但劉易力排衆議,不想讓自己的女人再等太久了。所以,決定要在年前大婚,正式補辦婚禮,迎娶家中的女人入宮。
嗯,主要是劉易登基爲帝之後,便将長居于宮中,不易再到洛陽城内的劉府居住了,皇帝要有皇帝的威儀及行爲準則,其一舉一止,都要成爲大漢百姓的典範,不可廢禮。
劉易才登基不久,便被那些老臣弄得頭大。至此,劉易才明白,原來做皇帝是那麽麻煩的,不但要日理萬機,還得要注意自己的言行舉止。跟宮中的儀官學習那些禮儀,說是行要有皇帝行姿坐要有皇帝威儀。甚至,連說話都要學講“官話”。
那些老臣真的把劉易弄火了,将他們一個個斥責了一翻。然後才不管那麽多,先提出正式廢了跪禮,不過,這遭到滿朝文武的反對。天地君親師,臣跪君,妻跪夫,此爲大禮,萬萬不可廢。
最後,劉易與衆臣折衷,就是平時不用跪,隻有在一些正式的場合才行跪禮。因爲劉易覺得跪來跪去,實在是太過歪膩了。
想想,每一個人見到自己,首先就跪下口稱皇上萬歲,然後要自己一本正經的叫他們平身,方可再說其他事兒。還有,自己身邊的女人,見到自己就跪,哪怕端給自己一杯水,也跪着送來,這也太煩了。什麽不能正視自己,看到自己得低頭目垂地什麽的,劉易覺得,真的是煩不勝煩。
那什麽的妻跪夫什麽的也同樣是如此,兩夫妻,相敬如賓不好?動不動就跪着,進門跪,出門跪,哪怕是爲丈夫脫一件衣服也跪着,那多麽沒有情趣啊?
所以,在劉易的堅持之下,跪禮隻能在一些正式的嚴肅的場合下跪。别的時候,都不用那般。
然後,就是廢除一些煩瑣的禮儀。比如皇帝出行要如何如何講排場什麽的,迎接一個人什麽的,也要如何如何。這些通通都廢掉。
還有,一些有如是格式化的口語什麽的,也廢除。什麽的皇上萬萬歲,娘娘千千歲,這些如同口号一般的口語,也不要了。
見一個面,什麽都沒說,就先呼什麽的萬萬歲千千歲,也是讓人煩。
不過,如正常的拱拱手或揮手打招呼,很注目禮這些,還是要的。
廢除了諸多的惡俗之後,劉易在皇宮當中才覺得稍爲自在一些。劉易真的不想在自己做了皇帝之後,就跟自己的女人有了一層隔膜。就好似自己高高在上,她們都要對自己膜拜,要做出一些煩瑣的動作及說一些多餘的話方能與自己如常的交流。
想想,如後世的一些電影電視當中的那些皇帝及皇後或與其妃子那些。大家坐得一本正經,說話又是客客氣氣的樣子,每說一句話,每做一個動作,似乎都要經過深思熟慮,如在做文章一般。如此過着有何意思?
男女之間嘛,該如何便如何,想抱就抱,想睡便睡,打情罵俏,心心相印才是過日子,才是真正的快活啊。
所以,對于一些讓劉易覺得非常煩雜,不合理的東西,就一個字,廢!廢!廢!
衆臣見劉易發了脾氣,也就沒有在這方面跟劉易鬥氣太多。畢竟,成立新漢朝以來,劉易都已經在慢慢的改變了許多的陋習,對于許多的習俗有所改變,他們也不是不能接受的。
畢竟,這一切都是一些表面上的東西,隻要劉易能夠帶領大漢振興,那麽一切都沒有問題。
如此,便是操辦劉易跟那麽多女人大婚的事了。當然,如萬年公主以及在洞庭湖新洲便已經跟劉易拜過堂的那十個女人就不再參與這次的大婚了。她們也都已經被劉易直接帶進了皇宮。另外,如皇太後及一衆先帝遺妃,也不易參與了。像陽安公主、益州公主、長社公主等也不參與。
還有,嚴氏也不參與了,不過,呂蟬卻會跟劉易拜堂。張夫人、劉氏、丁夫人、伊夫人、她們也不願參與,張夫人跟劉氏,主要是考慮到她們本是袁紹之夫人,不太适合在公開的場合露面,而丁夫人,考慮到曹操在洛陽,不好再刺激到曹****,也考慮到與曹昂及曹氏三姐妹的感受,她也不願與劉易拜堂。
其實,還有不少都不願意的,主要都是考慮到,不能影響到劉易的名譽的關系。如此,劉易也不勉強,不過,迎她們進入皇宮,封她們爲妃是一定的。(未完待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