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題是,美日聯軍太強大了,而且東北部隊的官兵沒有多少鬥志。
在美日聯軍投入的二十六個師中,除了留在丹東與東港的四個師之外,隻有五個王牌師在前面輪番進攻,另外十七個師不是充當預備隊,就是拱衛後勤保障線,還有幾個師負責清剿進攻路線附近的城鎮。
面對如此強大的敵人,六個主力集團軍、十個新編集團軍與三個民兵縱隊根本擋不住。
三月二十二日,美日聯軍用炮火與炸彈摧毀了本溪市,随即占領了這座幾乎沒有辦法守衛的城市。
打到這個時候,第十五集團軍防守的地區幾乎全部淪陷。
雖然黎衛東很想把部隊撤下來,但是在後面構築防線的第四十集團軍還沒做好準備,他不得不讓第十五集團軍剩下的三萬多将士化整爲零,深入敵戰區打遊擊,專門襲擊敵人的辎重車隊。
這中零星抵抗給美日聯軍制造了不少麻煩,但是還沒到阻止美日聯軍進攻的地步。
更嚴峻的是,深入敵後的作戰部隊隻能得到當地民衆的支持,而且在美日聯軍加大了對地方的控制力度之後,這種支持也越來越少了。結果就是,很多在戰鬥中受傷的官兵得不到及時救治,非戰鬥犧牲越來越嚴重。
短期内,部隊還堅持得住。
可是長久下去,随着還能戰鬥的官兵越來越少,不但對美日聯軍的威脅越來越小,小股活動的部隊也會逐漸瓦解。
用正規軍打遊擊戰,本來就不是正規戰術。
要打遊擊戰,也應該武裝占領區的民衆,讓那些紮根在民間的民兵去打,充分調動民衆的積極性。
可惜的是,黎衛東沒有這個權力,也沒有這個能力。
組織起來的民兵都由軍區司令部統一指揮與調度,向民衆分發槍支,讓民衆去與敵人作戰,那得由中央決定。
說白了,就是敢不敢把槍發給平民百姓的問題。
顯然,美日聯軍不會因爲中**隊有這樣那樣的問題而停止進攻。
占領本溪後,美日聯軍幾乎沒有休整,而是換上了兩個充當預備隊的王牌師,繼續沿着三零四國道向沈陽挺進。
要知道,在這條進軍線路上,本溪市是到達沈陽前的最後一個地級城市。
再前進,就是遼甯省會沈陽了。
三月二十七日,美日聯軍的先頭部隊攻占桃仙,距離沈陽市區僅一步之遙。
進軍如此神速,既讓帕特裏奇略感驚訝,也讓他相信,羅耀武确實完蛋了,不然中**隊不會如此不堪一擊。
問題是,打到這個時候,這場戰鬥才算進入**。
沈陽是東北最大的城市,僅市區人口就超過了四百萬,還是一座重工業城市,不但城區範圍巨大,而且道路錯綜複雜,高樓大廈林立。
攻打沈陽的難度不比攻占杭州小。
當然,前提條件是,守衛沈陽的部隊有決一死戰的鬥志。
此時,守在沈陽城内的是第四十集團軍與第二十六集團軍,在城外還有第三十九集團軍與第六十五集團軍,沒有被擊潰的九個新編集團軍則集中部署在城市西面,三個民兵縱隊則在敵戰區附近活動。
也就是說,利用第十五集團軍在前線争取到的時間,除了仍然在吉林擔任戰略防禦任務的第十六集團軍之外,東北戰場上的中**隊全都集中在沈陽附近。
這既鞏固了沈陽的防禦,也給美日聯軍創造了決戰機會。
顯然,做這一部署的不是黎衛東,而是姚萬平。
要知道,如果讓黎衛東來部署沈陽防禦,肯定不會把兵力全都擺在一起,而會按照羅耀武的吩咐,利用沈陽阻擊美日聯軍,把主力放在戰線兩側,利用美日聯軍必須集中兵力攻打沈陽的機會,重點打擊敵人的後勤保障線。
隻有這樣,才有可能拖垮敵人。
事實上,要想在正面決戰中擊敗十多個美日師團,幾乎是不可能的事情。
可惜的是,姚萬平是第三十九集團軍的司令官,習慣了打大會戰,而且是集中兵力殲敵的大會戰,也不太擅長防禦作戰。
這不能怪他,畢竟第三十九集團軍就是打殲滅戰的王牌部隊。
兩天之内,美日聯軍從桃仙出發,對沈陽城區發動了幾次試探性進攻,結果被福田康夫派上去的日軍都被打了回來,還損失了不少官兵。
這下,有點傲慢的福田康夫認識到,他那套在沈陽行不通。
實際上,福田康夫是一個與姚萬平比較類似的軍人,即十分崇尚進攻,認爲集中兵力進攻就能解決一切問題。
在這一點上,他遠不如服部留名。
如果不是他堅持認爲搶先發起進攻更加有利,美日聯軍也不會在三月十五日出發,而是會按照帕特裏奇的安排,再等上五天,一切準備工作就緒之後再發起進攻。
當然,福田康夫也不是一無是處,不然也不可能成爲日軍上将。
至少在攻打本溪的時候,福田康夫的戰術很奏效,一輪強攻就打了進去,而且讓守城部隊來不及組織抵抗。
問題是,與沈陽比起來,本溪算得了什麽?
僅從規模上講,這兩座城市就不是一個數量級的。日軍能夠憑借強大的火力優勢一口氣打下本溪,可是要想把沈陽徹底炸毀,恐怕得動用戰術核武器。
強攻不成,就隻能按照帕特裏奇的戰術來打,首先清除外圍防禦部隊。
對這一戰術,帕特裏奇有充分的信心,因爲他手裏有足夠多的部隊,多到能夠包圍整個沈陽,而且還有攻占城區的兵力。
兵力上的巨大優勢,讓帕特裏奇可以從容不迫的組織進攻。
再說了,中**隊的主力全部聚集在沈陽,一舉一動都在美日聯軍的監視之下,想跑也跑不掉。
沒有潛在的威脅,帕特裏奇自然可以按部就班的吃掉那些盤踞在沈陽附近的軍隊了。
顯然,這就是姚萬平犯的最爲嚴重的錯誤。
防禦作戰首先就得考慮預備隊,不能一口氣把所有部隊派上去,還得藏好預備隊,給敵人造成無形的壓力,讓敵人不敢全力以赴。
如果能讓美日聯軍有所估計,戰鬥就得拖下去,美日聯軍就會被拖垮。
羅耀武在千裏之外就看到了這一點,可是姚萬平卻沒看到。
戰鬥打到四月五日,美日聯軍在擊潰了三個新編集團軍,将第二十六集團軍與第四十集團軍逼入沈陽城區,把第六十五集團軍趕到一百多公裏之外,并且頂住了第三十九集團軍從北面發起的反擊之後,終于包圍了沈陽。
此時,守在城裏的,除了兩個主力集團軍之外,隻有一個民兵縱隊的十來萬官兵。
也就是說,守城兵力還不到二十萬。
要想守住像沈陽這樣的大城市,至少得動員五十萬戰鬥人員。
更糟糕的是,姚萬平部署在沈陽郊外的部隊遭到美日聯軍的猛烈轟炸,兩個主力集團軍的損失非常慘重,連新編集團軍也有不小傷亡。
也就是說,姚萬平沒有能力撕開美日聯軍的包圍圈。
别說向沈陽城區增兵,能把第二十六集團軍與第四十集團軍救出來就不錯了。
打到這一步,沈陽淪陷成了時間上的問題。
實際上,最大的災難還沒到來。
因爲沈陽是戰略大後方,之前又是軍區司令部所在地,美日聯軍從丹東出發,隻用了十二天就攻到沈陽城外,所以在被美日聯軍包圍的時候,四百萬沈陽市民中,隻有不到一百萬疏散到周邊城鎮。
城市裏還有三百萬市民!
沒能及時疏散與沈陽是重工業城市有很大的關系。即便在被美日聯軍包圍之後,沈陽的很多兵工廠都在全速生産武器彈藥。既然要生産,就得有工人。留下來的三百萬市民中,大多都是工人。
顯然,想跑的、有能力跑的早就跑了,隻有真正在爲抗戰做貢獻的人留了下來。
三百萬人的最大問題是什麽?
毫無疑問,那就是吃飯!
即便什麽都不做,按照每人一天一斤大米或者面粉的最低配額,三百萬人一天也要吃掉一千五百噸糧食,而在三月初,沈陽囤積的糧食不到五萬噸,之後再也沒有糧食運來。也就是說,沈陽的存糧最多堅持到四月上旬。
沒有糧食,就算美日聯軍不打過來,沈陽也會大亂。
當然,不是沒有糧食,而是運不進去。
發往沈陽的六萬噸糧食在四月五日就到了新民,再過一天就能運進沈陽。正是如此,美日聯軍才在四月四日發起猛攻,完成了對沈陽的包圍。
顯然,福田康夫與帕特裏奇都知道,沈陽缺糧。
這樣一來,就算美日聯軍不發動進攻,再過幾天,沈陽軍民就得餓肚皮,然後就是把能吃的東西全多吃了。以人類的忍耐能力,如果不能在美日聯軍的包圍圈上打開突破口,最遲四月下旬,沈陽就得淪陷。
沈陽淪陷,整個遼河平原都守不住。
丢掉遼河平原,等于讓美日聯軍獲得了進軍華北的機會。
毫無疑問,局勢已經到了千鈞一發的程度。
這個時候,就連那些想着把羅耀武整死的人都意識到,沒有羅耀武,還真是沒辦法打赢東北戰争。(未完待續,如欲知後事如何,請登陸。readnovel。,章節更多,支持作者,支持正版閱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