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知道,劉備一開始,其實并沒有就确定黎瑤族的那阿貴都王子不從來路返回黎瑤部族,而是往東方向離開益州就一定有着什麽的企圖。盡管他的心裏,有懷疑,那個阿貴都王子是否是因爲在成都與那孟獲鬧翻之後,覺得已經不可能跟他及孟獲一起結盟共抗新漢軍而感到絕望,然後,就毫不猶豫的的離開成都,要不就是返回黎瑤族,要不,就是前往投靠新漢軍。
這一切,都是劉備的懷疑,他急着率軍追趕,其實并非就是對阿貴都王子動粗。而是想追上來,能夠留下阿貴都王子,跟他好好的談談,哪怕最終阿貴都王子不能接受三方結盟,但是劉備也可以私下與阿貴都王子達成聯手協議的。爲了利用黎瑤族的軍馬,爲他牽制住新漢軍,他也打算出點血,答應了阿貴都王子的條件。這些,隻要他兩方面,分别瞞住阿貴都王子及孟獲就好。這樣一來,他依然還可以達到自己的戰略目的。
另外,他馬上率軍追趕,也是爲了迫使孟獲出兵。如果再留在成都,劉備還真的不知道還會再出現什麽的意外,不知道何時才能夠讓孟獲出兵。看孟獲的狀況,估計得要養一段時間的傷。到時候,自己又如何能夠及早擊退來犯的新漢軍呢?所以,他才臨時決定,營造出一種緊張的狀況。自己親自率軍離開成都,這樣一來。孟獲也就沒有什麽的借口不出兵了。
還有,最爲重要的。劉備也擔心孟獲會對成都不利,如今,如果讓孟獲留在成都,而他的軍馬卻出動前來相助自己。這樣一來,無論是對于孟獲的監控,還是對于孟獲的蠻族軍馬的掌控,都是比較有利的。
說真的,劉備的心裏,更希望自己可以完全的擁有掌控一支蠻族軍馬。這樣。會給他後面的計劃帶來極大的好處。
現在,他還要借助孟獲的相助,但是,假以時日,劉備已經有了足夠的實力之後,就不需要孟獲了。畢竟,作爲蠻族的第一勇士,蠻族大王,實在是不易徹底的掌控。如果劉備能夠趁孟獲不在軍中。自己通過收買也好,什麽的手段也好,獲得一批蠻族的洞主首領、軍将的效忠,将來。就有可能通過他們,廢話了孟獲,将整個蠻族都掌握在手裏。
劉備相信。沒有人不喜歡權财,這些蠻族的洞主、首領。大多都是被孟獲的壓制威脅,才會承認孟獲是南蠻部族的大王。當中,肯定會有不少洞主、首領,口服心不服。再加上,頭腦簡單、四肢發達的蠻族人,似乎也的确比較容易糊弄。
可是,一連追了兩三天,劉備居然都沒能追上那阿貴都王子,沿路來,他的人也發現了被人幹掉的送信快吏,這讓劉備覺得不同尋常。
詢問了沿途城鎮的一些守軍将領之後。劉備幾可以确定,那阿貴都王子,恐怕不可能再與他談結盟的事兒了。恐怕已經是一心要投新漢軍。
但可惜,讓劉備心裏懊惱的是,他也知道,自己的軍馬,不太可能再追得上那阿貴都王子一行人了。因爲他們從水路離開了,而自己的大軍,雖然也可以從水路追擊,可是,一時間哪裏能找到那麽多的船隻?搜集到了一批船隻,但最多就隻能派出萬來兩萬的人馬。
就這點人馬,莫說追不追得上了,就算是追上了,劉備對于這些人馬是否能夠留住那阿貴都王子,或者是滅了他們,劉備都表示深深的懷疑。
因爲,他已經見識過那個阿貴都王子的身手了,也親眼看到了,益州的第一武将張任,居然還打不過那阿貴都王子身邊的一個女将。所以,劉備并不認爲能留得住或滅了阿貴都王子的這一行人。除非是自己的大軍追上,将他們圍起來滅之。
明知道追不上了,劉備反而冷靜了下來。
他想到,既然自己的大軍已經開到了巴郡,孟獲的蠻族軍馬也馬上就到了。如果就這麽調頭回成都,肯定不是什麽的好事。不如,就幹脆就此向新漢軍發起攻襲算了。反正,早前就已經有了這個決定,要不是孟獲的夫人祝融夫人和那阿貴都王子發生了沖突,那麽他的大軍早已經殺到巴東去了。當然,這個打算,他率軍離開成都的時候就已經有了的。
現在,他想等蠻族軍到了,看看可否接過蠻族軍的軍權,命令蠻族軍爲自己打先鋒,先殺到巴東。
這樣,劉備就在巴郡留了下來。如此,劉易一行人馬,休息了一夜之後,也沒有益州軍追殺上來。第二天一早,船隊出發,直接沿河回到了巴東。
而劉備,果然也有幾分手段。蠻族軍馬,來的不過是五、六萬人馬。孟獲是不可能把所有的十萬大軍都派出來,他自己留在成都養傷的。所以,他派出了一個洞主,也就是帶來洞主,率了五、六萬人馬,追上劉備,協助劉備向新漢軍發起攻擊。
這個帶來洞主,卻是一個頭腦簡單的家夥,劉備使了一些手段,便把他哄得不分南北。雖然不至于就背叛孟獲轉投到劉備的麾下,但已經對劉備言聽計從了。如此,劉備也等于是間接的掌控了這數萬的蠻族軍馬。
劉備空口白牙,許下了帶來洞主諸多好處之後,帶來洞主就拍着胸膛,保證一定爲劉備奪回巴東地區,将新漢軍趕離益州。
這樣,劉備就讓帶來洞主率其五、六萬的蠻族軍馬爲先行軍,他率餘下軍馬,在後面慢慢的跟着蠻族軍。
且說劉易一行人,安然無恙的返回到了巴東城。
不過,打了一仗。主要是劉易等人誰都沒有益州方面開具的放行路條。如今在巴東地區,益州軍與新漢軍正在緊張的對持。早已經封鎖了所有的道路,任何人都不可以出入。就連江面。也都封鎖了。
劉易親自向江面上的益州軍發起了攻擊,打開了一個缺口,讓自己的人馬通過。
戰鬥不算很激烈,但直接讓兩軍的形勢一下子又更加的緊張起來。
報上名号,張飛、嚴顔、黃祖、龍歌等一衆文武趕緊把劉易迎進了巴東城。
張飛這家夥,見到劉易,一臉慚愧得不得了,說話都似細聲細氣了許多,都不敢擡頭的樣子。這個無他。這麽久了,他所率的人馬,舉步維艱,戰績泛功可陳,有點沒有面目見人的意思。
劉易見了嚴顔,對其贊賞不已,直接封他爲張飛的副将,統率在巴東的近十萬的軍馬。
當然,劉易也看穿了張飛的意思。并沒有責怪他,反而是對他一翻稱贊,尤其是能夠說服嚴顔歸降的事,稱這就是張飛的大功。
不過。接下來呈上來給劉易觀看的一些情報,讓劉易的心情極爲不好。
原來,早前打算讓馬超的西涼軍林從益州的西面殺入益州來的計劃徹底破産了。
這個。也是劉易的一個錯誤。
原來,四川盤地。的确是不愧爲盤地,四周幾乎都是崇山峻嶺。并非是随處的山野都可以穿越得過的。
從馬超那兒發出,轉碾之後才送到這裏來的情報當中可以看得出。劉易似乎太過小看了地形對自己新漢軍的影響了,也忽略了西涼方面的馬超軍,和自己原來的精銳新漢軍的分别。
西涼方面的馬超軍馬,大部份都是西涼的子弟兵,也就是騎兵居多。而從西涼的東南面進入益州,對于他們來說,那是一件不太可能的事。
那一片地區,方圓千裏的都是大山,并且,還是一些終年積雪的大山。這叫他們西涼軍如何穿越?說真的,莫說是他們西涼軍了,就算是新漢軍最爲精銳的山地特種作戰士兵,要穿越那些大雪山,怕都是九死一生。
哪怕就算可以,也不是大軍能夠穿行的,孤軍深入,到時候糧草不斷,在大山當中,餓都能夠活活的餓死他們。
當然,情報當中,馬超還是想率一軍強行穿過殺入益州,但被賈诩及馬騰等人阻止了。當中,賈诩提議,西涼軍,的确難以從益州的西部山區殺入川中,計劃與張飛所部的軍馬夾擊益州是不太可能了。但他建議,西涼軍可以從漢中的西部殺入漢中,和關羽、魏延所部軍馬,先滅漢中張魯,然後,便可以從漢中殺入益州的北部地區,進而就可以一馬平川的殺到成都城下。
這個建議穩妥,劉易想了想,也就不急于馬上要收複益州了,反正,益州劉璋也好,漢中張魯也好,都要滅掉的。便同意了賈诩的計劃,寫了一封信,讓人送去給他們。
其實呢,劉易的心裏的确有點不太滿意了。因爲自己不在洛陽,一些戰事,軍将及軍師,可以自行決議,有了可行的計策,并不需要再浪費那麽多的時間來向他報告再實行的。現在,劉易更希望的是聽到漢中張魯,已經被關羽、魏延、馬超等将,聯手夾擊,收複了漢中的消息,而不是他們的計劃建議,讓自己批準。
不過,劉易想想也就釋然了。
在很早的時候,劉易的心裏就已經有了對三國的武将、軍師的一些個人見解。自始至終,在劉易心目中,有着更高地位的武将,就是趙雲、太史慈,後加上一個打仗越來越靈活,又敢決斷的黃叙。這三将,是劉易心目中的三子良将。
而關羽,曆史上稱其爲武聖,對他的評價很高,但劉易覺得,他的格局還是不夠,在一些特定的情況之下,武勇有餘,而智慧不足。看似沉穩,卻不夠果斷。要不然,追随劉備這麽多年,本人又有着那麽高強的武功,怎麽可能連一個穩定的地盤都沒有呢?
或者,可以這樣舉一個例子吧。劉備,以仁義爲立身之本,這裏,不顧他是真仁義或是假仁義都好吧。反正,劉備在表面上,絕對要保持着維持着一個仁義的形象。那麽,許多見不得人的事兒,見不得光的事兒,就得要他的兩個義弟關羽、張飛爲劉備去做了。
如果關羽的格局眼光夠長遠,又果敢的話。當年,在幽州,他就不是如跟屁蟲似的跟着劉備,而是要盡可能的奪取公孫瓒的兵權,這樣,當公孫瓒敗給袁紹之後,便可輔持劉備上位,取代公孫瓒占據幽州。
或者,在北海、在除州,關羽都有機會爲劉備奪下一塊地盤的。在些事,或者也不需要關羽親手去做,隻要一個暗示,下面的人就會出手,如在爲孔融救北海的時候,在戰場上,弄死了孔融,那麽北海就落入劉備之手。
這個,其實并不關乎忠義的事。
或者可以舉另外的一個例子。趙子龍攔江救阿鬥。如果換了是關羽,關羽肯定又會出于太多的顧慮,最後肯定放走了孫尚香及阿鬥,絕對不似趙雲那般,幹得那麽的漂亮,有智慧。
當然,這些是說曆史上的事兒,是說武将智慧的問題。
要知道,劉易當初把關羽留在荊州坐鎮,就是打算讓關羽立一大功,出兵收複漢中的。或許困難是有,但是,現在卻還不見什麽的成績,這些,就是劉易心裏有些不快的原因。
看看趙雲、太史慈,甚至甘甯,他們在北方的所作所爲,的确漂亮。太史慈抛下冀州之事,奔赴北方戰場,這個,也是太史慈的一個眼光格局的問題。
當然,這不是說劉易就否定他們的能力,而是指他們暫時還達不到劉易的期望。
但這也不重要,因爲大漢統一之後,劉易還得要跟他們好好的談談,開闊他們的視野格局。準備一段時間之後,劉易才有可能再派他們率軍遠征世界版圖。
劉易獲知這些情況之後,幹脆就不太想理會這些戰事了,先把益州的情況告訴了張飛等将,讓他們做好準備,迎擊有可能前來攻襲的益州軍及蠻族軍。
另外,私下單獨對張飛談了劉備沒死的事。
這個事兒,劉易不想隐瞞,覺得還是對要張飛、關羽等坦誠一點爲好。(未完待續。。)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