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可不是以往了啊,以往他是貴霜帝國的國王,隻需一聲令下,天下貴霜軍馬莫敢不從。隻要他下一道王令,馬上就可以召集起百萬大軍,一般的戰争,損失十來萬人馬那隻是小意思,不傷皮毛。
可現在,還忠誠于自己的軍馬,還願意聽從自己号令、願意追随自己的人馬,就隻有這麽一點了啊。
而讓他感到更不可思議的是,那些原本亦是他的部下貴霜軍馬,此際的戰鬥力居然還略比他的貴霜最精銳的軍士強上不少。尤其是,他看到了與自己軍搏殺的那些貴霜士兵,居然人人不畏死亡,每一個都拼命的拼殺,完全是置生死于度外,似全都抱着一個與自己軍士同歸于盡的決心。
這怎麽可能?如果他們當初能夠如此拼命,拼死的跟漢軍搏殺的話,他的百多萬貴霜大軍又豈會敗得如此快如此慘烈?
這個,韋蘇提婆不知道,一個,其實并非是他的貴霜軍馬不精銳,跟漢軍戰鬥的時候,也并非不用命。隻是,實在是漢軍太過厲害,他的貴霜軍馬,在沒有與漢軍短兵相接之前,便已經被漢軍的弓箭等遠程殺傷武器擊殺了太多的貴霜士兵,直接讓其軍空有一身能耐,卻沒有辦法施展其一二。其軍傷亡數字太大,從而也直接讓其軍的戰意士氣大降,如此自然不會是漢軍的敵手。
其二,現在被大漢組建起來的這支印度軍團,他們心裏充滿了對韋蘇提婆的仇恨,被韋蘇提婆一下子害得他們如此多的貴霜士兵家破人亡,他們焉能不仇視韋蘇提婆?仇人在眼前,他們還不都殺紅了眼?這些被仇怨蒙蔽了雙眼的印度軍團的士兵,他們就隻一心要斬殺在他們眼前的敵人,這種要與對方同歸于盡的一往無前的氣勢,絕對是無可匹敵的。
初時,韋蘇提婆方面的軍馬因爲比印度軍團的軍馬多出不少人馬,所以,從戰鬥場面上去看,似乎兩軍殺得難分難解。而現時,當韋蘇提婆的軍馬折損大半之後,再看戰鬥場面,就可以看得出,韋蘇提婆的軍馬,已經被印度軍團殺得節節敗退。
見到這樣的情況,韋蘇提婆知道,如果再打下去,他的軍馬恐怕全得要交待在這裏。如此,他盡管不情願,但也不得不鳴金收兵,率其殘軍退回到木爾坦城去。
相對于大漢來說,西方地區的城池,除了一些特别的帝城王城主城之外,一般的小地方大多都不會有防守嚴密的城牆的。不似大漢,在古時候,一般的一個縣級的城,就具備了很完善的城牆,完善的防禦體系。一個縣城,有那麽幾百一千的軍馬,就可以阻擋得了數倍甚至是十倍以上的敵軍的進攻。
就似是漢軍進入了貴霜帝國之後,在奪取了貴霜帝國北方的那麽廣闊的地區,之所以漢軍能夠一路所向披靡,根本就沒有可以抵抗得了漢軍兵鋒的抵擋。這個,最主要的原因,就是貴霜帝國北方地區,居然就沒有一座真正的像樣的城池。
不過,現在的木爾坦城,倒是一座有着完善城牆的城池。韋蘇提婆率殘軍退進城去之後,關起了城門,派軍士到了城頭上去守住,如此便阻住了印度軍團的進攻。
可能也是因爲缺少城池的關系,所以,在貴霜帝國,甚至是整個西方,如果有一座城牆完整的城池,那麽就基本可以确保這個勢力的高枕無憂。另外,西方的帝國,許多時候,都是從他們的主城開始發生政變動亂,才能順利的奪權成功,才能改朝換代成功。
換句話來說,在西方的帝國,極少有從外部攻破堅城的案例。要不然,那一次木馬屠城記就不至于成爲一個經典故事流傳于後世了。
究其原因,就是相對于大漢的戰争智慧來說,西方的戰争,就顯得比較愚笨了。面對一座城池,他們要攻城的話,還真的沒有太多的辦法。
西方的攻城戰,估計最多就是懂得制作雲梯,一些撞城車,針對城門撞擊的撞車。至于别的,如投石機,估計還沒有發明出來,又有如利用勾繩攀爬上城頭,目前爲止,在貴霜帝國似乎還沒有發現在這樣的物件。那什麽的樓兵車等等,就更加沒聽說過了。
還有就是,攻城戰太過慘烈,主要是在剛開始攻城的時候,攻城方的犧牲太大,這個與戰場上兩軍沖殺的慘烈是完全不同的。那是自己沖上去送死一般,所以,一般的情況之下,沒有内應,沒有充分的準備,西方的戰争,極少會發生激烈的攻城戰。
起碼,現在的印度軍團,在他們還沒有全面獲得漢軍的扶助支持之前,他們面對這樣的一座有着完善良的高高的城牆的木爾坦城,他們還真的一點辦法都沒有。
這樣,印度軍團就沒能一鼓作氣,将整個木爾坦城都攻下來。
這樣的戰争,如果沒有意外,韋蘇提婆據城死守,隻要他在城内沒有彈盡糧絕,那麽他就很有可能據此城守住。印度軍團想要攻取木爾坦城的話,就憑現在還隻剩下數萬還可以作戰的人馬,他們是不可能攻得下來的。
當然,哪怕是加上他們那十萬的後勤軍隊,甚至大漢官府方面,再派來一二十萬的印度軍團來給他們。他們也很難在短時間之内攻得下來,沒有幾個月以上,他們休想奪得下木爾坦城。
但是,讓人意想不到的是,韋蘇提婆守城不到三天,他居然又主動放棄了木爾坦城。他率着餘下的貴霜軍馬,于半夜時份,突然打開了面對印度軍團另一面的南城門,突然打開城門,全軍望東、南方向逃竄,連夜一路逃進了屬于巴基斯坦地區的高原地帶。
而印度軍團方面,在韋蘇提婆率軍逃離了木爾坦城之後,他們都還不知道木爾坦已經成了一座空城,直到他們在天亮之後,發現木爾坦城居然沒有了軍馬的迹象,派人察看之下,方知道韋蘇提婆率軍逃了。
這樣,木爾坦城就落入了印度軍團的手裏。
而韋蘇提婆爲何要如此突然逃了去?這個,最主要的是他的确沒有信心繼續留在木爾坦城與印度軍團周旋。今時不同往日,如今他缺少足夠的支援,讓他困守一城的話,他真的沒有信心。
何況,更加雄壯的貴霜帝都,他都沒敢死守。因爲他親眼見識到了漢軍的攻城器械的厲害,他并不認爲城池能夠阻得住漢軍的攻擊。
而攻到木爾坦城來的雖然是印度軍團,但是印度軍團的背後,卻站着漢軍。哪天,當漢軍也殺到木爾坦城之時,便是他韋蘇提婆滅亡的日子。
可以說,韋蘇提婆的确就有如一隻驚弓之鳥,印度軍團的那十萬後勤軍伍運送物資到達木爾坦城的時候,韋蘇提婆還以爲是漢軍的軍馬來到了。如此,他才慌張的趁夜色率軍逃離了木爾坦城。
當然,他如此急着逃離的另外一個原因,就是他派出去拜見安息帝國的使者終于回來了。使者成功的見到了安息這國的國王,并将漢軍進攻貴霜帝國,打敗了貴霜大軍,并将貴霜帝都都奪去的情報告訴了安息帝國的國王。
安息帝國的國王聽了後,果然大吃了一驚。
他現在,正在與羅馬帝國發生戰争,如果在這個時候,突然有一個強敵從背後出現的話,從自己背後捅一刀的話,那麽他的安息帝國就危險了。
不過,安息帝國的國王對于漢軍一無所知,而貴霜帝國的使者,所交待的事,卻也有些不盡不實。比如說,漢軍來自于遙遠東方的大漢,這一點,他倒是知道在東方有一個神必而有強大的國度,大漢王朝。可是,大漢帝國,爲何會突然發軍攻擊貴霜帝國?大漢帝國又派出了多少軍馬?漢軍的戰鬥力如何?等等,那個貴霜帝國的使者,都沒能給予他比較清析的答案。
所以,安息帝國的國王,他認爲,現在并非馬上要出兵前往貴霜帝國支援韋蘇提婆。而是要先搞清楚狀況。
畢竟,從安息帝國調動軍馬前往貴霜帝國支援韋蘇提婆,這個路程實在是太遠了,如此勞師遠征,如果沒有足夠的準備,肯定是難以成行的。
再加上,安息帝國與貴霜帝國,從來就是不什麽的朋友,一直來,互相之間,都是處于一種僵持敵視的狀态。沒有理由,安息帝國平白無故,義不容辭的出兵幫助韋蘇提婆,不是麽?
如此,他考慮過後,決定不會馬上發兵,現在他主要的是要并注與羅馬帝國的戰争,而不是去關注現在還沒有與他發生沖突的漢軍。但是,爲了更清楚的了解到漢軍,他便讓貴霜使者,回去見韋蘇提婆,告訴韋蘇提婆,如果他的确被漢軍打敗沒路過走的時候,可以到安息帝國的帝都去見他,他表示,很樂意歡迎韋蘇提婆的到來。
韋蘇提婆就是獲得可以去安息帝國見其國王的邀請,所以,才決定宜早不宜遲,趁印度軍團還沒有正式困死木爾坦城,其漢軍還沒有攻殺到之前,早一步逃離,趕去安息帝國的帝都。
至于印度軍團方面,他們經過與韋蘇提婆的大軍在木爾坦城之下進行了一場決戰,他們的軍馬再次折損過半,包括傷兵,已經不過十萬人馬。那一戰之後,還能繼續作戰的軍馬,就僅隻有不到五萬人馬。如此,在當時,别說讓他們攻城了,就是讓他們圍住木爾坦城都嚴重的兵力不足。哪怕是加上後來趕到的十萬後勤部隊,也不足以攻城圍城。
但幸好,韋蘇提婆逃離之後,讓他們不用攻城應試獲得了一座完整的城池。這個,也是韋蘇提婆吸取了當初逃離貴霜帝都的教訓,沒敢在木爾坦城縱兵劫掠并放火毀城了。一來,他是害怕遭受到木爾坦本城的民衆軍馬的抵抗。二來是害怕弄出太大的陣象,會引來印度軍團的追擊。所以,就選擇悄悄的撤離。
在迦膩色伽蘇韋的印度軍團控制了木爾坦城之後,韋蘇提婆已經逃得無影無蹤,他雖然派出了一支騎兵追蹤,可是追到了韋蘇提婆的軍馬進入了巴基斯坦的高原山地去之後,他們也沒敢再深入的追蹤了。
如此,迦膩色伽蘇韋便命令印度軍團在木爾坦城休整,等待大漢官府方面的下一步的行動命令。
沒多久,關羽與孫策各率一軍共五萬漢軍進駐了木爾坦城,正式接管此城。
再不久,劉易給關羽、孫策命令,讓他們兩将,以木爾坦城爲中心,讓印度軍團向四周輻射,将以木爾坦城四周的地區勢力都肅清一遍。
同時,經過大漢官府的努力,很快又從貴霜民間征集到二十萬新編的印度軍團。将此二十萬調派到了木爾坦城,讓迦膩色伽蘇韋統一指揮。
有了二十萬新力軍的加入,印度軍團四出作戰,滅了不少原貴霜帝國的一些叛軍勢力。同時,在印度軍團的強勢之下,收降了不少原貴霜帝國的軍馬,從中挑出十萬人馬,加入了印度軍團。
這樣一來,印度軍團的總兵力,就達到了約五十萬人馬左右。如果計上犧牲了的十來萬人馬,印度軍團就曾共有六十萬的人馬了。
劉易可能也看到了印度軍團的作用,讓印度軍團去打仗,自己漢軍在後面收取勝利果實,這種感覺不要太爽。
尤其是,迦膩色伽蘇韋對大漢似乎真的無比忠心,完全是聽劉易之命是從。如此,劉易考慮過後,與一衆軍将商議,決定展開對整個貴霜帝國的攻占。
爲了配合對整個貴霜帝國的攻占及統治,劉易令趙雲、太史慈等,抽調回不少漢軍,組建了一支約有三十萬漢軍的大軍,一路尾随在迦膩色伽蘇韋的大軍後面,收取被印度軍團所攻下來的地盤。
很快,這場收取行動,就影響到了整個貴霜帝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