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才能,方士謙不比陳必時差,能夠成爲陸軍上将、當上一方大員,肯定有兩手,不然下面的人也不會服氣。
方士謙隻差一樣東西:運氣。
确定攻台作戰總司令的時候,方士謙是第二号人選,排在陳必時前面,他沒能選上的原因有兩個:一是年紀偏大,不見得扛得住;二是在制訂戰争計劃的時候老毛病犯了,去療養院住了大半個月。
相對而言,年紀肯定是次要問題,畢竟陳必時也六十來歲,不見得多年輕。
等他出來的時候,人選已經定了下來。
戰争頭幾天,方士謙還有點幸災樂禍,特别是美軍參戰之後,他更加覺得沒被選上是一件幸運的事情。在美軍的絕對制空權與制海權面前,換任何人上去,結果都一樣,肯定得全線潰退。
到了八月上旬,方士謙看出了點苗頭。
陳必時指揮的攻台部隊确實在敗退,隻是沒有節節敗退,而是有計劃的敗退。
更讓方士謙看不下去的是,陳必時一直讓五十四軍頂在前面,不惜代價的攻打台北。方博輝也就算了,作爲軍長,肯定不會去危險的地方。問題是,五十四軍是方士謙的娘家,就像陳必時與十五軍一樣。
五十四軍打殘了,最受傷的肯定是方士謙。
不管怎麽說,方士謙看不下去了。
也就在這個時候,方士謙在高層會議上對陳必時的攻台作戰行動提出質疑,認爲陳必時犯了嚴重錯誤。
方士謙的意圖很明顯:取代陳必時。
可惜的是,他的運氣确實差了一點。
就在高層聽信了方士謙,對陳必時的攻台部署産生懷疑的時候,日軍第七師登台、美軍加大了海空投入,台海戰局風雲突變。
不管怎麽說,這個時候換帥是最不明智的決定。
再說了,誰都知道陳必時與十五軍的關系,總不能讓戰場上的中流砥柱受到影響吧。
這個時候,方士謙也看了出來,陳必時的部署沒問題,而且一直朝着既定目的前進,隻不過不是在一周之内收複台島,而是預料到美日的軍事幹預,要用持久戰獲得勝利,将戰火控制在台島上。
有點軍事常識的人都應該知道,陳必時走的才是正途。
雖然在美日不出兵幹預的情況下,在一周之内收複台島不是沒有可能,但是絕對不能把國家統一的重任寄托在一個無法肯定、甚至無法掌握的因素上。既然美日必然出兵幹預,就得做好充足準備。
方士謙明白這個道理,還是個比較正直的軍人,可是運氣确實不行。
不明白這個道理的,肯定是不懂軍事的政客。
不能在一周之内打下台島不是關鍵,丢掉制空權與制海權也不是關鍵,問題是,竟然沒能在地面戰場上掌握主動權!
不管怎麽說,号稱“百萬雄師”的陸軍可是全球第一。
六十年前,這支剛剛打下天下、隻有小米加步槍的軍隊在沒有海軍、隻有有限空軍、連炮兵都沒多少的部隊就在朝鮮半島上擊敗了剛剛打赢世界大戰,有全球最強國力做後盾,得到了世界上最強大的海軍與空軍支持的美軍。
先烈能做到,爲什麽後人做不到?
半個多世紀的發展,不但有全球第二強經濟體,還有各種各樣的先進武器,即便空軍與海軍仍然有差距,地面戰場上的優勢卻非常突出。
在很多人看來,不管是99式主戰坦克、05式自行榴彈炮、04式步兵戰車,還是“衛士”系列火箭炮、“東風”系列戰術彈道導彈,都不比美國陸軍的同類裝備差,部分裝備還要更好一些。
有這種看法的不僅僅是普通老百姓。
準确的說,有人希望普通老百姓有這樣的觀點。
陳必時沒能打下整個台北,甚至沒能守住半個台北,最終還退出桃園縣城,肯定讓很多人感到不滿。
這個時候需要有人出頭,而出頭的人就是方士謙。
對陳必時的質疑把方士謙推到了風口浪尖。
問題是,方士謙也不是笨蛋。陳必時指揮的攻台部隊在丢掉桃園縣城之後,沒有一口氣退回台中,在楊梅鎮穩住了戰線,已經算得上“大獲全勝”,換任何人上去,都不可能做得更好。
可以說,在八月十九日之後,誰也替不了陳必時,也沒人願意去替換陳必時。
正是如此,方士謙在這個時候提出反攻台北。
這也是不得已之舉,因爲方士謙知道陳必時會反對這個提議,并且拿出非常具有說服力的反對意見,高層也不可能完全忽視陳必時的意見,自然不會讓他去取代陳必時,搞到最後必然是分工合作。
一個負責守住現在的戰線,一個負責攻打台北。
方士謙料得非常準确,結果與他預料的幾乎絲毫不差。
更重要的是,方士謙爲自己留足了後路,即在走馬上任之前,不但讓上面同意在派遣二十軍的基礎上、将早些年一直部署在福建地區的四十一軍派過來,還讓高層答應将鎮守遼東半島、主要應對朝鮮半島的三十九軍派往前線。
隻不過,方士謙算漏了一點,即三十九軍過不了台灣海峽。
在去台島的路上,方士謙才真正明白了陳必時爲什麽要以守代攻。雖然一百多公裏寬的台灣海峽早已算不上天塹,甚至連快艇都擋不住,但是這條“大水溝”仍然給軍事行動帶來了不可低估的影響。
物資送不上去,重裝備送不上去,人員送不上去,什麽都是白搭。
十多天裏,方士謙一直在忙着做一件事情:把二十軍與四十一軍的重裝備送過去。
這一部署的原因很簡單:二十軍與四十一軍的所有重裝備加起來也隻有三十九軍的三分之二,兩個軍後勤需求的總和大概隻有三十九軍的八成,但是兩個軍的綜合戰鬥力并不比三十九軍差,特别是在裝甲力量難以發揮作用的情況下,擅長在南方水地區作戰的四十一軍就比三十九軍更适合登陸台島。
落實到細節處,問題就更加明顯了。
拿運送坦克來說,因爲99式主戰坦克的戰鬥全重超過五十噸,即便減重,也在五十噸以上,而96式主戰坦克在減重之後不到四十五噸,因此能夠運送96式主戰坦克的快艇與快速渡輪比能夠運送99式的多出了近兩倍!
三十九軍上不了台,恐怕是方博輝最失算的地方。
在他看來,如果能夠把三十九軍派上去替換五十四軍,再加上四十一軍與二十軍,打下台北的把握并不下。
沒有三十九軍,就沒有突擊力量,打下台北的難度陡然提高了不少。
問題是,方士謙已成騎虎,要是他敢實話實說,不但會失去超越陳必時的機會,連之前的位置都保不住,還會顔面盡失。
說得難聽點,就是晚節不保。
對于一個服役了快半個世紀的老将來說,“晚節不保”恐怕是最大的災難。
爲了面子,方士謙連死都不怕,還會在乎别的嗎?
沒有回頭路可走,也就隻能孤注一擲。
問題是,到了九月份,給方士謙孤注一擲的機會都不多了。
九月二日,日軍第十師抵台。僅僅一天之後,美軍第三步兵師就到達了基隆港。雖然受基礎設施限制,這兩支新增部隊都無法立即投入戰鬥,光是物資轉運與部隊部署就得花上好幾天,但是局勢再明顯不過了,如果方士謙再拖下去,等到美日聯軍發起進攻,他的攻擊部隊就将交給陳必時。
拖到九月六日,越來越多的迹象表明,美日聯軍将在未來四十八小時内發起進攻。
最明顯的迹象就是美軍開始加強前沿部署,并且增加了戰術偵察力度,以往每天隻有幾架無人偵察機出現在楊梅鎮上空,到了九月六日白天,這個數量增加到了十幾架,而且監視範圍擴大了好幾倍。
如果不打算進攻,美軍有必要提高偵察力度嗎?
日軍的部署也不含糊,第十師沒有留在宜蘭,而是沿着第七師開辟出來的大漢溪進軍線路,正在向石門水庫東邊的複興鄉集結。
按照陳必時的判斷,美日聯軍将齊頭并進,美軍在沿海平原上進攻,日軍在山區進攻。
這也符合美日軍隊的性質,即美軍是擅長在濱海地區作戰的陸戰隊,而日軍第十師駐地東邊就是富士山,算得上是日本陸自少有的“山地部隊”。
不管怎麽說,方士謙再也不能拖下去了。
六日下午,陳必時向高層提交了一份報告,即要求在美日聯軍發起進攻之後,統一調度與指揮登島部隊。
雖然這與之前的安排相悖,但是高層基本上同意了陳必時的請求。
受此影響,當天傍晚,方士謙下達了準備進攻的命令。
他不是不知道輕重,隻是不想讓一個月來的努力白費,更不想給五十年的軍人生涯畫上一個遺憾的感歎号。
雖然搶先發起了進攻,但是很多問題靠精神意志解決不了。比如按照計劃,四十一軍與二十軍的物資要到九月十日才能全部到位,在方士謙下達進攻命令的時候,兩個軍的物資隻夠消耗四十八小時,而且還沒有包括前期炮火準備。
四十一軍與二十軍有可能在兩天之内打回去,占領整個台北嗎?
别說陳必時,恐怕連方士謙都沒有抱多大希望吧。(未完待續,如欲知後事如何,請登陸。readnovel。,章節更多,支持作者,支持正版閱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