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别在放映《混亂之城》和《雷神》的影廳觀看的觀衆或許不會知道,這兩部影片開頭都采取了倒叙和閃回插入式的叙事方式,不過影片帶來的氛圍截然不同。
《混亂之城》黑暗壓抑,用深沉的主題引導着觀衆的思維,讓人看到之後都情不自禁的思考,恐懼對于人類的影響到底有多大?想要克服内心的恐懼到底有多難?一個迷失方向的人能不能找回自我?那些看上去善良的人是不是真的善?惡的人有沒有善良的一面?
整部影片就像是現實社會的反射,人類是一種極其複雜的存在,由人類構成的社會和大都市則更加複雜!
《雷神》簡單輕松,從天上掉下來一個神,然後不适應人類社會的神出現了一系列搞笑的行爲,即便閃回中這個神是被打落人間,卻沒有絲毫沉重的感覺,反而充滿歡快的氛圍,連大反派洛基都是個逗比。
這種影片不會給人任何思考的可能,哪怕喝多了可樂去上會廁所,再抽根煙在外面聊一會,回來照樣能看明白。
《混亂之城》和《雷神》是截然不同的兩種類型的影片。
放映前者的影廳裏,除了電影本身的聲音,再也沒有其他動靜;後者的放映中,咀嚼爆米花的聲音,喝可樂的聲音,偶爾還有首發短信的聲音,始終不曾斷過,顯得異常的熱鬧。
兩部影片都放映完了開場階段,《混亂之城》繼續往深沉壓抑的路子上走,《雷神》則越發的簡單無腦……
尤其是場景,《雷神》在地球上面的外景場地換來換去就那麽兩三個,雖然弄了個九大王國的說法,但明眼人都能看出來,這部影片的格局其實非常的小。
“這是拍情景劇嗎?”
看到地球上的戲始終在圍繞隻有半條街的小鎮子轉,德克相當的不滿,“有沒有搞錯啊!這是電影!不是舞台劇!還九大王國……”
他越看心中也越是不滿,影片的格局不是角色嘴上說出來的,而是要用鏡頭,用故事情節等等去構建的。
“不是說零差評嗎?”
旁邊的一個歲數稍大點的人似乎也對電影不滿,嘀嘀咕咕,“零差評的影片就這幅模樣?”
坐在那人旁邊的一個三十歲左右的人則直搖頭,“人物扁平化,性格簡單化,場景盡量縮小,這電影太讓人失望了!”
德克之前很喜歡漫威的超級英雄電影,尤其是《蜘蛛俠》三部曲和兩部《鋼鐵俠》,但這部《雷神》哪怕是比起公認爲比較差的《蜘蛛俠3》,都有很大的差距。
看看空掉的可樂杯,德克挪動了下屁股,不知道爲什麽,覺得坐了二十分鍾有些難受,這是以前看《鋼鐵俠》時從來沒有過的……
放映《雷神》的影片裏面,覺得别扭的人不止德克一個,聖莫妮卡商業中心的帝王影院中,克裏斯汀從影片開頭到現在,嘴角一直撇在一邊,不去說影片的情節和過小的格局,單單對能吸引她觀看的最大因素,就非常的不滿。
克裏斯汀過來看這部影片,更多的是因爲娜塔莉-波特曼。
但娜塔莉-波特曼在這部影片裏面都什麽啊?要演技沒演技,要相貌沒相貌,論及花瓶還不如女配,壓根就是一路人大媽!
每次看到娜塔莉-波特曼飾演的簡-福斯特出現在銀幕上面,克裏斯汀覺得自己的尴尬症都發作了。
銀幕上面,簡-福斯特再次與女配同時出現,無論是相貌還是演技,都被女配壓得死死的,克裏斯汀不忍直視,幹脆站起來直接走出了影廳,來到外面喘口氣。
“這就是零差評的電影?”
站在門口,有兩個人随後出來,邊走邊說,“不知道漫威找了多少槍手吹捧,就這種影片?比《超人歸來》也好不到哪裏去。”
其中一個人建議道,“趁着時間還早,不如去《混亂之城》那邊看看。”
“好主意!”另一個人附和,“去看看墨菲-斯坦頓的影片是不是也讓人失望。”
看着這兩個人從旁邊經過,又走進了對面放映《混亂之城》的影廳中,克裏斯汀忽然想到,自己的好友黛西也在裏面,不如去看看?
想到就做,她穿過走廊,四處看了看,周圍并沒有影院的工作人員,趕緊進入了放映《混亂之城》的影廳。
這裏的人太多了,都在聚精會神的看電影,想找到黛西太難了。
“複仇并不代表正義!”
聽到堅定有力的台詞,克裏斯汀随便找了個座位做了下來,然後再也沒有離開。
紐約,林肯藝術中心的首映劇院裏面,墨菲安靜的坐在座位上,看着影片不斷放映出來。
毫無疑問,《混亂之城》借用了曾經克裏斯托弗-諾蘭的《蝙蝠俠:開戰時刻》的框架,但這部影片有相當一部分内容脫胎于弗蘭克-米勒于1986年創作的漫畫《黑暗騎士歸來》,爲了避免版權上的沖突,墨菲在影片的主題不變之外,大膽改變了整個故事和人物設定,而且讓影片徹底從超級英雄氣息中脫離,主角人物更加的現實化。
人物沒有那麽多高科技助力,也不會飛天入地,最初的行動動力也不是爲了拯救城市,僅僅是爲了一己之私,這也更符合人性,由一己之私的行動延伸爲更加偉大的目标。
克裏斯-丹恩重新回歸紐約,由托管機構手中,繼承了父親遺留的大筆股票、藝術品和資産,并且聯系到了童年的鄰居好友傑伊-蕾切爾,如今的傑伊-蕾切爾已經是一名助理檢察官,通過她得到了關于殺害父親兇手的更多信息,随後在傑伊-蕾切爾的陪同下,一起出席庭審。
就像雷納所說的那樣,正義并沒有在庭審中得到伸張,殺人犯沒有被判處死刑,克裏斯-丹恩準備親自動手解決掉兇手。
“複仇并不代表正義!”
傑伊-蕾切爾敏銳的察覺到了克裏斯-丹恩的心理變化,克裏斯-丹恩最終沒有動手,但兇手在出庭的時候,卻被另一個人謀殺……
現場一片混亂,無數人驚慌失措,克裏斯-丹恩受到了觸動,并且想起了來自父親的教導,他畢竟不是雷納一手養大,跟随父親成長大十幾歲,思想和觀點不可避免的受到了父親的影響。
影片再次閃回,老丹恩總是對克裏斯循循善誘,讓他明白這個世界,以及怎麽做一個善良的人。
這些鏡頭是影片中少有的暖色調,這種色調的時間非常短暫,鏡頭一閃之間,又回到了陰暗的冰天雪地當中,關于雷納的鏡頭出現……
得自雷納的理念和來自父親的教導,在克裏斯-丹恩的思想中形成激烈的碰撞!
回去的路上,在傑伊-蕾切爾的質問中,克裏斯-丹恩坦白了自己想要殺死兇手,作爲助理檢察官,傑伊-蕾切爾對他非常失望,坦言這不是自己認識的那個善良的男孩。
兩人不歡而散,克裏斯-丹恩并沒有因爲兇手的死而放棄,繼續追查當年的案件,很快發現印象中的紐約比之過去更加黑暗,這裏犯罪橫行,警察等公職人員腐敗,父親的案件似乎與紐約最大的黑幫有關,而警方大多被收買,卻拒絕進行深入的調查。
克裏斯-丹恩隻有親自動手,他回到父親留下的郊區别墅,将地下室改建成了訓練室,并且購買了各式裝備,再進行适合自己的改造,一個籠罩在黑暗中的暗夜行者就此誕生。
他開始針對黑幫做出各種舉動,随着調查的深入,一切都指向了紐約最大黑幫的頭腦切尼。
白天,克裏斯-丹恩就像是個頹廢的富二代一樣,用花天酒地來掩飾自己,到了晚上,則繼續追查與父親的案件有關的所有一切。
這種雙面的生活,也讓他與傑伊-蕾切爾漸漸疏遠,但傑伊-蕾切爾說的沒有錯,那個善良的小男孩從來沒有死去,克裏斯-丹恩在黑夜的行動中,爲自己制定了一系列的原則,最重要的一個就是不殺人。
“我可以制裁他們!”他始終堅守底線,“但絕不可以審判他們!”
他很清楚,如果立法、執法和審判都由一個人去做,帶來的會是非常恐怖的後果。
克裏斯-丹恩聯系到了當年的林奇警長,這個現實派的警察雖然不受賄,但并不拒絕來自警察之外的力量對犯罪行爲的打擊,即便對方另有所圖。
《洛杉矶時報》的記者肯尼斯-圖蘭輕輕點了下頭,“法律可以約束普通人,對克裏斯-丹恩這種人卻沒有多大的效用,唯一能約束克裏斯-丹恩的,隻有他自己内心的道德底線,如果這層底線被突破,克裏斯-丹恩可能變成一個比黑幫更爲恐怖的存在。”
爲了查明真相,克裏斯-丹恩克服對于黑的恐懼,自己化身爲恐懼……
“幾場動作戲可圈可點,不是花哨的功夫式打鬥。”托德-麥卡錫看着利用夜色作爲掩護,與黑幫分子纏鬥的克裏斯-丹恩,“拳拳到肉的動作設計,既有一定的觀賞性,又完全符合影片的寫實風格。”
就在克裏斯-丹恩抓到黑幫的重要人物,感覺自己距離真相越來越近的時候,雷納帶着他的一衆弟子們來到了紐約。
克裏斯-丹恩也發現了一個驚人的事實,關于他的父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