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們讓我不好過,那麽就别怪我心恨!
在劉易正打算盡快解決了益州、漢中的戰事,要對曹操用兵,統一大漢的關鍵時刻,荊州的中上層階級的土豪世族,敢拖後腿,那麽他們就要有被抄家滅族的心理準備。
劉易讓伊籍、孫乾、陳震等一衆文官拟令下達,明令要确保益州、漢中的後勤補給事宜,如非必要,荊州不得向洛陽朝廷請求後勤支援,因爲如今的洛陽朝廷,準備着的,都是與曹操最後一戰的後勤工作,不能再分心于爲益州、漢中的戰場派送補給。
補給方面,最主要的,并非是糧食、武器的事,而是馬上要爲前線的數十萬将士換冬裝的問題。荊州沒有洛陽朝廷爲戰前的大軍準備後勤物資的經驗,因爲那些中上層階級的荊州民衆的不配合,才導緻出現了一問題。
但這些,劉易的命令下達之後,沒過幾天,荊州所有城鎮的各大地方土豪及世族,趕緊行動起來,有錢出錢,有力出力,補上之前拖拖拉拉不願意奉上的一些征稅。
不過,這些劉易都懶得去理會了,反正。話已經明,誰還不識事務。不顧全整個大漢的大局利益,那麽他們就滅亡吧。就算是一直來。對劉易有許多意見,甚至還有些仇恨的荊州幾大家,嗯,是指一些來不及逃走,還被留在荊州地區,或者是與早前那蔡家、張家、蒯家等有着莫大關系的一些世家士族,還有,一些劉易也還不知道,有可能是被司馬徵所控制着的一些士族世家。這些,通通都不敢再有什麽的異動,乖乖的響應劉易讓衆謀士下傳的命令。
之後,劉易在襄陽城也沒有待幾天,馬上率早前從南洋帶回的一軍,與陳震所率的一支後勤補給隊伍一起,押運一批冬季物資沿漢水河逆流而上,趕去與關羽彙合。
從襄陽城向漢中發起進攻,其實有兩條路線。一條路線,就是直接從襄陽城西方向,從一些山峽穿入大山當中,然後再從兩道大山脈之間的大峽谷道一直往西。可是,一路上,地勢相當的險要。人畜難行,還有無數個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關口。還有就是讓人興歎的是。這一條估計沒有人真正走通過的山脈峽谷通道,最少有七百裏之長。如果新漢軍要通過這一條線路殺入漢中。還真的不容易,能否成功都不好。況且,從這條線路殺入,亦并非就能殺到漢中,隻能到達上庸(也就是後世的安康市)。
而另一路呢?則是沿漢水從襄陽的西北方向進軍,最終亦能到達上庸城。并且,按劉易太陽能手機上的後世衛星地圖來看,估計路程反要比從襄陽西面的大山當中穿過去更近一些。估計才不過是六百餘裏的路程。如此,劉易也就沒有必要舍易取難,所以,早早就定下了進軍漢中的路線。
也唯有這條路線,劉易才覺得是比較可靠可行的。
并且,初初時期,劉易命魏延率十數萬的軍馬向漢中進軍,的确一路幾乎殺到了上庸城,有水路支援的關系,魏延軍馬不停蹄的急進了數百裏,然後才在離上庸還有二、三十裏的一段地區受阻,再也難以寸進。在一個叫早陽溝的地區。
直到,關羽率軍支援,才獲得了突破,新漢軍共二、三十萬的大軍,殺到上庸城,隻是,卻暫時隻能圍住上庸城,一時還沒能攻下來。
劉易現在,就是要趕到上庸城去,與關羽、魏延等将彙合,看看如何攻破上庸,再向漢中進軍。要知道,從上庸到漢中,還有近四百裏的路程,一路也不太好走,全都是一些地勢險要的山道。
到打漢中,劉易的心裏,一直都有一個疑惑。
那就是三國曆史上,曹操奪取漢中的過程。
怎麽呢?當時,天下已經基本三分。
曹操,他基本已經奪取了整個北方,包括了洛陽長安及西涼地區,荊州的襄陽一帶長江以北的地區。
而劉備呢?剛剛得到益州不久,還沒能馬上從益州向漢中進軍。關羽在江陵鎮守,占據着一個非常重要的戰略位置,控制着益州往荊州的重要出入口,也是劉備想要争霸中原,統一大漢的一個重要的前進基地。
孫權占據着江東,也包括了原荊州的南部地區。
書中記述的曹操攻取漢中,迫使漢中張魯投降的戰争是如何打的?這個着墨似乎不多,但劉易卻很疑惑,感到當中極爲不合理。
書中,曹操興兵西征,分兵三隊,前部先鋒夏侯淵;張郃;操自領諸将居中;後部曹仁、夏侯惇,押運糧草。其實也就是,曹操的軍馬雖分成三隊,但卻隻是沿着一條線路殺入漢中,僅隻是有先後之分而已。
可是,劉易就不太明白了,一路軍馬殺入漢中,曹操當時,是從哪一條道路殺入漢中的呢?或者,曹操是從襄陽向漢中進軍,還是從洛陽?從長安?從西涼?這些,似乎是完全沒有交待。劉易隻知道,曹操西征漢中的時候,他應該還有許都,剛剛逼死了獻帝皇後伏皇後之後的事,伏皇後,就是陽安公主之女伏壽。
當然,現在不這些。劉易不明白的,是這個,曹軍與張魯軍相接觸,開戰的地方,卻是在陽平關。
這個。就真的似是講故事,一下子跳到了另外的一個情節一般。讓劉易摸不着頭腦。
或者,許多後世的人。看三國演義的時候也都不會去考慮這個問題,但是如果對地理有研究的,怕就會感到有些不太對勁的地方。
陽平關在哪裏?也就是在後世的甯強縣。甯強縣,就是在廣元市的北面,是一道大峽谷之間的一個彈丸之地。這麽,可能大家還不太明白。這個陽平關,就是在四川與漢中之間,是益州與漢中之間的非常重要的一道關隘,相當的險峻。
可是。這個陽平關雖險,張魯派大軍守陽平關,于抵抗曹操的大軍進犯有何意義?但偏偏,曹操軍居然突兀的不是出現在陽平關,有如神兵天降一般,一下子穿透了重重的大山到了陽平關與漢中的軍馬交戰。
劉易真真的也是醉了,真的不明白,曹操的軍馬,到底是走哪一條路線。又是如何才能繞了那麽大的一個大圈,從重重的大山當中,突然到達陽平關前的?
要知道,想要從廣元市到陽平關。起碼得先入四川吧?要入四川,就必須得走蜀道,而那個時候。蜀道完全在劉備、關羽的控制當中,曹軍是從哪裏入川的?如果曹軍能入川。那麽何必打張魯,直接打劉備不好。奪了益州,叫劉備再流浪去。如果從襄陽到陽平關,劉易也暈了,那重重大山,沒有千裏,也有八百裏吧?莫非是集體傳送到的?從西涼方向進入?現在馬超都難以率軍通過,有可能嗎?從陝西方向,通過子午谷等倒是有可能。可是,如果是這樣,那就可以直接殺到漢中城下了,何心再理會陽平關?
劉易真的不明白,真的想不通啊。
如果劉易真的知道曆史上的曹操,他的軍馬是如何一下子就到達了陽平關前的,那麽劉易現在也不用煩惱,怕這個時候,早已經拿下了益州、漢中了。
這個問題,有興趣的朋友或可考究考究。
劉易經丹江口,沿河而上,不日便趕到了上庸。
關羽依然是那麽的風采依然,除了其老是半閉着的丹鳳眼内偶爾閃過的一絲愁緒之外,與平時似乎沒有什麽的兩樣,一身綠袍的他,跨下火紅赤兔,手提青龍揠月刀,顯得尤其威武。
他身後,一員将是關平,相當英氣的一個将,跟關羽的時間長了,也學到了關羽的沉着,不動聲色的立于關羽身後,顯得老少老成的樣子。
與關羽并排策馬而立的,是剃了一個光頭的魏延,光頭更顯得他的兇臉吓人,一般的将士,都似不敢與他那對兇恨的雙目對視。
“末将關羽!”
“末将魏延!”
“關平、霍榮、雷鳴……”
“恭迎主公!”
劉易從戰船上下來,關羽、魏延等一衆将領,紛紛上前單膝跪下迎接。
“都起來,到中軍大帳議事!”
劉易上前,分别扶起關羽及魏延,揮手對衆将道。
劉易來到這裏的時候,已經看清楚了上庸城地區的情況了。
上庸,爲古代地名,古庸國就是在此。
地方并不大,是一個四面環山的一個盤地,漢水從中流過,将不大的上庸分爲南北兩部份。
但别看了此地,它可是華夏古代文明的一個發祥地之一,與黃河流域的古殷商之地一樣,同是中華文化之搖籃。在輝煌文明的推動下,古庸國曾經盛極一時。
庸國的疆土,比早期的秦及周宗姬封侯國及巴國還大,與南方自己崛起的楚國不相上下。周武王在分封土地時,最大的宗姬國不過百裏,者僅五十裏,秦在春秋周平王時隻有一個趙城,周早期的巴國疆土限于四川的東、北部及重慶的東、西、北部,楚國疆土限于江漢平原至鄂東、南及湖南北部一帶。而古庸國,則是一個橫跨長江至漢水這樣一個地域遼闊的大國。
反正,古庸國,一度盛極一時,後被楚所滅。但要明的是,曆史上的古庸國,是一個不比楚國弱的強國,并非楚的附屬國。
相傳,上庸得名于女娲抟土造人、煉石補天的典故,因抟土、煉石,那座稱爲“天梯”的靈山之巅被削平,《地名志》:“其上平夷,故曰上庸,乃補天之梯也,在今竹山縣西七十裏,上庸山是也。”
庸人自擾、庸庸熙熙、平庸無爲,這裏的庸,便是出自上庸。庸人,是一群沒有才幹、沒有理想、沒有智慧的人的代稱。有貶義的意思。
可是,并非就是,庸人就全都是沒才幹、沒理想、沒智慧,那些成語,隻是出自于一些典故當中而已。還有更多的法,明庸人其實不簡單。
庸者,中而平也。守中持平,正是中華文化的真谛。孔子哲學的根底正深植于“中庸”二字裏。中庸不是折中主義,不是庸人消極避世,而是在洞悉宇宙大道物極必反的深層真谛後采取的最佳生活态度,即“抱中守一”而臻于不增不減、不垢不淨、不生不滅、不善不惡的解脫化境。
據考證,是庸人發明發圍棋。上庸,堯時是其長子丹朱的封地,丹朱在此發明圍棋,與父帝堯戰于丹水之浦。因此,便有“堯時庸人善弈,性狂放狡黠”的法。
據商代的許多鼎器、大鍾都是庸人的傑作;因善于築城建房而被稱爲“墉人”,史載公元前1059年,周請庸人築都于洛邑(今竹山縣鄉皇城村的古庸方城遺址的城牆曆經三千餘年風雨仍然屹立)。這個,表明庸人的建築藝術的确很高;庸人又是史料中所稱的最早飲茶的先民,“茶風源于巴山楚水間”。然而最爲世人稱道的是庸人的軍事藝術水平,“惟庸人善戰,秦楚不敵也”。
庸人好巫,端公療疾,其效神驗,乃上古遺風也!
……
有關于上庸、庸人的傳,以及他們的曆史文化等等,的确是無比的輝煌。
也正因爲如此,劉易才覺得有頭痛,覺得和要妥善處理好上庸的問題,真的不能随便的就滅了上庸。
這裏,有太多的文化,有太多的文明,有太多的古迹,值得劉易去珍惜,去保護,不能讓這座古城毀于戰争,不能讓這裏的文明傳承斷絕。
可是,如今庸人還真的是庸人,已經被五鬥米教洗了腦,被五鬥米教所控制,正在堅決的抵抗着自己的新漢軍,叫劉易不得不慎重考慮,如何奪取上庸城的問題。(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