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說這段時間以來,别看洪衍武除了每天伺候“張大勺”,就顧楊衛帆和陳培斯這兩頭了,沒怎麽伸手管其他的事兒。
可無論是他自己的買賣,還是服務公司的經營情況,居然都挺不錯的。
像長城和故宮門前的旅遊商品,由于目前在旅遊旺季之内,如今的“龍口村”也能保證相對充足産品供給了。
這兩處買賣,在“菜刀”和“三蹦子”一絲不苟的認真經營下,那真是紅火極了。
每天兩處的銷售額加在一起至少是過萬。
如果算上外彙券的額外紅利的話,一個月,洪衍武就能從中得到十五六萬的淨利。
新增加的“人和車廠”和東華門夜市新買賣也是一樣。
别看眼下才不過十二輛三輪車投入運營,可老外對這個旅遊項目真是喜愛啊。
每天白天故宮北門,晚上去東華門夜市,都能産生一車難求,排隊等車的現象。
二十個小夥子輪着蹬車,壓根就沒什麽休息的工夫。
在“大勇”管理有方,和“小媳婦兒”、“小奶酪”和安傑洛配合默契之下。
一個月下來,怎麽也能給洪衍武淨掙五萬。
夜市情況同樣良好,什麽東西似乎一到了這裏格外好賣。
基本上從六點開攤兒到收攤兒幾個小時,就跟打仗一樣。
烤肉串的買賣加上龐師傅他們的利潤分成,妥妥的給洪衍武帶來了六萬收益。
這麽粗粗一算,就因爲有了這兩項新業務的擴充。
洪衍武在旅遊業上産生的經濟效益,竟然已經後來者居上,超過了服裝批發業務,以及西單、王府井、高第街的攤位租金總和了。
因此完全可以肯定,再加上過去一向占大頭的服裝業務的收益。
八月份洪衍武現金收入超過四十萬,已經是闆上釘釘的事兒。
這是又實現了一個十萬元跨度的飛躍啊。
而就這,還沒算上洪衍武通過“小百子”、“順子”和“淘氣兒”,繼續囤積好酒的潛在收入呢。
服務公司這塊兒呢,一樣的欣欣向榮。
因爲擁有了合理的規章制度,且能順利實行。
不但職工工作的積極性都挺高,水清在管理上也不用操太多心。
大家都是各司其職,按部就班即可。
于是在這種良性的工作狀态下,商店、主食廚房、乒乓球案、周末露天電影場。
各處的利潤和服務質量都開始變得穩固。
口碑也就越來越好,名氣越傳越大,客人越來越多。
當然,要論最掙錢的買賣,毋庸置疑還是“冰河時代”這個露天音樂茶座。
正常情況下,每日客人爆滿,單日流水過六千是很正常的事兒。
七月、八月,加起來總共給服務公司掙了二十二萬五的淨利潤,絕對的妥妥的“印鈔機”一台啊。
洪衍武還真的沒忘了答應水清的事兒,已經幫她聯系了報班兒學車本的事兒。
并托人打聽皇冠的價錢和購買渠道了。
而說到這兒,就必須得誇誇朱震凡和段剛他們倆了。
這倆小子的性情完全不一樣,一個心細,一個善張羅。
如今能抛開心結,精誠合作,實在是取長補短,配合默契。
即便是“冰河時代”每天晚上都人滿爲患,經常有喝多了的。
在兩人通力合作下,也沒出過什麽大問題。
特别是8月6日,京城突降大暴雨,降雨達264毫米的這天,更必須給他們記上一大功。
因爲這兩個人見雨大得驚人,在好不容易迎來的休息日裏,都不約而跑到了廠裏,找廠裏的電工幫忙把舞台燈光和音響設備做了拆除處理。
就是因爲他們這份責任人呢,在随後接連數天繼續暴雨,并伴有大風、冰雹的惡劣天氣裏,這些東西才能分毫無損的保留下來。
否則損失不可避免。
更不可能在天氣轉好後,及時恢複營業。
至于餐廳這一塊,基建科的施工工作已經差不多完成了,設備也已經到位,廚具更是現成的。
隻剩下裝修的細節還在摳斥。
現在唯一虧欠的隻是人手,和具體的菜單了。
隻要人員一到位,菜單一定好,就能立馬開張營業。
總之,方方面面都顯得那麽順當,那麽讓人舒坦。
以至于洪衍武這猛然手裏一沒了事兒,停下來觀望一下,都覺得自己似乎太走運了一點。
因爲說實話,他完全是在不知不覺中就把局面搞這麽大了。
連他自己當初也沒想過,這東一榔頭、西一棒子的,逮着什麽賺錢做什麽,偏偏還樣樣都做成了。
别看今天他的産業構成複雜的要命,可不少買賣居然于無形中相輔相通,竟然隐隐呈現出一種産業布局的氣象。
所以他因此産生的最大的感觸,除了恍若夢中的驚喜以外,那就是似乎把握到了一種真正可以把企業做大的要訣,或是說根本原理。
這個東西,可絕不是他上一世在房地産公司裏,天天聽過去的老闆權鵬飛和高鳴琢磨的陰謀詭計和投機鑽營。
也不是他見過的那些高學曆的“成功人士”,倍加推崇的那些西方的現代化管理理論。
他通過自身實踐突然領悟到的,産生強烈共鳴的,其實倒是我國本土最傳統的經營哲學。
也就是他的父親常常跟他說的那句“和氣生财”。
可别小看了這句話。
記得一段相聲裏有一段唱詞,“買賣要靠和氣生财,不分窮富一樣看待……像你這樣的買賣怎能不發财?”
這唱詞裏的“和氣生财”,提倡的隻是“和氣待人”服務态度,也是大家對這個詞最普遍的理解。
但這種解釋太過簡單,在洪衍武當下看來,這個看似普通的詞兒,真正含義遠不止局限于此。
“和氣生财”其實是應當解釋爲一個優秀的商家,要努力讓全方位的關系達到和諧與平衡才對。
沒錯,商家要賺錢,首先就得讓顧客滿意。
顧客要的是什麽?無非價廉,物美,感受好罷了。
這遵循的,可以歸納爲等價交換原則。
可同樣的,商家要賺錢,也得讓下屬和職工滿意才行。
那下屬和職工要的又是什麽?
不過是尊重,前程,收入高而已。
這就得遵循利益一緻原則了。
而洪衍武自我審視自身,他認爲自己的成功,恰恰就在于處理好了這最關鍵的兩處關系上。
對顧客,他讓人慷慨解囊,靠得是商品的稀缺性和童叟無欺的價錢。
對下屬和職工,他使其勤奮工作,靠得是相對公平的分配準則和看得見的實惠。
而正是借此達到了一種買賣雙方,内外兩面的平衡。
他的買賣和工作,才能始終保持穩定向上、高速發展的經營态勢,齊齊步入良性循環。假如兩者缺其一,那就等于瘸着一條腿走路了。
不是顧客怨聲載道,那就是内部掉鏈子、拆台。
又怎麽可能把買賣幹好?絕對是焦頭爛額,四處漏風。
坦白而言,其實洪衍武自知,他做的也稱不上完美,還有許多不足的地方。
但正因爲他做的比同年代大多數人都好,瑕疵也就被自動掩蓋、彌補了。
比如說吧,顧客即使感到價錢偏高,但會因商品的稀缺和服務态度容忍。
與此同理,職工們即使發現工作制度出現了漏洞。
可因爲個人私利與公利的一緻性,出于對工作的珍惜,不但沒人會抱怨,去鑽空子。
反倒會主動提醒,甚至自覺自願彌補漏洞。
這才是洪衍武能抽出身去做他所關注的事兒,當了這麽久甩手大爺,各方各面也沒出簍子的關鍵原因。
否則,即使擁有再好再多的主意又有什麽用?
如果沒有同心協力的人手幫襯,買賣也就限制住了。
而建立在這個認識上,洪衍武再順帶延伸一下這種理論的應用。
也就進而看得更遠,想的更全了。
因爲商業裏牽扯到的關系也不止顧客和職工,還有供貨的服務商呢,還有經濟的借貸方和擔保方呢,還有市場的管理者和監督者呢,還有足以影響企業名聲的媒體們呢。
這些關系依然重要,同樣足以影響到企業生命力和發展前景。
最理想的處理方式,肯定也是要追求一個“和”字的。
說白了,重要的就是“團結”二字。
也就是人心向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道理。
要知道,這些關系的存在是不會有所改變的。
但阻力與助力對調,可是裏外裏的雙倍差距啊。
隻有越來越多的人覺得你的企業存在是有益的,是好事,各方各面都能從中獲益。
這個企業才能得到順暢的發展。
由此完全可以總結出一個準則,作爲企業的管理者,眼睛不能隻盯着利潤看。
無論是擅長未雨綢缪,還是懂得亡羊補牢。
企業管理者最大的義務和責任,其實就是怎麽樣讓各方各面的關系維持和諧,達到平衡才對。
真的實現了這個目的,壓根不用着急去賺錢,錢就會自己跑到你的兜裏的。
難怪李福說洪家從不散人,給夥計的待遇那麽好。
難怪洪家留有祖訓,童叟無欺,名聲第一,永遠不做霸盤,要多行善舉。
難怪他的父親常說,“萬年基業要靠心。心有多大,買賣就有多大。”
難怪權鵬飛和高鳴信奉“商道随政道”,永遠把“權勢”捧在第一位。
天天嚷嚷着,“你認識誰并不重要,關鍵是你想認識誰,以及誰認識你”。
這就統統解釋得通了。
因爲這些表面上看着哪兒也不挨哪兒,可實際上卻都囊括在了同一個道理之下。
那就是商業的利益不在于多少,而在于各種關系的平衡。
也隻有這種平衡,才能造就出最偉大的企業。
反過來說,假如一個企業出現問題,發展停滞,甚至開始走下坡路了。
那不用問,肯定就是哪一處關系失衡了,缺了“和氣”。
那麽懂得這一點,隻要按照這個思路逐一審查,去找矛盾叢生、怨言最多的地方。
也就不難找到病根兒,藥到病除了。
這樣的認知,似乎比前一段時間,他隻把洪家的商業準則單純的理解爲“即使是普通買賣,也要想方設法使得顧客成瘾,有依賴性”更全面,更完善了。
洪衍武因此隐隐有了一種初窺門徑的感受。
他覺得自己如今認識到了這一層次,才好像才在經商上剛剛入門。
而他也由此總結出了一句屬于自己獨到經驗。
那就是“做買賣其實就是琢磨人的,把人琢磨透了,買賣也就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