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二十七日,陳必時指揮的東南軍在江蘇南京、安徽黃山、江西上饒到福建南平的整條戰線上發動了戰略反擊,總計投入二十七個集團軍、一百四十個師、約一百三十萬地面部隊。爲了配合東南軍的戰略反擊行動,由王虞珉指揮的華中軍還在安徽蕪湖與銅陵兩地發動了反擊戰役,投入十個集團軍、六十多個師、約五十萬地面部隊。
從兵力投入來看,這是東南戰場上規模最大的一次反擊行動。
戰鬥主要集中在南京與蕪湖兩地,陳必時的戰略意圖也是擊潰盤踞在南京南面的美台聯軍,解除南京的威脅,在蘇南地區打開局面。
因爲中**隊的反擊來得很突然,之前幾乎沒有征兆,所以美台聯軍倉促應戰,來不及調整兵力部署,隻能讓各部隊就地堅守。
這也不難理解,赤山會戰打響後,美日聯軍進軍華北,北方戰場成爲絕對重點,中**隊的所有行動都圍繞着北方戰場展開。加上狄劭康留守北京,全力支持羅耀武在華北地區的作戰行動,盡可能的爲東北軍增補主戰裝備,送往東南戰區與華中戰區的裝備大大減少,東南軍與華中軍一直沒有獲得發動戰略反擊的資本。
受此影響,就連帕特裏奇都沒有察覺到南面的危險。
在帕特裏奇看來,中**隊在北方戰場上疲于奔命,哪有能力在南方戰場上發起反擊。
雖然從時機上看,在美軍集中了大約三分之二的主力部隊攻打北京的時候,中**隊在南方戰場上獲得了寶貴的反擊機會,但是在兵力不足、且各作戰部隊的戰鬥力沒有任何保證的情況下,反擊隻會增添傷亡,削弱南方戰場上的防禦力量。
更重要的是,将四個主力師派往北方戰場之後,帕特裏奇就讓南方戰場上的美台聯軍由攻轉守。從二零一四年三月份開始,美台聯軍就在加固南方戰場上的防線,特别是在南京附近地區,美軍調動了數千台工程設備,在幾個月内建起了一道縱深接近一百公裏的防區,将整個蘇南地區都變成了防禦戰場。
正是如此,帕特裏奇一直認爲南方戰場上的防禦部署固若金湯,沒什麽好擔心的。
事實上,确實沒有什麽好擔心的。
發動戰略反擊的時候,東南軍與華中軍除了兵力不成問題之外,其他各方面都有問題。
主要還是缺乏主戰裝備,主力部隊嚴重缺乏突擊能力。
客觀的講,東南軍與華中軍的裝備問題比東北軍還要突出。
赤山會戰之前,因爲最高統帥部還在北京,負責内政工作的仍然是管元山,加上受到第三十八集團軍指揮權影響,東北軍一直沒有得到加強,就連移交給羅耀武指揮的第二十七集團軍都有很大的獨立性,所以當時東南軍與華中軍還能得到主戰裝備,特别是王虞珉指揮的華中軍。
要知道,華中戰區後方就是西南戰區,如果王虞珉設在華中地區的戰略防線被美台聯軍突破,西南地區就将受到威脅。當時,最高統帥部已經在考慮遷都,而且大部分領導人主張前往成都。如此一來,華中戰區戰區成爲了最爲重要的戰略屏障,爲該戰區配備主戰裝備也就不奇怪了。
因爲當時美台聯軍已經攻入華中戰區,在安徽腹地站穩了腳跟,所以增強華中戰區也有足夠的理由。
問題是,赤山會戰打響之後,特别是到了第二階段,北方戰區再次成爲主要戰區。
爲了增強北方戰區,狄劭康不但讓第三十八集團軍留下了全部主戰裝備,還盡其所能的爲羅耀武争取到了更多的主戰裝備。因爲狄劭康執意留守北京,甚至在最高統帥部的決策會議上表達出了與北京共存亡的想法,加上遷都工作已經展開,很多職能部門正在轉移,所以基本上由狄劭康單獨決定戰略大事,東北軍的武器裝備也就得到了保證。
受到影響的,正是東南軍與華中軍,特别是東南軍。
因爲在此之前,東南軍就沒有獲得足夠的主戰裝備,所以到了赤山會戰之後,東南軍的戰鬥力連華中軍都比不上。
雖然在赤山會戰之後,因爲羅耀武在北方戰場上發動了大規模遊擊戰,美日聯軍不大可能按照帕特裏奇的計劃,在七月初攻入北京,甚至難以在七月份發起進攻行動,所以在分配主戰裝備的時候,最高統帥部做出了調整,東南軍獲得了一些主戰裝備,但是這一情況在六月底出現了轉變,特别是在七月初,随着美軍擴大戰略轟炸規模,重點轟炸了西南地區的交通基礎設施,使得西南地區與華中地區的交通一度中斷,大批主戰裝備滞留在重慶,無法送往前線,使得東南軍的戰鬥力大受影響。
針對這一情況,陳必時隻能通過擴大編制,征召更多的兵員來彌補戰鬥力上的欠缺。
可惜的是,僅僅征召兵員,顯然解決不了問題。
戰略反擊開始的時候,陳必時手裏的裝甲力量屈指可數。在一百四十個師中,隻有五個裝甲師與七個摩步師,其他全部都是步兵師,而且絕大部分都是純正的步兵師,擁有一個裝甲營的步兵師還不到二十個。一百三十萬地面部隊,隻擁有不到六百輛主戰坦克、大約一千輛步兵戰車,以及一千餘門火炮與火箭炮。要知道,正常編制的話,兩個主力集團軍就應該配備這麽多主戰裝備。
缺乏主戰裝備,最直接的影響就是部隊嚴重缺乏突擊能力。
戰鬥打響後,這個問題就暴露了出來。
在最重要的南京戰場上,陳必時在第一天就投入了三十個師的兵力,而且集中了該方向上幾乎所有主戰裝備與大口徑火炮,結果在第一天的激烈戰鬥結束之後,東南軍僅僅突擊了五公裏,而美台聯軍在該方向上的防禦縱深高達一百三十公裏。
這種程度的突擊行動,根本不可能對美台聯軍構成威脅。
事實上,第一天的戰鬥,損失最大的就是東南軍。
在攻擊美台聯軍的時候,東南軍不但損失了一百多輛坦克與更多的裝甲戰車,還損失了上萬名官兵,而美台聯軍受到的損失微乎其微。
相對而言,華中軍在蕪湖與銅陵的表現就要好得多了。
除了華中軍擁有更多的主戰裝備之外,還與作戰任務有關。不管怎麽說,華中軍隻是這場戰略反擊的輔助力量,五十萬大軍全部集中在兩個戰場上,而且美台聯軍在蕪湖與銅陵的防禦部署并不堅固,兵力也不是很充足。更重要的是,當東南軍在南京戰場上發起猛攻的時候,美台聯軍首先得考慮穩住南京戰線,因此用在蕪湖與銅陵的支援力量非常少,就連空中支援也無法保證。
得益于此,華中軍在第一天就取得了重大突破,圍殲了三個台軍步兵旅。
正是華中軍取得的重大戰果,使得南方戰場上的局勢出現了微妙變化。
說得直接一點,如果王虞珉能夠拿下銅陵與蕪湖,不但能夠消除美台聯軍對長江中遊地區構成的巨大威脅,确保兩湖的戰略安全,還能與東南戰區連成一片,使美台聯軍無法從上遊方向對南京構成威脅。
這樣一來,就算陳必時在南京方向上的反擊行動沒有收獲,東南軍也能退守南京,不必擔心遭到美台聯軍圍攻。
事實上,這也正是華中軍在蕪湖與銅陵大舉用兵的主要目的。
對帕特裏奇來說,情況就沒有這麽樂觀了。
在安慶失敗之後,銅陵與蕪湖成爲美台聯軍在大陸腹地的主要據點,也是美台聯軍在掃蕩長江下遊地區之後,繼續向長江中遊地區進軍的出發點。即便美國當局在進軍中國腹地的問題上心存猶豫,并不打算替台灣打天下,遲早會将南方戰場上的作戰行動丢給台軍,但是從今後守衛南京出發,銅陵與蕪湖都是戰略要地。
受此影響,七月二十八日,帕特裏奇就不得不對美軍的作戰行動做出調整。
增派地面部隊顯然不太現實,不管是從北方戰場抽調兵力,還是從後方增兵,都無法及時到達,也就難以發揮作用。
能夠迅速發揮作用的,隻有美軍的空中力量。
可以說,這也正是東南軍與華中軍戰略大反擊的最終目的,即迫使美軍将更多的空中力量用在南方戰場上,減輕北方戰場上的投入,讓東北軍有更多的時間完成作戰部署,減少部署階段的非作戰損失。
别忘了,到七月底,美日聯軍在北方戰場上,仍然以空中打擊爲主。
雖然美軍在部分地區發動了小規模的地面戰鬥,試探東北軍的戰略防線,但是在大規模空中打擊完成之前,也就是在削弱了東北軍的戰鬥力之前,沒有部署到位的美日聯軍地面部隊很難突破東北軍的防線。
問題是,僅僅投入空中力量,就能扭轉南方戰場上的局面嗎?
要知道,美軍能夠迅速調動空中力量,在本土作戰的中國空軍能夠更加迅速的調動空中力量。
随着中國空軍也對部署做出調整,南方戰場上的戰略反擊就沒有那麽簡單了。(未完待續,如欲知後事如何,請登陸。readnovel。,章節更多,支持作者,支持正版閱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