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軍戰馬的标配都是沒有馬镫的,這是爲了方便騎手使用短于步兵弩弓的騎兵弩而設計的.若是方化的腳上有馬镫挂着,這個閃避動作完成的就要吃力。
堪堪躲開緻命一擊的方化好象躲得力道過猛,翻下的身體沒有挂住馬鞍側面。急忙用腳尖點地,順勢再次跳上戰馬并調整坐姿。調轉馬頭看看對面的管方正,猛地一抖長戈再次發起沖鋒。
觀戰的呂子悠閑地揣着手看着手下大将沖向敵将,聲問道:“王将軍!咱們要不要鳴金換将!?”
王翦一直在關注着場上的戰鬥,就在剛才還和回營更換武器的方化聲交流片刻。此時聽到呂将軍故意這麽問,忙搖頭表示完全沒這個必要。
此次派出的方化是秦軍疇騎營的将佐官,相當給力的一員秦國猛将。長短兵器樣樣精通,大陣仗幾十次都是以完美收場。
呂子本都是這方面的專家,歸,都不擔心方化會輸。表面上看似不是趙将管方正的對手,其實都是方化裝出來的。隻要不拿他的家傳手藝橫刃戟出陣,那麽所有的危險都不用擔心。而王翦也是借此判斷出來的,隻需看方化所選的兵器就能知道他對敵的把握。
但凡是人,多多少少都會有個愛好。因爲這位秦将喜歡各種各樣的兵器,所以逢敵對陣之時就喜歡磨磨唧唧。這麽做的原因是借此學習對手的殺手招式,并在事後琢磨成屬于自己的東西。也正是由于這個原因,他的兵隊裏攜帶着幾乎囊括當時所有能夠鑄造出來的兵刃。
方化剛才發現對面出陣的趙将手持長柄方錘,這才返回自己所屬兵陣更換一杆長戈。對于他而言,錘術方面始終還是個空白項。多年參軍的經曆,一直沒碰到過耍錘子耍得好的。此刻見對面的趙将使用錘,更是心癢難耐。
看出端倪的王翦深知方将軍隻有一個愛好,甚至都快到癡迷程度。當看到這位回陣更換武器,就知道究竟。于是沒等方化解釋,低聲告訴他不必擔憂什麽初戰告捷的範例。若是想多研究一下對手的招式就研究,不妨事。若是喜歡,幹脆打上百十個會合也是被允許的。
剛才還在擔心會被主将問責故意拖延戰機,沒想到竟然會聽到有機可以慢慢品味對手的招式。聞聽王翦不亞于雪中送炭的這道命令,方化更是感恩戴德。自此算是徹底認可了王翦的領導并暗自打定主意,以後無論如何也要申請跟着王翦出征。就算給個普通官也沒問題,這輩子也認了!
再無心理壓力的秦将算是徹底放松下來,提着長戈上陣邊打邊觀察對手的招式。當五十個回合下來,方化已經琢磨個差不多。于是打算一招定乾坤,不再拖延時間。轉頭看向自家兵陣,朝王翦點頭示意。
此次對陣的秦軍果然是有疇騎營序列的,之所以沒有出面是另有任務。王翦在得到甩手掌櫃的首肯後,大膽施爲命令騎兵部隊朝趙軍方陣兩翼移動。
頗感好奇的呂子問過王翦爲何不直接突襲趙軍的營地,王翦當即承認趙軍将領裏面是有能人的。相比而言,此時的趙軍兩翼才是最空虛的。
打定主意不攙和的呂子也是随口一問,見王翦胸有成竹也就不再多。表示你想怎麽打就怎麽打,反正以打赢爲最低标準就行。
王翦拍着胸脯保證,這個要求很簡單!
早已準備出手殺将的方化随即收到命令,揮舞長戈展開對沖。若想以後跟着王将軍混,總要表現表現自己的手段才能賺取資本。人們不是都對陣大錘不能力敵嗎?咱今還就力敵他一次不可!
兩員大将的馬頭一錯之際,趙将官方正摟頭便砸。這一招是沒有硬接的,除非對方也是用錘。所以此招用得結實,根本沒多想要留後手。
打人的前提就要首先防止被打,方化見對手毫不掩飾的招式不由地暗覺好笑。擡手橫戈,大喝一聲,開!
金屬撞擊聲随即響起,大錘差點脫手的官方正的虎口都被震裂。暗驚秦軍的戈杆竟然是金屬制品的同時,兩臂瞬間就麻了。
方化顯然沒打算等誰反應過來,崩開方錘分心便刺。鋒利的尖刺毫無顧忌地固定在目标的胸口,直到被橫刃擋住去路爲止。方化雙膀一較力将屍體挑下戰馬,然後撤戈摔在地面上。整個動作完成,沒有一點點花花架子,将最短的距離是直線的辭發揮到極緻。
好看不好看,實用就行!打仗又不是跳舞比賽,能殺敵的就是本事。看着眼花缭亂,不實用照樣白搭。看到自家将軍取勝的秦軍啦啦隊紛紛大聲鼓噪起來,給常勝将軍加油鼓勁。
自從武安君來上黨領受主帥一職以後,曾經在命令中附加過一個規定。那就是軍功記錄不再以敵人的首級記功,隻要有人證明的功勞都算。若是沒有這道命令,方化能挑着趙将屍首回營。
光化日衆目睽睽之下,首戰告捷的功勞可是被所有秦軍看到的。所以也就有了證明人,自然不需要誰的首級确認。方化提馬朝後走走,大聲通知對面的趙軍過來收屍。
閑話少叙。
三戰三捷的秦将不負衆望,猶自橫戈立于千軍萬馬之前,心定神閑詢問趙軍還有誰願意出陣。看這個勁頭,再打三場也有富餘。
趙軍中若是剛才還有不服的,此時也已經服氣。但服氣歸服氣,當兵可不是爲服氣來的。周芝顯然也等夠了,猛地舉起長矛大吼一聲。“攻!”
立于高處的旗兵随即發布的攻擊命令,藏于步兵方陣後面的趙軍疇騎展開二龍出水陣準備左右夾擊秦軍方陣。趙軍方陣也開始朝前壓去,試圖給秦軍形成絕對壓力。
早有準備的王翦看到對面大軍開陣,當即下令方陣開啓攻擊陣型。品字形的正面對陣趙軍方陣,兩側突出陣則轉向左右翼形成正面對敵。
再剩下的就簡單了,品字形正面的兵卒平舉十幾米的長矛朝前慢慢移動,緊随其後的秦國箭陣馬上發揮遠程優勢。随着漫箭雨灑向大地,上黨戰役第一次大兵團級的對抗正式展開。
[本書首發來自,第一時間看正版内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