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菲和羅斯的關系不一般,這導緻他想把影片失敗或者成爲爛片的幾率降到最低,因此開始考慮方方面面的情況。
人一旦考慮的太多,往往會出現自我否定,二十世紀福克斯的第一筆資金到位後不久,墨菲在多方思考之後,忽然覺得最初制定的拍攝方式不是太好。
有了這樣的想法,他思考的更多,整整兩天的時間裏,都把自己關在了辦公室中,重新考慮影片的主題。
就像《混亂之城》反應的是恐懼和理念沖突一樣,墨菲拍攝制作影片之前,首先确定的就是電影的主題,現在的這一部主要是社會環境對人的影響,以及個人選擇……
這樣的主題用在羅斯身上合适嗎?被天主教牧師的侵犯,是導緻他走上一條不歸路的直接原因,但被侵犯的人不止是羅斯一個,其他人呢?
短短的兩天中,墨菲腦海中閃過無數的念頭,都無法做出決定,直到他想起曾經在太平洋對岸讀書的時候,上過的關于傳記影片的課。
“是的,羅斯是個例。”
想到曾經那些千篇一律的個人傳記性質的影片和電視劇,墨菲終于抛棄疑慮,堅定了最初的想法,“但這就是一部羅斯的個人傳記影片,何必去管其他的人?”
無論什麽樣的傳記影片,終究離不開藝術加工,但藝術加工的度必須掌握好,這方面墨菲有足夠的反面教材。
随後,墨菲開始回憶曾經在太平洋對岸看過的傳記影片和電影,以及一些理論上的問題,這些可以讓他保持清醒,避免犯下最基本的錯誤。
當代的電影幾乎逃不開對人物的描寫,幾乎所有影片都在講述人物與時間、空間的關系,而人物傳記,是電影中最好拍也是最難拍的一種,好拍之處在于,看某些紀錄片時會覺得在看一個人的編年體discovery曆史頻道,平淡到榨不出一滴油來;而說起難拍,傳記片最大的難點在于創作者要保持一個相對中立的态度,拒絕價值評判的同時把故事拍得精彩。
這對于導演的要求相當的苛刻,尤其是主角還是一個聲名狼藉的人物時。
以曾經的墨菲接受的教育,拍攝羅斯這樣的人的傳記電影,一定要把他徹底打入地獄,但問題是羅斯這樣的人就像幫助過他和小羅伯特-唐尼以及監獄裏面其他一些人那樣,沒有善的一面嗎?
當然,也絕不能隻盯着他善的一面,拍成偉光正,那樣就太低級、幼稚和厚臉皮了。
再次确定思路,保持最初的主題不變之後,墨菲回憶起了曾經在對面專業學校學到的相關理論,以及那時候導演提過的一些導緻傳記影片失敗的典型的問題。
曾經他接受電影教育的那段時間,對面的電影行業中,幾乎找不到一部出彩的人物傳記影片。
爲什麽那邊的電影行業很長時間内都難以拍出好的傳記題材的影片?墨菲還記得,曾經很多人在分析原因時說,拍攝人物傳記片往往因爲人物原型的在世或者其後人的幹涉,使得導演在拍攝的時候難以以客觀的視角去看待傳記片中的主人公。
但在他的導師看來,這樣的理由似乎是在爲影片自身的不足尋找借口,在世界電影史上,也發生過不少傳記片導演與傳記片的原型人物的糾紛。
早在1941年,時年25歲的奧遜-威爾斯就拿出了自己的處女作《公民凱恩》,因爲本片影射了當時的報界大亨赫斯特,赫斯特不滿于影片中對于自己形象的處理,就極力阻撓本片的上映,他一方面在自己的報紙上發表文章抨擊好萊塢,企圖迫使好萊塢放棄對影片《公民凱恩》的發行;另一方面,他又大量收購《公民凱恩》的拷貝和負片并統一銷毀,使得很多影院當時無法上映《公民凱恩》。
雖然遇到了如此刁難,奧遜-威爾斯仍然沒有屈服,還是決定讓影片如期上映,結果可想而知,《公民凱恩》遭到了票房滑鐵盧。
時至今日,《公民凱恩》并沒有因爲票房的失敗而影響自身的價值,在美國電影學會評選的“百年百大電影”評選中,《公民凱恩》赫然名列榜首。
導師當時分析《公民凱恩》成功的原因,首先在于導演奧遜-威爾斯敢于選擇具有争議性的人物作爲自己的傳記片主人公。
赫斯特雖然作爲報界大亨,爲了讓自己的報紙能夠獲得更多關注甚至不惜炮制虛假新聞。然而在影片《公民凱恩》中,導演對于作爲赫斯特化身的凱恩并沒有急于做出一邊倒的價值判斷,而是選擇通過五個與凱恩相處過的人的回憶來呈現他們眼裏的凱恩。
在凱恩養父的眼裏,凱恩是個有遠大理想和政治抱負的年輕人;而在凱恩的夥伴眼裏,凱恩又是一個爲了達到目的,不惜違背自己以前誓言的惡魔,正是通過不同人的回憶,一個多面立體有深度的凱恩形象才樹立起來了。
反觀那邊很長一個時期内的人物傳記片,往往是以英雄和偉人作爲主人公,而且價值判斷一目了然,好人則極好,壞人則極壞,體現不出人物形象自身的複雜性。
不過,墨菲也知道,很多時候并不是導演想這麽做,其中的原因及其複雜,尤其是站在好萊塢往對岸看,其他電影還好說點,個人傳記影片受到的限制實在是太多了。
那邊的的人物傳記片向來難拍,受掣肘的地方太多,不好發揮,既不能像很多好萊塢所謂的“個人傳記片”那樣憑空杜撰情節,又不能像一些傳記電影那樣去如實紀錄,總之是不僅束縛了想象力,還肢解真實的曆史,大體上就是以誇贊爲主,負面曆史含蓄帶過或者盡量不提,總體上還沒有脫離當年顔色電影的拍攝手法——完人制作大法。
那些人完美的都不像是人,反而隻是一個個完美的符号。
所以,這些電影不但失去了觀衆,甚至後來者幾乎沒有任何傳播度。
這樣隻描寫積極面,沒有消極面,人物自身性格沒有矛盾層次,跟周圍人群也不會産生巨大的生活矛盾沖突,情節也就波瀾不驚,别說是優秀的電影了,離合格的電影恐怕都有十萬八千裏那麽遠。
當然,那邊的導演也意識到問題的存在,隻是限于各種說不出口的原因,隻能另想辦法解決。
例如缺少了人物性格的層次,電影爲了增加矛盾感,很多導演隻能将人物代入國家和民族與敵鬥争的環境中,以大矛盾來頂替人物的小矛盾,于是出來的效果就是高風亮節般的廟宇殿堂形象。
不誇張的說,這簡直是在建造神台,離活生生的擁有七情六欲的本色人物差距太大。
相比于大洋對岸的導演們,墨菲面對的拍攝制作環境無疑要寬松許多,最起碼不會有政治方面的限制。
不止是這樣,還有更爲有利的一面,那就是墨菲不會面臨類似喬丹-貝爾福特這樣的麻煩人物,畢竟羅斯不會因爲電影有些地方的改編,而将他和劇組告上法庭。
别小看這些,個人傳記片的當事人或者後人,往往都會成爲影片拍攝、制作和上映的阻礙。
墨菲記得很清楚,當年某位劉姓天王出演的的電影公映後還被突然冒出的所謂趙雲“後人”指責,稱趙雲不是戰死,是壽終正寝,揚言要告上法庭。
估計那位導演得知此信,肯定一頭虛汗。
當時墨菲的同學還跟他議論過,導演保不準心想:“我不就是憑空想象一下嘛,這麽較真還讓人演義嗎?你咋不狀告羅貫中把史實中的雜号将軍趙雲編進五虎上将裏了呢?敢情是隻能編好聽的,那下回拍再時讓趙雲原地滿血複活,并且長生不老得了。”
後面某人拍攝的關二爺的電影就好多了,最起碼不會受到所謂後人的騷擾,因爲史實記載,關羽水淹七軍時殺掉了魏國大将龐德,後來魏軍攻入成都時,龐德之子龐會爲先鋒,其盡斬關羽子嗣及族裔,緻滅門。
那部影片播出後,如果冒出一個關羽“後人”來告狀,可以直接脫鞋抽他臉了……
即便是這些娛樂性很強的完全不能稱之爲傳記的電影都會備受困擾,更不用說真的傳記影片了,墨菲不用考慮這方面的不利因素,無論對他這個導演,還是對整個劇組來說,都是極其有力的條件。
閉關三天之後,墨菲徹底解決了理念方面的問題,召集劇組所有部門負責人開會,被命名爲《疊戈-羅斯》的影片的籌備,也進入了正軌。
演員方面,雖然斯坦頓黨徒集體加盟,但還是需要尋找合适的演員,比如羅斯身邊的那個光頭黑人的飾演者,就需要劇組找一個不是很難搞又不玻璃心的黑人演員。
此外,劇組将會在洛杉矶實地拍攝,墨菲也帶人回到了久違的發迹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