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是趁中**隊在喀喇沁旗立足未穩的有利時機,動用部署在赤峰的主力部隊,發動一場以攻占七老圖山爲主的戰役行動,打通前往承德的地面通道,然後等到開春之後,與部署在關外的部隊協同攻打秦皇島,最終進軍北京。
二是利用接下來的兩個月組織集結作戰部隊,等到開春前後再發起攻擊,同時進軍七老圖山與山海關,從兩個方向上向中**隊設在北京外圍的最後一道戰略防線發起沖擊,最終攻入北京。
毫無疑問,這兩個選擇都有利有弊。
雖然從當時的情況來看,前者更爲理想,畢竟這讓美日聯軍有充足的時間進軍北京,也讓帕特裏奇在戰術選擇上更加靈活。但是帕特裏奇沒有忽視一個至關重要的問題,即在喀喇沁旗戰役中,中**隊沒有出動主力部隊,就連正規軍也隻動員了兩個步兵師而已。也就是說,羅耀武很有可能已經料到美日聯軍會趁機發起大規模進攻,因此将主力部隊放在了防線後方。
在此情況下,如果強行進軍七老圖山,必然遭到中**隊頑強阻擊。
如果在平原上作戰,問題還不是很大。以美日聯軍掌握的空中優勢,特别是美軍在該方向上的巨大投入,就算沒有日軍支持,帕特裏奇也有信心再次擊潰中**隊。問題是在山區作戰,美軍的優勢被大大削弱。按照帕特裏奇的判斷,就算羅耀武不動用主力部隊,隻要有足夠的兵力,就能在山區内擋住美軍。
再說了,嚴冬還沒有過去,進攻行動還會受到自然因素影響。
可以說,要穩中求勝的話,還是得等到開春之後。
問題是,這個時候,帕特裏奇最不能做的就是等待。如果采用第二種作戰方案,美日聯軍将沒有回旋餘地。也就是說,如果不能一次性從關外打到北京,并且占領北京,美日聯軍就很有可能輸掉這場戰争,至少會在北京停下前進的腳步。
對于美日聯軍來說,停止進攻就等于戰敗。
原因很簡單,中國能打消耗戰,而美國卻不能打消耗戰。隻要進攻停止,中國就能利用廣袤的國土與龐大無匹的人力資源拖垮敵人。打到這一步,美國将别無選擇,隻能在局勢失去控制之前撤出戰場。沒有美國的支持,日本再厲害,也不可能像上個世紀前期那樣,占領大半個中國。
事實上,隻要日本當局稍微理智一點,就會搶在美國之前撤軍。
很明顯,帕特裏奇的處境非常尴尬。
受此影響,三月初,在積極進行進攻準備的時候,美軍對喀喇沁旗發動了幾次試探性的戰術進攻,結果都沒有取得進展。
隻不過,美軍的這幾次戰術進攻,也着實讓羅耀武緊張了一陣子。
帕特裏奇并不知道,當時羅耀武并沒在山區内部署主力部隊,僅僅隻有四個新編集團軍負責北面防線。原因也很簡單,羅耀武手下的六個主力集團軍全部在後方休整,等待遲遲沒有送到位的主戰裝備。
更重要的是,當時羅耀武還有一個更大的麻煩,即争取第三十八集團軍的指揮權。
複職的時候,羅耀武就提出,隻要東北失守,東北軍退守關内,他就得以北方戰區總司令的身份指揮北京軍區的主力部隊。
當時,北京軍區隻剩下兩個主力集團軍,一是第三十八集團軍,二是第二十七集團軍。
事實上,因爲第二十七集團軍之前參加了台海戰役,撤下來的時候,就留在了福建,所以北京軍區的第二十七集團軍實際上是一支新編集團軍,隻是沿用了這個番号,而真正的第二十七集團軍仍然在福建,番号改爲了第七十七集團軍。
受此影響,在十月初,第二十七集團軍就編入了東北軍的戰鬥序列,由羅耀武指揮。
問題是,論戰鬥力,新編的第二十七集團軍甚至比不上第四十集團軍。不是說羅耀武看不起這支部隊,而是該集團軍沒有實戰經驗,且官兵的素質非常糟糕,甚至比東北軍的二十多個新編集團軍還要差。
如果不是該集團軍擁有全部主戰準備,恐怕連新編集團軍都比不上。
羅耀武想要得到的,還是第三十八集團軍。
雖然第三十八集團軍也沒有實戰經驗,自台海戰争爆發以來,一直駐紮在北京,是北京的頭号衛戍部隊,但是該集團軍不但建制完備,裝備先進,而且官兵素質過硬,其中服役兩年以上的老兵占了八成。
可以說,這樣的部隊,隻要拉上戰場溜幾圈,能有半數以上的官兵活下來,就将成爲不亞于第三十九集團軍的鐵血王牌。
事實上,在戰争爆發之前,第三十八集團軍的地位一直在第三十九集團軍之上。
論名氣,第三十八集團軍才是中**隊的頭号王牌部隊,别号“萬歲軍”。
正是如此,在是否将第三十八集團軍交給羅耀武指揮的問題上,中央也很猶豫。畢竟除了第三十八集團軍之外,北京就沒有一支像樣的衛戍部隊了。
當然,高層考慮的問題絕對不會這麽簡單。
随着突出部戰役結束,東北軍集體退守關内。當時就有人提出,不應該讓東北軍全體退守關内,甚至有人認爲,羅耀武在未做過多抵抗的情況下,放棄了關外防線,将東北軍的數十萬主力部隊,還有上百萬正規軍撤到關内别有他圖。
說得更直接一點,如果讓羅耀武獲得了第三十八集團軍的主宰權,那麽這個已經被人成爲“東北王”的戰區司令就擁有了北京的實際控制權。
雖然沒有人懷疑羅耀武的忠誠,但是誰都知道,羅耀武與部分高層的關系并不融洽。
真讓羅耀武掌握了生殺予奪的大權,恐怕某些人将寝食難安。
受此影響,直到三月份,羅耀武都沒有拿到第三十八集團軍的指揮權,還得在這個問題上耗費大量精力。
也正是如此,原本該在二零一三年年底到位的補充裝備也一直沒有移交給東北軍。
從某種意義上講,當時羅耀武與中央的關系非常緊張。雖然劉誠志等人一直在爲羅耀武提供幫助,但是以管元山爲首的一批高層領導始終認爲不應該給予羅耀武太大的權力,避免節外生枝。
可以說,如果不是東北軍已經進入關内,羅耀武很有可能第二次離職。
有意思的是,當時還真沒有哪個将領站出來爲難羅耀武。原因也很簡單,就剩下最後一道防線了,如果因爲讓羅耀武離職而導緻防禦失敗,誰也承擔不起這樣的責任。再說了,幾十萬東北軍虎視眈眈,誰也不敢拿羅耀武怎麽樣。
正是受這一系列因素的影響,羅耀武始終沒有将主力部隊放到前線。
以當時的情況,如果帕特裏奇橫下心來,将部署在赤峰的六個美軍師投入進攻,就算羅耀武能夠守住七老圖山的防線,也會付出慘重代價。甚至可以說,隻要美軍決心進攻,中**隊就無法守住山區外圍防線。
這樣一來,到開春的時候,美軍就能直接進軍北京。
到時候,連守住山海關都将變得毫無意義。
可惜的是,帕特裏奇并沒看清楚這一點。
幾次不成規模的試探性進攻之後,帕特裏奇最終做出了等到開春後再發起進攻的決定。
當然,這不是一個簡單的決定,因爲隻有一次機會,再無轉圜餘地,所以帕特裏奇不能有任何閃失。
在進攻之前,美日聯軍的準備工作顯得至關重要。
日軍的問題不歸帕特裏奇管,而且他也管不了。當時,日軍的主要準備工作就是完成改編,增強主力師團的戰鬥力,用源源不斷送達前線的主戰裝備武裝各主力師團,并且在主要補給線沿途構築防禦設施。
爲了保護交通補給線,日軍在從丹東到沈陽、大連到沈陽、沈陽到葫蘆島市、沈陽到通遼與通遼到赤峰的幾條主要交通線上,每隔五十公裏就設置了一座營地,每個營地至少部署一個步兵營與一個重炮連,每隔兩個營地還設置了一個可以支持一個航空營的航空站,用步兵、炮兵與陸軍航空兵守衛補給線。這樣一來,在這些補給線上的任何一處地點,隻要運輸車隊遭到襲擊,日軍就能在三分鍾内提供炮火支援,在十五分鍾之内提供空中支援,在半個小時之内提供地面支援。
雖然這無法杜絕遊擊隊的襲擊行動,但是能夠最大限度的确保運輸車隊的安全。
必須承認,這是一種較爲有效的防禦戰術。問題是,該戰術需要耗費大量兵力,僅僅守衛這些主要交通線就需要大約二十個師團的日軍。如果算上守衛城市、軍營、倉庫等等重要設施的話,僅僅部署在後方的日軍就多達四十個師團,總兵力超過六十萬,相當于日軍侵華部隊的六成。
隻不過,守衛後勤補給線本來就是日軍的主要任務。
與日軍相比,美軍的準備工作主要集中在兵力調動上。
打到這個時候,美軍在東北戰場上的作戰部隊已經超過二十個師,隻不過仍然隻有四個主力師,其餘的全是國民警衛隊師,總兵力大約二十五萬。
毫無疑問,這點兵力不足以讓美軍打下北京。(未完待續,如欲知後事如何,請登陸。readnovel。,章節更多,支持作者,支持正版閱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