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怎麽說,在此之前,羅耀武兼領的第十五集團軍已經進駐沈陽。
因爲第三十九集團軍,即三十九軍已經在此之前回到遼陽,加上駐紮在長春的第十六集團軍與駐紮在錦州的第四十集團軍,沈陽軍區的集團軍由之前的兩個猛增到四個,總兵力增加了一倍不止。
事實上,能夠進駐東北的還不止這四個集團軍。
駐紮在保定的第三十八集團軍、駐紮在張家口的第六十五集團軍、以及駐紮在濰坊的第二十六集團軍都能及時出關,如果駐地在石家莊的第二十七集團軍、以及駐地在開封的第二十集團軍能夠及時完成重建工作,也有能迅速出關。
也就是說,短期内能夠進駐東北的集團軍将多達七個,中期能增加到九個。
按照一個集團軍擁有三萬到五萬官兵計算,這就是三十萬到四十萬的地面部隊了,而在六十年前,入朝作戰的志願軍也就這個水平。
看似強大,實際上仍然不足以發起一次像模像樣的進攻。
要知道,即便在面積小得多的台灣島上,最初的時候也投入了四個軍,打到最後則投入了六個軍,如果算上兩栖部隊與補充兵力,則相當于動用了八個軍的兵力。照此計算,要在朝鮮半島上打一場以進攻爲主的戰争,怎麽也得動員十到十五個集團軍,總兵力不能低于五十萬。
毫無疑問,這是辦不到的。
羅耀武到達沈陽,受到影響最大的就是第十五集團軍。
如果說,在此之前,還沒有幾個人把黎衛東這個外來漢放在眼裏,認爲十五軍隻是匆匆過客,完成整編後就會滾蛋,那麽在羅耀武出任軍區參謀長之後,再也沒人敢小看十五軍的官兵,也沒人認爲十五軍隻是過來打秋風。
很多黎衛東解決不了的問題,在羅耀武這裏都不是問題。
比如裝備問題。
按照新的編制,第十五集團軍編内的三個師都将升級爲全員重型裝甲師,團級部隊則全部升級爲旅。四十三師仍然是頭号王牌,轄有全軍唯一的第一二七坦克旅,另外兩個旅也是全員裝甲旅。四十四師編下的一三零旅爲裝甲旅、一三一旅爲軍級獨立炮兵旅,一三二旅則是機械化步兵旅。四十五師的一三三旅與一三四旅爲機械化步兵旅,新增的一三五旅則爲全軍唯一的摩托步兵旅。
編制好确定、人員也容易招募,關鍵是裝備能否及時補充到位。
在羅耀武到來之前,這是一個非常嚴重的問題。雖然在此之前,黎衛東已經晉升爲少将師長,兼集團軍參謀長,在羅耀武過來的時候又得到格外提拔,兼任集團軍臨時司令,但是像他這種臨時提拔的将軍,在軍隊裏一抓一大把,特别是那些參加了攻台作戰的部隊,黎衛東又沒有全程參與戰鬥,所以很少有人給他面子。
這不是黎衛東的問題,也不是那些故意刁難他的将軍的問題,而是整個系統的問題。
在組建一二七坦克旅的時候,按照計劃,應該在九月十五日之前,将三個坦克營的七十四輛99式主戰坦克、以及配套的八輛裝甲搶修車與一百多部各類野戰車輛運送到位,結果坦克與裝甲搶修車一輛都沒送來,其他車輛也隻來了十多台。不是廠家沒有發貨,而是在運送途中被強行調走,送往石家莊,編入了同樣新建的二十七軍。
黎衛東想過辦法,隻是沒有讓羅耀武出面,結果一直沒有搞定。
羅耀武走馬上任的第二天,這個看上去非常棘手的問題就得到解決,不但七十四輛坦克與配套野戰車輛悉數到位,而且送來的還是99b、不是之前确認的99a。
當然,這也與剛剛進入委員會,即進入最高決策圈的陳必時有很大的關系。
就算不給羅耀武面子,也得更陳必時面子,誰都知道羅耀武與陳必時是什麽關系!
除了裝備之外,還有很多因改編産生的問題都在羅耀武到來後得到解決,比如與葉振邦有關的身份問題。
在此之前,他是團參謀,陸軍少校。問題是,一三三團變成了一三三旅,而旅參謀的對應軍銜至少應該是中校。
提拔一個中校不算什麽,可是提拔一個還不到二十一歲、兩個月前還中士、已經連續得到數次破格提拔的空降兵,那就有點不正常了。說得不好聽一點,就算他的老子是羅耀武也沒有理由得到提拔。
要知道,即便在所有參與了攻台作戰的部隊中,在所有得到戰地提拔的軍人中,也沒有第二個人在如此短的時間内由中士晉升爲少校。
雖然在戰時情況下,晉升是獎勵手段,特别是在某些特殊的部隊裏,晉升關系到津貼待遇、關系到身份地位、也關系到軍人最重視的成就,所以晉升成爲最好的獎勵手段,比如在特種部隊裏,人人都是軍官或者高級士官,實際上并不需要那麽多的軍官與高級士官。但是在作戰部隊裏,随同軍銜一起升高的還有對等的職責,特别是在戰場上,就算隻是一名沒有具體職務的軍官,也要在必要的時候承擔起指揮作戰的重任,而這關系到了其他軍人的根本利益,甚至會決定很多人的生死存亡。
在羅耀武回來之前,葉振邦就做出了選擇。
不是他不想留在旅部,而是他有自知之明。在接受正式培訓之前,像他這種隻知道在前線拼命作戰的軍官,留在旅部不會有多少作用。
雖然黎衛東替他做了更好的安排,與其他十多名戰時提拔的軍官一道前往國防大學接受臨時培訓,回來後就有機會留在旅部、甚至有機會前往軍部擔任高級參謀,但是葉振邦沒有選擇這條路,因爲他知道,沒有足夠厚實的背景,過早進入軍隊的參謀機構,即便能夠獲得更大的安全保證,也能更加頻繁的接觸到高級将領,今後的發展空間也非常有限,甚至一輩子都隻能當參謀。
要知道,像羅耀武、陳必時,甚至向薛華毅與黎衛東這些有資格統軍作戰的将軍,都在基層摸爬滾打了好多年,對部隊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與認識之後,始終沿着一把手的路線往上晉升,而沿着參謀路線晉升的,很少有機會成爲統帥。
羅耀武回來後,這個問題得到了妥善解決。
與以往一樣,羅耀武把選擇的機會留給了葉振邦,隻是承諾,爲葉振邦保留那個前往國防大學接受系統培訓的機會,并且保證,隻要能夠回來,還将給出更多的機會,讓那些跟随葉振邦作戰的軍官都能得到培訓機會。
不管怎麽說,這是一個比較妥善的安排。
從某種意義上講,這也是羅耀武在獎賞葉振邦,并且通過獎賞葉振邦,讓十五軍的老兵知道,軍長沒有忘記他們,隻要奮勇作戰,所有人都有機會成爲下一個葉振邦,也能獲得軍長的獎賞。
按照羅耀武的安排,葉振邦将回到一三三旅,出任九連所在的三營營長。
如此一來,跟随他的諸葛宏彥将出任三營參謀長兼軍事指導員、陶安康将出任三營偵察連連長兼警衛排排長。因爲整體編制規模擴大,所以甘應明、盧鼎炫、柯良雄等人的職務都得到提升,而傷愈歸隊的丁浩洋、蔔小勇、任俠歌與郭暧紅等人也得到了合理安排。葉振邦還想辦法把易小春調了過來,至于政治指導員這樣的職務,那就不是他能夠關心與應該關心的事情了。
九月二十五日,拿到正式任命書之後,葉振邦就去了三營駐地——丹東寬甸灌水鎮。
一座離沈陽好幾百公裏的小城鎮。
部隊整體靠前部署也是羅耀武的安排,準确的說是在羅耀武到來之前才做的調整,在此之前,三營的駐地就在沈陽郊區。如果不是需要留下來等正式批文的話,葉振邦應該随同大部隊一起出發。
不過有諸葛宏彥跟着,他也沒什麽好擔心的。
再說了,盧鼎炫就是遼甯人,而且有八分之一的滿族血統,聽說他有個需要好幾杆子才打得到的遠房親戚就住在寬甸縣。
不管怎麽說,沒什麽需要讓葉振邦操心。
對于這些血裏來火裏去的老兵,連生死都不在乎,還有什麽好擔心的呢?
當然,這麽說也不對。
前往寬甸的路上,葉振邦的心情就比較沉重。
所有迹象都表明,戰争并沒有因爲大陸軍隊撤出台島而結束,而且即将從東南方向擴散到東北方向。見到羅耀武之前,葉振邦就從新聞中聽出了問題。當然,他收聽的不是國内的廣播電台,而是讓傷愈歸隊的郭暧紅“翻譯”的國外電台。對于朝鮮半島軍事分界線上發生的那些事情,國内新聞總是避重就輕,不會說到要害。
戰争會再次爆發嗎?
葉振邦覺得這個問題有點荒謬,戰火沒有熄滅,隻是換個地方燃燒而已。
荒謬歸荒謬,他不能忽視這個問題,因爲被頂到前面的第十五集團軍很有可能再次沖鋒陷陣。
朝鮮會成爲第二個台海嗎?(未完待續,如欲知後事如何,請登陸。readnovel。,章節更多,支持作者,支持正版閱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