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冰扯着他的耳朵道:“哪裏美呀!我咋看不出來呢?”
“幹嘛?這麽多人,給老子留點面子行不行啊!我是說侗族姑娘的舞蹈簡直就是美極了!有本事你上去跳一個讓大家看看?”
薛冰頓時不言語了,她就不會跳舞,怎麽學都不會,隻能瞎跳!氣得她直翻白眼:“該死的,你就看吧!我不管你了!”跑到一旁生氣去了,聶歡也不理她,光顧着看美女了,還能注意她嗎?
“嘿!山上的哥哥砍柴忙呦!山下的妹妹爲哥做飯呦。。。。。。”一曲輕快而又甜蜜的情歌響起,唱山歌的是一位十分美麗動人的大姑娘,聶歡一眼就能看得出來這還是個雛兒呢!
“尊貴的客人,這可是我們山寨最美麗的百靈鳥!巴依老爹的女兒卓瑪!你沒看見她正在和你眉目傳情了嗎?很可能是相中您了!”
聶歡笑道:“不能吧!我這都是過來人了,也沒啥風采了咯!人家怎麽會相中我了?會不會是我身後這位小哥呀!”
“不可能的那是卓瑪的表弟!看着吧!一會你就什麽都明白了!”族長微微一笑道,帶着一種神秘感,聶歡不知所雲,值得看下去!
“嗨!尊貴的客人哥哥,笑問一聲我的那個哥呀,你咋還不過來了?妹妹等你等得好苦啊!難道妹子長的醜嗎?嘿呦我的那個哥呀!爲什麽還不來呀!。。。。。。”少女動人的大眼睛看着聶歡,眉目傳情!
聶歡這回聽明白了,人家這是叫我呢!我是去還是不去還是不去呀!回頭看看幾位老婆大人,居然沒有人注意他,都在看節目了!聶歡不由得心中一喜,偶爾偷點野味吃吃也不算爲過吧!畢竟我已經所有的老婆都聚齊了,和别的真處玩一下也不傷大雅的!想到這兒,他偷偷地鑽進了人群之中,慢慢的遊走到那姑娘的面前,卓瑪立刻高興起來,跳下來也鑽進了人群,拉着聶歡跑出了人群!
來到一個樹屋前,卓瑪指指樓上,聶歡問道:“你就住在這裏嗎?”卓瑪小聲道:“是的哥哥!我就住在這個樹屋上面!”聶歡和她并肩上了樹屋,跨進大門,竟然看見了一隻八哥,一見到他,邊不住的點頭:“阿哥來了!卓瑪獻身了!”
“不許你多嘴!該死的黑金剛!”卓瑪拍了他一下,八哥頓時不吱聲了,聶歡饒有興趣的拿出一根香腸,放在了八個的面前,八哥一邊吃一邊叫道:“還是阿哥好!卓瑪壞死了,不理你了!”把兩人逗得直笑!
“來嘛哥哥!卓瑪把他帶到了裏面的大床上!”,聶歡被她一推,便倒在了床上!卓瑪真的是很野性,放身邊騎在了他的身上!侗族女孩子真的夠猛地!聶歡的衣服被卓瑪一件件的脫掉,當卓瑪看到聶歡那強悍的體格時,特别是那巨猛的神器時,不由得長大了嘴巴,半天沒有合攏嘴!
侗族大歌是中國侗族地區由民間歌隊演唱的一種多聲部、無指揮、無伴奏、自然和聲的民間合唱音樂。侗族大歌主要流行于侗語南部方言第二土語區,其中心區域在黎平縣南部及與之接壤的從江縣北部。含今黎平縣岩洞、口江、雙江、永從、肇興、水口、龍額及從江縣往洞、谷坪、高增、貫洞、洛香等鄉鎮。民間習慣稱這些地區爲“六洞”、“九洞”。侗族大歌代表性曲目有《耶老歌》、《嘎高勝》、《嘎音也》、《嘎戲》等。
大歌——侗語稱“嘎老”,“嘎”就是歌,“老”具有宏大和古老的意思。侗族大歌以“衆低獨高”,複調式多聲部合唱爲主要演唱方式。侗族大歌需要3人以上的歌班(隊)才能演唱,參加演唱的人越多,效果越好。幾乎每個侗寨都有歌隊,有的侗寨多達10來個歌隊。對歌、賽歌一般在“侗年節”、“吃新節”、“春節”等節日。更爲有趣的是村與村,寨與寨舉行對歌比賽活動。那時,男女青年們不斷地用目光相互偷看對方,彼此含情脈脈,他們常常通過唱大歌的這種形式初識相戀,直至結下良緣。
“飯養身,歌養心,”這是侗家人常說的一句話,也就是說,他們把“歌”看成是與“飯”同樣重要的事。侗家人把歌當作精神食糧,用它來陶冶心靈和情操。侗族人民視歌爲寶,認爲歌就是知識,就是文化,誰掌握的歌多,誰就是有知識的人。在侗族地區,歌師是被社會所公認的最有知識、最懂道理的人,因而很受侗人的尊重。于是他們世代都愛歌、學歌、唱歌,以歌爲樂,以“會唱歌、會歌多”爲榮,用歌來表達自己的情感,用歌來傾訴自己的喜怒哀樂。歌與侗家人的社會生活戚戚相關,不可分割,侗族的各種民歌,特别是侗族大歌,便成了他們久唱不衰的一首古歌。侗族大歌作爲侗歌中最精華的組成部分,它的演唱内容、表現形式,無不與侗人的習俗、性格、心理以及生活環境息息相關,是對侗族曆史的真實記錄,是侗族文化的直接表現。
“漢字有書傳書本,侗家無字傳歌聲,祖輩傳唱到父輩,父輩傳唱到兒孫”。這首侗家的歌謠很清楚地指明了侗族文化的精髓在侗歌。侗族是一個沒有文字的民族。從古至今,他們叙事、傳史、抒情等都是通過口傳心授。也正因爲如此,侗族文化盡管經受過曆史的風風雨雨、人間滄桑,它仍以一枝獨秀保存下來,并逐步引起世人的關注。
漢人有字傳書本侗族無字傳歌聲,侗族是中國少數民族中的一員,據傳是古代越人的後裔,至今已有2500多年的曆史。其主要聚居在中國貴州、湖南、廣西、湖北4省,人口約296萬(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主要從事農業和林業生産,而貴州省的黎平縣是全國侗族聚居最多的縣,有侗族人口35萬。侗族不僅民風淳樸,而且也極富創造性,有民諺說:”侗人文化三樣寶:鼓樓、大歌和花橋”。其中的大歌是看不見、摸不着,隻能用耳朵和心靈去捕捉與欣賞的侗族特有的民間音樂。
侗族大歌在侗語中俗稱“嘎老”,“嘎”就是歌,“老”具有宏大和古老之意。它是一種“衆低獨高”的音樂,必須由三人以上來進行演唱。多聲部、無指揮、無伴奏是其主要特點。模拟鳥叫蟲鳴、高山流水等大自然之音,是大歌編創的一大特色,是産生聲音大歌的自然根源。它的主要内容是歌唱自然、勞動、愛情以及人間友誼,是人與自然、人與人之間的一種和諧。
侗族大歌”衆低獨高”、複調式多聲部合唱方式是中外民間音樂所罕見的。大歌的演唱場合是比較講究的,除平時訓練外,大歌在重大節日、集體交往或接待遠方尊貴的客人時才能在侗族村寨的标志性建築鼓樓裏演唱,所以侗族大歌又被稱爲”鼓樓大歌”。
歌師年逾古稀大歌後繼乏人,侗族侗族大歌是最具特色的中國民間音樂藝術之一,也是國際民間音樂藝苑中不可多得的一顆璀璨明珠。侗族大歌中的複調式多聲部合唱,爲中外民間音樂所罕見,具有十分重要的學術價值和欣賞價值。侗族大歌不僅僅是一種音樂藝術,而且是了解侗族的社會結構、婚戀關系、文化傳承和精神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社會史、思想史、教育史、婚姻史等多方面的研究價值。
新中國成立之前,因侗族無文字,長期以來隻能以口傳心授的方式在民間流傳,世代相承,鮮爲人知。因此有些外國學者在論及中國音樂時妄加斷言,稱”中國音樂一直是單聲部的”(1911年德國萊比錫出版的《中國音樂補遺》,費吾爾著;”中國音樂根本沒有多聲部進行,更不必談和聲與和弦了”(1933年上海出版社出版的阿爾斯特著的《中國音樂》)。當時的中國音樂家和文化人也很少了解或根本不知道侗族大歌和其他少數民族的民間多聲部音樂,故無人出來反駁。
其實侗族大歌的形成已經有近千年的曆史,這種獨具特色的中國民族音樂像是被隐藏在山林、海洋裏的一蔟蔟鮮豔的奇葩和一串串美麗的珍珠,日夜散發出迷人的清香,閃耀着熠熠的光芒。直到解放後全國進行土地改革期間,才爲老一輩音樂家肖家駒、郭可诹等發現,并組織音樂工作者深入黎平縣侗族山區去收集發掘、記錄整理。
1959年10月黎平縣侗族民間合唱團組織強大陣容晉京演出,爲人們帶去有聲有色、原汁原味的侗族大歌,在首都舞台上唱響,打破了侗族大歌長期與外界隔絕的封閉狀态,引起強烈的反響,當時中國唱片社還爲侗族大歌錄制了唱片。那是侗族大歌走出大山、走向全國、走向世界邁出的重要一步。
黎平縣的侗族合唱團,從解放以來,已有35名侗家青年男女到過法國、意大利、新加坡等十多個國家和地區演唱《侗族大歌》。1986年10月3日,貴州省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政府組織侗族合唱團11人,首次出國赴法國巴黎,參加秋季藝術節活動,她們在巴黎夏樂宮演出非常受到歡迎,僅謝幕就達37次。藝術節執行主席馬克爾維多,在觀看後激動地說:“美極了!美極了!在東方一個僅有百多萬人口的侗族能夠創造和流傳這樣古老純正,如此閃光的藝術,在世界上實爲罕見”。
1994年春節文藝晚會和2001年的春節文藝晚會,黎平縣侗族大歌隊演唱的《蟬之歌》、《布谷催春》等侗族民間的歌曲,從而使黎平縣這朵藏在深山裏的民間藝術奇葩,名揚海内外。
然而,随着人類現代化進程的逐步加快和中國改革開放政策的深入實施,侗族大歌正面臨着前所未有的現代文化、外來文化和市場經濟的全面沖擊。侗族大歌賴以生存的經濟基礎和文化土壤正遭到前所未有的破壞,侗族大歌正面臨着後繼無人、瀕臨失傳的尴尬境地。
侗族大歌的保護和“申遺”,随着侗歌在國内外頻頻亮相,貴州省内外有關專家學者對其給予了更多的關注。1984年榕江縣,在縣裏的中小學開展了”侗歌進課堂”實驗,其影響力擴展到黎平、從江、錦屏,并輻射到湖南、廣西等侗族地區。”侗歌進課堂”前前後後經曆了18年的風雨,取得了一定成績,但由于沒有經費來源、沒有制度保證、沒有師資支持,使得其在實踐中存在一定困難。在從江縣高增鄉,因外出打工的人增加,歌手存在嚴重的斷層現象,會唱侗族大歌的大都是50歲以上的老人,年輕人學唱侗歌的已寥寥無幾。
自然生态需要保護,人文生态也需要保護。像侗族大歌這樣的珍稀“物種”,應當成爲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産而得到科學有效地搶救和保護。隻有這樣,人類才能永遠生活在一個豐富多彩、協調發展、不斷進步的自然和社會環境之中。居于這樣一種現實狀況和人文理念,黎平縣提出了“搶救、保護、繼承、發展侗族大歌”的行動計劃。
在侗族大歌主要流行地區貴州省黎平縣岩洞鎮已建立侗族大歌保護試點基地,通過一系列活動建立大歌文化自我發展的良性循環機制;研究和制定侗族大歌歌手、歌師的獎勵及命名政策;将侗族大歌納入學校的音樂教育體系之中;發掘、搶救和整理瀕臨失傳的大歌作品,進行文字記載、制作出版物等等工作。
“若不唱歌青春好像流水過人過三十好似綠葉變枯黃人生一世多短暫春秋已度心有餘而力不足歲月如梭你我各奔前程此時相聚應永記心中”—這是侗族大歌中一隻曲子的歌詞大意,充分說明了侗族對于歌曲的熱愛。願這悠揚、神秘,宛如天籁般悅耳的大歌永世長存,也願這夢幻般的旋律讓世人同醉。
侗族喜歡依山傍水落寨。寨前有溪流,寨邊有古樹,寨後有青山。侗族人民用雙手開發了這片秀麗的山區;用汗水澆灌了這片富饒的寶地;用智慧創造了豐富多彩的民族文化。侗族大歌就是在這塊沃土裏逐漸形成的。傳說很久很久以前,一群侗族的姑娘和後生,在山上勞動,休息時,大家坐在大樹下說說笑笑。說也巧,他們的笑聲逗樂了山上的百鳥百蟲,頓時山上山下百鳥齊鳴,百蟲齊唱,聲音有大有小,有高有低,有先有後,有起有落,動聽極了。姑娘後生們被這優美的聲音所吸引,大家側耳靜聽,都陶醉在那鳥鳴蟲唱之中。于是他們模仿着各種蟲鳥的聲音學唱,有的學高音,有的學低音,越學越有勁,越唱越動聽。就這樣年複一年,侗族的“嘎侖朗”楊梅蟲歌)、“嘎吉喲”(蟬歌)、“嘎國朵”(國鳥之歌)、“嘎夜”(青蛙歌)等多聲歌……“嘎老”誕生了。随着社會的發展和進步,随着侗族人民多聲思維和審美能力的提高,“嘎老”的内容和表現形式逐漸豐富,形成侗族民間歌曲的一大種類,也是藝術水平最高的一類,引起了國内外音樂界人士的普遍關注。
侗族地區曆史上曾劃分爲若幹個“洞”,每個“洞”管轄一大片地區(若幹村寨)。随着曆史的發展,有的洞泛指哪一片地區已經弄不清楚了,但“六洞”、“九洞”、“十洞”卻一直沿用。“六洞”以黎平的肇興皮林和從江的龍圖貫洞爲中心;“九洞”以從江的增沖、信地爲中心;“十洞”以黎平的岩洞、新洞爲中心。侗族大砍主要流行在“六洞”、“九洞”、“十洞”地區以及與之毗鄰的地區或村寨。榕江縣栽麻鄉的苗蘭、宰蕩、加所一帶,古屬”九洞”範圍,也是大歌的流行地區之一。由于演唱場所、表演形式和演唱人員性别及年齡的不同,大歌可分爲“鼓樓大”、“聲音大歌”、“禮俗大歌”、“叙事大歌”、“兒童大歌”、“戲曲大歌”;或者分爲“男聲大歌”、“女聲大歌”、“童聲大歌”等。
鼓樓大歌,侗語叫“嘎得樓”,這是不同村寨男女歌隊在鼓樓對歌演唱的主要歌種,其它以中心襯詞來稱謂,有“嗅嗬頂”和“幹賽”兩種,内容多爲情歌。“幹賽”是正式對歌的主要曲調,也是“嘎老”的主體,各地男女聲都有自己的聲腔,多以流行地區來命名,如“嘎蘭”(苗蘭的歌)、“嘎滴”(曹滴洞的歌)、“嘎宰蕩”(宰蕩的歌)等。聲音大歌,侗語叫“嘎唆”,它不是鼓樓對歌的主要歌種,而是對歌過程中的精彩插曲。多數是應聽衆的要求或歌隊爲了顯示自己的嗓音才演唱,俗稱“換嗓子”。聲音大歌歌詞短小,以展示音樂曲調爲主,常常摹仿蟲鳴鳥叫,接腔時由幾個歌手輪換唱高音,此起彼伏,優美動聽,最能發揮歌隊的整體演唱水平。
從音樂的角度看,聲音大歌是侗族多聲歌精華中的精華。歌名常冠以魚蟲鳥獸或季節時會的名稱,如“嘎侖朗”(蟬歌)、“嘎夜”(青蛙歌)、“嘎三月”(三月歌)等。叙事大歌,侗語口叫“嘎君”或“嘎盡”。它既是民歌的一種,也是曲藝的一種。按歌詞體裁,可分爲唱故事的“嘎君”和道理的“嘎鄉”兩種;按音樂唱腔,可分爲“嘎君”和“嘎盡”兩種。歌名常以故事的主要人物名字或中心内容來命名,如<<珠郎娘美>>、<<金漢列美>>、<<孝順父母>>、<<勸懶人>>等。
禮俗大歌,侗語叫“嘎禮鄉”,是各種禮俗場合演唱的多聲歌的總稱。一般分爲“攔路歌”、“酒禮歌”、“踩堂歌”三種均由領唱和合唱構成。
兒童大歌,侗語叫“嘎臘溫”,這是兒重遊戲娛樂時唱的多聲歌。歌詞短小,曲調歡快,以齊唱爲主,合唱爲輔。歌名多根據内容來定,如“螞蟻歌”、“小山羊”、“探外婆”等。戲曲大歌,侗語叫“嘎瓦”,是侗戲演出時唱的多聲歌。多用于一出戲的開場或收場,或是仙人、官人出現的場面,由前台、後台的演職員一起唱,氣氛熱烈。沒有固定的歌名。“嘎老”之所以叫做大歌,一是它要由侗族民間合唱隊來演唱;二是它有兩個聲部;三是它的五式演唱是在鼓樓當着衆人放聲歌唱;四是歌詞長大,長歌四五十分鍾才唱完一首,往往給人以”長歌閉目”的感覺。
大歌流行地區村村寨寨都有大歌隊,這些大歌隊都是民間業餘組織。由男女自由組合,少者四五人,多者十多人不等。男女歌隊又按年齡分爲:兒重歌隊、少年歌隊、青年歌隊、成年歌隊、老年歌隊等。
是在歌師或歌兄歌姐的指導下,接受大歌的啓蒙訓練,以學唱童聲大歌爲主,也兼學别的大歌,培養興趣。
少年歌隊,侗族是在歌師或歌兄歌姐的指導下,開始全面的大歌訓練,少女歌隊往往邊紡紗、做針線活,邊學歌練歌,各種歌種都要學,爲對歌打下堅實的基礎。如有客隊進寨對歌,就站在旁邊見習。
是在歌師的指導下,已經掌握了大量的大歌曲調和唱詞,具有較高的演唱技能,是本寨與客隊對歌的主力,有時亦主動出訪别的村寨。成年歌隊,平常協助歌師對歌弟歌妹進行訓練,當好青年歌隊的參謀,是青年歌隊強有力的後盾。
主要爲青少年歌隊作示範,亦是老有所樂的需要,以唱叙事大歌爲主。歌隊中最有名望的是歌師,他們是歌隊的組織者和領導者,一般年齡較大,閱曆較爲豐富。歌師應具備下列條件:一是原來就是優秀歌手,久經對歌的鍛煉;二是精通各種大歌和演唱方法;三是掌握大量的歌詞,并能改編和即興創作;四是作風正派,爲人師表,有組織領導能力;五是有奉獻精神。歌師是侗族人民中最有民族文化知識的人,最受人們尊敬和愛戴。爲弘揚侗族的優秀音樂文化,格江縣文化部門,把民族音樂引進學校。并在車江小學建立金蟬侗族少兒藝術團,以學習演唱侗族童聲大歌和其他優秀民歌爲己任。取得顯著的成績,成爲侗鄉弘揚民族優秀文化的一面旗幟。
!!