朔風呼嘯,仿佛把天地都撼動了。
前來郊祭的文武百官站在冰天雪地裏其苦萬狀,哪怕穿的再厚,時間久了也難免被寒氣滲透。
高明臣不敢露出擔憂的神色,能陪皇帝祭祀是莫大的殊榮,身爲臣子本就應該爲朝廷鞠躬盡瘁,區區寒冷又怎能縮栗畏懼。
隻是他實在有些不放心老父親,高太傅已是耄耋之年,老人都怕冷,何況今日這般嚴寒。
可因爲高太傅年高德昭,每年的郊祭都得由他主持。這是皇帝的意思,更是太後的意思。
裕慶皇帝今年隻有十七歲,不過是個半大的孩子。前朝有永王攝政,後宮有太後操持,他連親還未成,一切事宜都是按部就班,也看不出有何特質來。
永王今日穿着金錢蟒狐皮大氅,海獺皮帽子,他個子不高,又有些發福,一張臉看上去十分和藹,雖手握重權,卻從不疾言厲色。
先帝過世已經十年,永王作爲先帝的親兄弟,自然就擔起了攝政大任。
這十年間,大夏國稱得上國泰民安,風調雨順,百姓對永王的評價也甚高,認爲他是一位難得的賢王。
在青壇祭過天後要到黃壇祭地,永王小步快走趕到裕慶皇帝身邊,狂風吹得人張不開嘴,永王便用衣袖掩住口鼻,向皇帝耳邊說道:“陛下慢着些,一會兒我叫兩個侍衛攙扶着你上去。”
小皇帝一臉難色,向永王哀求道:“皇叔,天實在太冷了!我都快凍僵了。這天我已經祭過了,你代我祭地吧!”
“這如何使得?!天子祭祀天地方爲天經地義,我怎能冒充?!”永王搖頭道。
這時又一陣狂風吹來,掀起的沙子直往人的臉上拍。小皇帝捂着臉,鑽回到轎子裏去,再也不肯出來了。
大臣們面面相觑,最後還是高明臣扶着高太傅走了過來。
“陛下!祭祀的時辰已經到了,不好再耽擱,”高太傅在轎子外請求道:“請您快快出來,也不過是一兩刻就好了,用不了太久的。”
“咳……咳……”小皇帝不停的咳嗽,艱難地說道:“太傅老人家,朕也知道該去祭祀,可身子實在撐不住了。咳……咳……我的咳喘又犯了,被冷風一吹就上不來氣。”
裕慶皇帝的身體從小就不好,這是衆所周知的事。他不但每年冬天的時候都要犯咳喘,更有羊角風的舊疾。
一旦受了刺激,就要抽搐昏迷。因此無論是前朝還是後宮,都沒有人敢對他過于苛求。唯恐惹得皇帝犯了病,那罪過可就大了。
官員們面面相觑,最後又都看向了永王。
這時小皇帝也在轎子裏說:“就叫……就叫皇叔代爲祭祀吧!”
“陛下,這萬萬不可!”永王說得誠惶誠恐。:“臣無論如何也不能這麽做。”
天寒地凍,冷風在曠野上呼嘯奔馳。所有的人都已經在露天凍了一個多時辰,撐不住的大有人在。
小皇帝的任性官員們都見識過,又何況他的身子實在支撐不住。如果一味勉強,似乎也不妥當。
這時便有人提議,讓永王代皇帝祭祀。
吏部尚書道:“陛下龍體爲重,王爺雖爲難,也請勉力爲之。否則等時辰過了,隻怕不吉利。”
此話一出,便有許多官員附和。
但還有人不同意,身爲禮部尚書的高明臣就不贊成,他道:“陛下龍體雖有不适,可人既然已經到了這裏,便該祭祀。天子親身祭祀天地表的是誠心,若讓人代替,隻怕天地會怪罪。”
“陛下的意思是讓永王代爲祭祀,那便遵從聖旨即可,”戶部侍郎說道:“否則不就是抗旨不尊的嗎?”
“是啊,王爺,您一向爲陛下分憂,今日也不該罔顧陛下龍體,不能怕人非議,就失了臣子的本分。”
“别的事能分憂,祭祀這種事又怎能随意?!”
人們各執己見,争論了好半天還是沒有結果,眼看着祭祀的時辰就要過了。
永王幾次懇求皇上出來祭祀,但皇上就是不肯出來。于是他一臉難色地對高太傅說道:“太傅您是三朝老臣,也是群臣中最年長的一位。祭祀之事非同兒戲,還請您做個主張。事先說好,無論您做怎樣的決定,衆人都必須贊同,包括我和陛下。”
“王爺說的對,還是高太傅做主。”衆人都推舉高太傅做主,因爲這樣一直争論下去也不會有結果。
高老太爺須發皆白,他原本身材高大,但此時脊背已經有些佝偻了,在寒風中尤其顯得蒼老,就像一株葉片凋零殆盡的老樹。
但他微眯的眼睛依舊明亮睿智,透過神色各異的臉龐,看清了擺在眼前的究竟是怎樣一局棋。
“各位既然推我做主,那老朽就倚老賣老了,”高太傅清了清嗓子說:“陛下,既然已經來到了這裏,不能爲了區區幾十個台階卻步。怎奈天氣實在寒冷,又不好誤了時辰。幹脆就将轎子擡到黃壇上去,然後再将陛下攙扶出來。祭祀完畢後,再用轎子将陛下擡下來就是了。”
其他官員聽了也沒有人出聲反對,畢竟在高太傅開口之前,規矩就已經定下了。
裕慶皇帝坐在轎子裏,被人擡上了祭壇。
百官按順序站好,高太傅蒼老的聲音随着風聲傳進每個人的耳朵。
“天子祭地,百官唱和!
土反其宅,水歸其壑,
昆蟲勿作,草木歸其澤!”
百官跟着齊聲念誦,聲音齊整洪亮,甚至蓋過了風聲。
皇上掙紮着祭祀過土地神後。,踉踉跄跄地坐回到轎子裏。
高太傅也是被人攙扶着從祭壇上下來,高明臣緊緊握老父親的手,高老太爺用力地回握了一下,高明臣的心才算安定下來。
永王帶着人護送皇上回宮,其餘衆臣也都退了下去。
裕慶皇帝坐在轎子裏,臉色蒼白。時不時的咳嗽一聲,神情陰晴莫測。
今天的事他籌劃了很久,目的也達到了。
還記得十二歲的時候讀秦史,看到了指鹿爲馬的典故。
趙高表面上把鹿認成馬,實際上是在探查朝中官員們的立場。
而今天,他也看清了都有誰站在自己這邊,又有多少人站在了對面。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